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習慣主要靠家長培養

有錢人家的孩子未必能出人頭地

有些家長認為, 只要有錢, 孩子將來就能出人頭地, 人前財大氣粗, 自然會幸福。 孩子小時不懂事, 不用管他, 順其自然, 樹大自直。 所以很多家長為做生意, 打工, 忙著賺錢, 連孩子的一日三餐都難以顧及, 把孩子託付給別人, 甚至幾天不見面。 他們以為給孩子充裕的錢, 需要什麼都能買到。 可是等有些孩子逐漸長大以後, 特別是進入中學階段, 當翹課、打架、吃喝、浪費、哥們義氣等社會惡習集于一身時, 老師已無能為力。 這時即使家長陪伴, 進行艱難的再教育也已難見成效。

Advertisiment
這樣的孩子將來怎能幸福呢?這將是父母一生的悲哀。

在我的教學實踐中不乏因習慣好而成才的實例, 他們不屬於智力超常型, 而是從小具備好學生的優秀習慣:1.凡老師所授知識, 記憶正確率100%。 2.能提前預習知識, 課堂上老師對新知識的講解, 對她們來說只是加深對難點的理解和一般知識的鞏固。 3.當同學們進行常規知識的複習時, 她們早已向縱深發展。 4.能合理高效利用時間。

習慣的優劣是決定孩子一生是否幸福的關鍵。 通過多年觀察, 我發現, 大部分孩子在八歲前, 生活行為、學習品質等習慣已逐步形成。 九歲以後, 隨著大腦發育日趨成熟、視野逐漸擴大, 孩子已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 這時你會經常聽到孩子喊“老師不是這樣說的”。

Advertisiment
這表明家長的教育已很難滲透, 如果孩子在八歲之前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學校教育也很難改變, 因為老師很難在細節方面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而教育又不是一日之功。

制約習慣形成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 習慣如自然”。 墨子則提出“素絲說”。 說“染於蒼則蒼, 染于黃則黃, 所入者變, 其色亦變……”。 墨子認為要慎其所染, 選擇所染。 在墨子看來, 各種行為習慣是人與環境長期相互作用的產物。 父母為孩子創設什麼樣的環境, 孩子就具有什麼樣的習慣。 孟母三遷, 不就是怕環境影響孩子, 從而形成不良習慣嗎?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父母是孩子接受知識的第一環境, 是孩子生命歷程中的第一任老師,

Advertisiment
父母為孩子創設什麼樣的環境, 孩子就會形成什麼樣的習慣。 如果孩子沒有在八歲以前形成好的習慣, 家長將很可能為教育的失誤終生買單。

鋼琴天才郎朗, 從小就不肯上幼稚園, 如果沒有空軍大院那種鋼琴氛圍, 沒有他父親傾其心血的因材施教, 沒有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競爭意識和吸收他人特長的品質, 就不會有郎朗今天的輝煌。 現實生活中, 早教成功的事例還有很多。

科學研究也證實, 早期教育的每一天都非常重要, 對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 接受的刺激越豐富, 孩子大腦的功能越強。

科學家研究證明, 一般人只用了大腦智力潛能的百分之十, 百分之九十在童年沒有得到開發。 如果在0~6歲前, 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有效開發,

Advertisiment
任其自然生長, 大腦細胞發育就會廢止, 樹突生成少而短, 細胞與細胞間聯繫不緊密。 錯過了大腦發育期的開發, 腦組織結構趨於定型, 潛能開發就會受到限制, 即使有優越的天賦, 也無法獲得良好的發展。 成年以後, 這些“腦資源”就被廢棄了, 致使“流水不回”, 僅成為平庸之人。

因材施教是基本原則

父母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 進行科學、系統、良性的教育。 要達到教育目的, 首先要把握好一些最基本的原則:

1.培養孩子的求知興趣, 當一件事把一個人的興趣完全吸引過來的時候, 不論年齡大小, 他已經不需要外在驅動力了, 全身心樂在其中, 就已經是一種享受了。

2.教育孩子要循序漸進,

Advertisiment
而不能貪功冒進, 更不能揠苗助長。 你不能在一段時間內, 讓各種行為都成為習慣, 但是, 在這個階段, 你必須有一些規定動作到位。 實踐證實, 好習慣的形成需要一段時間的堅持。

3.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去比, 與自己比, 與他人比, 不怕競爭、樂於競爭。

4.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讓孩子明確, 他可以長時間不學習, 但學習時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須是高效的。

5.再富不要富孩子。

6.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勞動的過程中, 孩子會形成孝順、善觀察、思考、體諒等許多優秀品質。

7.開發孩子天賦, 培養好習慣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 絕對不是只有一種或幾種。

8.成功源於細節積累, 就當自己是最優秀的那樣去做, 日復一日, 優秀就成了一種習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