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眼裡為什麼只有媽媽?

從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來看, 孩子對媽媽有依戀情結是正常的。 尤其是1到2歲的幼兒, 對特殊人的偏愛顯得更為強烈, 他們會把與他們朝夕相處的母親看作一個“安全基地”, 一旦與母親分離, 就會變得緊張、恐懼, 即出現“分離焦慮”。
孩子的眼裡為什麼只有媽媽?

“媽媽”這份“工”靜顏已經打了3年了, 怎麼也算是熟手了, 卻仍然天天喊累。 我不解:“孩子都上幼稚園了, 身邊還有爺爺奶奶照顧著, 怎麼你還這麼累呢?”

“咳, 別提了。 兒子眼裡只有我這個媽, 別人他誰都不要。 每天下班從一推開家門開始, 我就被這小祖宗粘上了,

Advertisiment
給他講故事, 陪他玩遊戲, 還得聽他講東講西, 稍有走神, 就遭到抗議。 這還不算, 吃飯要我喂, 拉屎要我擦, 洗澡也得我來搓……家裡人有心插手, 他立馬不幹了, 好像就我一個人享有照顧他的特權。 唉, 誰讓人家是咱兒子呢?咱認了!”

靜顏自己說起來又悲壯又幸福。 我卻不敢苟同。 因為這樣下去, 一定會有問題。

從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來看, 孩子對媽媽有依戀情結是正常的。 尤其是1到2歲的幼兒, 對特殊人的偏愛顯得更為強烈, 他們會把與他們朝夕相處的母親看作一個“安全基地”, 一旦與母親分離, 就會變得緊張、恐懼, 即出現“分離焦慮”。 但通常3歲以上的孩子就應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 對家人的親近之情雖有差別卻絕不應拒斥。

Advertisiment
類似靜顏兒子這樣的顯然已經屬於過度依戀了。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多是由於母親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尤其是在嬰幼兒時期, 初為人母的總對別人放心不下, 對孩子事事親力親為, 與孩子形影相隨, 從而使孩子很少有機會和爸爸以及其他親人親密接觸, 這樣在孩子眼裡心裡自然就只有媽媽而沒有別人了。

孩子的眼裡只有媽媽, 問題不只是媽媽累, 更重要的是這種過度依戀如不加以控制, 會嚴重影響孩子自立能力、獨立生活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還會減少孩子和父親等男性在一起的接觸機會, 不利於孩子尤其是男孩學習勇敢、堅毅、果斷等男性性格, 過多地具有陰柔、嬌弱、細膩等女性的性格特徵, 有礙孩子個性的全面發展,

Advertisiment
甚至影響其成年後對異性的情感以及婚姻生活。

改變這種局面的一個最根本的辦法, 就是家庭成員協商一致, 刻意在一段時間內減少母子相處的時間, 由父親或其他親人多承擔一些教養責任。 尤其是父親應該盡可能地和孩子在一起玩一些刺激、精彩、有趣的遊戲, 讓孩子感受到媽媽不在同樣也可以很快樂。

如果由於客觀原因只能由媽媽帶孩子, 做母親的也要儘量帶孩子和更多的人在一起, 而不是只讓孩子面對媽媽一個人。 比如可以帶孩子到公共場合, 引導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 分散孩子對媽媽的依戀。

孩子到了入園的年齡, 一定要送去幼稚園, 這樣也可以有效地減少孩子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

Advertisiment
而且在幼稚園裡的集體生活中, 孩子較易感受到和大家在一起的樂趣, 即使一時不適應, 慢慢也會習慣的。

無論採取哪種方式, 重要的是母親的堅持和果斷。 絕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心軟。 別看孩子年齡小, 他們其實深諳媽媽們的這一心理弱點, 以此牽著媽媽的鼻子走。 那樣的話, 要扭轉孩子對媽媽的過度依戀就更難了。

在某種程度上, 做得了狠心的母親, 才能成就一個堅強的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