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缺點家長要及時糾正

孩子最不需要的100個誤導之“欣賞不良”

林先生的女兒三歲時, 有一次家裡電話鈴一響她就搶著去接, 原來是爺爺打來的電話。 爺爺說:“叫你爸爸接電話。 ”她就朝著林先生喊:“爸爸電話。 ”林先生問女兒:“是誰呀?”她扮著鬼臉說:“是你的老頭子。 ”

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林先生的母親還說孫女很聰明, 能分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沒多久, 類似的情況又發生了, 接電話, 女兒總是直呼其名。 這下林先生覺得不對頭了, 孩子這麼小就沒有規矩, 長大後怎麼得了, 不能再任其自然了。 於是林先生及時跟女兒講道理, 教育她從小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Advertisiment
當然, 比她小的孩子也要叫她姐姐, 這樣, 她心裡高興了, 類似的事情再也沒有發生過。

這位林先生做得很對, 他合理利用了心理學中的強化原理, 注意發現孩子身上剛出現的“疵點”, 並及時予以糾正。 對於兒童而言, 可塑性很強, 能學好, 也能學壞。 兒童自身的判斷力不強, 很多行為都是看周圍人的反應而加強或消退的。 如果周圍人很贊同, 那麼下次他們更可能做出這樣的行為;若周圍人對他們的行為加以指責或表示不高興, 那麼下次他們就不大可能出現同樣的行為, 因為他們懼怕別人會指責自己。

事實上, 很多孩子身上的缺點都是由於周圍人(包括父母、親友、保姆等)對孩子平時行為的不當反應造成的。

Advertisiment
所以, 作為父母, 對孩子的良好行為必須及時肯定, 對不良行為也要予以堅決地否定才行。

那麼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呢?

第一種:告知與防範。

將你認為應該讓孩子知道的事情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告訴他。 對於年幼的孩子, 你怕他燙傷、觸電或者吃下不該吃的東西, 最好就是想辦法讓孩子不可能接觸到, 比如:放在高處、全面包裝、鎖入櫃子等。

第二種:詢問與原諒。

你不可能預想到孩子可能做的所有事情, 所以也就不可能什麼都讓孩子明白, 即使某個道理孩子知道, 也會因為缺乏直接體驗照樣去做。 這個時候, 你首先要學會“詢問”原因, 多問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例如: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嗎?千萬不要用“定罪”的方式去問孩子,

Advertisiment
例如:“你知道錯了嗎?”“定罪式”問話, 只會讓孩子害怕、拒絕、逆反, 因為分明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在了孩子身上, 而且不容解釋。 而“詢問”的真實目的是想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 瞭解孩子的思維軌跡與內心需要, 不是要再次證明“孩子, 你錯了!”其實, 並不是所有的詢問都能得到答案的, 因為年幼的孩子根本還不會解釋。 所以, 即使孩子不能給出合理的理由, 你也必須學會“諒解”。

多給孩子一點兒時間, 等待他告訴你“為什麼”。

第三種:彌補與共同改變。

給孩子機會, 讓孩子知道錯誤, 更能有機會改正錯誤。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