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臉型:寫在臉上的性格

人的面部是精神上獲得完整的整體美的關鍵, 孩子尤其如此。 因為從面部最豐富的精神性表現中, 可以看出孩子的心靈變化。 面部結構不可能脫離精神, 因為它就是精神的直觀表現。 面容是精神的體現, 也是性格的象徵, 它與軀體有著明顯的區別。

面部很容易表現出柔情、膽怯、微笑、憎恨諸多感情。 而身體相對於面部, 尤其相對於眼睛而言, 卻居於較次要的地位, 儘管它也可以通過動作和造型來表達性格, 但仍然是不足以與面部相比擬。

寶寶臉型與性格有關係?

父母對於自己孩子的模樣可謂是再熟悉不過了。

Advertisiment
孩子的眼睛、鼻子、眉毛在家長的眼裡都是那麼的完美和栩栩如生。

其實, 孩子的臉型往往和遺傳有很大的關係, 但是先天的臉型隨著後天的生活狀態、社會環境、個人經歷的不同, 也會發生較大的變化。 教育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統計資料研究發現, 孩子的臉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些性格。

愛爾蘭學者柯林斯把整個臉龐比作孩子的心智, 隨著臉龐的變寬, 孩子的心智也逐漸成熟;而下巴則代表孩子的感情, 下巴慢慢增大, 感情也隨之豐富起來, 對於男孩子來說, “長出第一根鬍子那一刻, 他們開始對異性產生好感”;而臉頰和眉毛的突出, 則表示孩子的個性開始分明, 可能將要進入叛逆期。

圓臉寶寶是樂天派!

Advertisiment

大家常將擁有小圓臉兒的孩子叫“小胖墩兒”, 他們模樣可愛。 這種臉, 肌肉厚實而渾圓, 而這種孩子好相處, 待人親切, 與人交往的能力較強。 這種臉型的孩子總是很樂觀, 準確地說, 他們看起來就是一副樂天派的樣子, 這是都是拜圓臉所賜, 再配上笑容, 簡直什麼都打不垮他們的感覺。 這類孩子對周圍環境感到安然愜意, 所以永遠是和氣、有趣、可親的。

教育學家建議, 如果您的孩子是圓臉類型的, 那麼在與他們交流時, 最應該注意的就是要成為他們的忠實聽眾, 因為樂觀的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憂鬱, 樂於把所見所聞所想都向父母說。 當然, 並不是說圓臉型的孩子當中沒有憂鬱派, 家長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來教育他們。

Advertisiment

倒三角臉型細膩浪漫

這種臉型的輪廓是, 額頭寬, 臉形隨著往下巴的方向慢慢變窄, 形成倒三角型的臉孔。

有這種臉形的孩子和他的身體有關, 他們的身體多半也是細瘦、嬌小的體形。 他們做事多半一絲不苟, 有的孩子可能還會有潔癖。 他們有很強的虛榮心, 喜歡受人矚目, 同時也很關心引人注目的事物;性情中有優柔寡斷的一面, 還有細膩而浪漫的一面, 大多數會帶有難以接近的氣質, 因而使人感覺難以相處。

瓜子臉寶寶多秀氣

這種臉型多見於女孩兒, 是秀氣的代名詞, 最著名的瓜子臉屬於《紅樓夢》中的林黛玉。 擁有這種臉型的女孩子, 通常具有猶豫的氣質, 平時不太愛與別人說話, 但和熟悉的人往往會打開心扉,

Advertisiment
如果父母可以用正確的方式培養與她們的感情, 那麼她們也將與父母無話不談。 如果父母從小就用苛刻的態度要求她們, 那麼長大後, 這類孩子也會變得十分苛刻, 甚至刻薄。

此外, 這種臉形的孩子有著很好的順應性, 富有理性, 是個理性主義者。

特別要強調的一點是, 這種孩子自尊心很強, 如果被傷到自尊, 不管程度輕重, 他們都會倍受打擊, 並且對傷害他們的人心存仇恨, 所以這類孩子的家長要注意:無論怎麼生氣, 也不要說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語。 否則, 孩子很傷心, 後果很嚴重。

“國”字臉正義感強烈

這種臉形方正, 寬大的下巴和發達的臉頰骨是這種臉形的主要特徵。

這種孩子對任何事物都表現出積極的態度,

Advertisiment
意志力堅強, 即使碰到很大的困難也能很振作。 他們性格外向, 富有行動力, 正義感強烈, 不喜歡遷就, 決不委屈自己, 因此缺乏一定的通融性;對於已經決定的事情會堅持到底, 異常執著, 容易與人有衝突, 不過很講義氣, 有人相求可以鼎力相助。

細長型臉謙恭有禮

臉形長, 下巴呈四角型, 而鼻子和口就顯得小, 這種孩子對細微瑣事考慮得比較周到, 對研究有一定的熱忱, 擅長與人交流, 如果有一技之長, 那將是他最好的職業。 對人謙恭、周到、有禮貌, 乍看起來通情達理, 其實很難表達清楚自己的心意, 因此在與人交往時會造成些麻煩。

作為讀懂孩子的基礎, 家長首先要仔細觀察孩子的面部表情, 即孩子的五官, 它們都在無形中傳遞著孩子不計其數複雜而又微妙的資訊,可以真實、準確地反映出孩子的氣質、情緒、性格、態度等等。如果你是一個心思細膩、觀察力強的家長,那麼與孩子說話前,迅速收集資訊、綜合做出判斷、洞察孩子內心,一分鐘足夠了。

它們都在無形中傳遞著孩子不計其數複雜而又微妙的資訊,可以真實、準確地反映出孩子的氣質、情緒、性格、態度等等。如果你是一個心思細膩、觀察力強的家長,那麼與孩子說話前,迅速收集資訊、綜合做出判斷、洞察孩子內心,一分鐘足夠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