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種種“任性”行為詳解

1、做事的秩序

孩子坐公車, 非要自己獨立下車, 當媽媽抱他下車時, 他就一直哭鬧, 非要按照剛才的全部路線“重新來一遍”, 孩子回到家依然在堅持自己內心的決定, 這就是典型的“秩序敏感期”。 可惜, 媽媽並不理解, 反而把孩子關到了陽臺上。

2、走路的秩序

從超市出來, 孩子走在前面, 爸爸媽媽跟在後面, 這也是一個“秩序”, 當爸爸超越了這個位置, 就破壞了孩子心中的“秩序”。 孩子要求爸爸媽媽回到超越他的地方, 重新走。 這個時候, 大人跟他反復講道理是無濟於事的, 他有自己內心的心理驅動。

3、投幣的秩序

Advertisiment

因為以前投幣的動作都是由孩子來完成的, 現在換成媽媽, 孩子仍然因為破壞了“秩序”而悲痛欲絕(如何矯正孩子的任性)。 當然, 他事先同意讓媽媽投, 事後又生氣, 是因為他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還不能把行為與結果聯繫起來。 回到家後, 他之所以不讓媽媽做這、不讓媽媽做那, 其實都是對前面事件的情緒發洩。 如果媽媽沒有瞭解孩子的內心需求, 那麼, 孩子必然會一直哭鬧下去, 孩子的情緒垃圾也會一直積攢下去!不懂孩子的心啊, 結果, 無助的媽媽又開始懲罰, 強迫孩子聽話, 把孩子關到陽臺, 關了一個多小時, 哎, 可憐的孩子!

4、扔垃圾的秩序

“不顧垃圾桶髒, 伸手把你扔進去的拿出來, 重新扔到另一個裡面……”這是多麼典型的秩序敏感期的特徵啊。

Advertisiment
實際上, 孩子比成人更懂得遵守秩序, 包括排隊、愛護環境等等。 這個時候, 我們應該“利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會觀念, 而不是抱怨孩子多麼任性、多麼煩人。

5、位置的秩序

“平時他玩兒的東西放在了哪裡就是哪裡, 都不讓我和他爸爸動”, 這是多麼良好的秩序感啊, 要知道有多少家長為了孩子亂放東西而煩惱?什麼物品放在什麼位置, 在孩子的腦海裡應該是固定的, 我們家長要保護好孩子的秩序感, 進一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除了一堆秩序敏感的事件, 另外, 這位媽媽還提到孩子不吃藥和不輸液的問題, 我認為這也與孩子的“任性”沒有什麼關係, 孩子的表現都是源於一定的內心需求。

Advertisiment
他為什麼拒絕吃藥?為什麼要拒絕輸液?因為他害怕!

這個時候, 他需要的不是媽媽講什麼大道理, 他也不想當什麼男子漢, 他更需要媽媽的安慰和傾聽, 而不是被迫接受。

另外, 需要提醒媽媽們的是, 像孩子普通感冒、咳嗽這樣的問題, 我不建議總是吃藥, 甚至輸液。 抗生素不是什麼好東西!笑笑偶爾也會感冒、咳嗽, 我們都是在家日常護理, 喝紅糖水, 燉蘿蔔湯, 讓孩子的身體自然恢復, 免疫力就會提高。 當然, 有特殊情況, 還是要及時就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