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自律能力該怎樣培養

自律能力好能幫助自身在各方面都能有所發展, 而一個自律能力差的人難以有所作為。 我認識的一個人, 自律能力非常差。 有一次剛發了工資, 他去玩老虎機, 一個月的工資全部輸光, 最後家裡沒錢過年。 老婆得知後跟他大吵一場, 差點離婚。 他信誓旦旦地跟老婆保證, 以後不賭了。 可沒過多久, 他舊病復發, 和人打麻將, 又是一個晚上, 輸了一千多塊, 要知道這錢是他們一家一個月的生活費。 事後, 他對我說, 他知道打牌不好, 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這個人天資聰穎, 能力不錯, 壞就壞在沒有自律能力,

Advertisiment
好賭貪杯, 一直窮困潦倒, 家庭也搖搖欲墜。

要保持適度就必須要有較強的自律能力。 自律即自我控制能力, 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 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 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 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 抑制衝動, 抵制誘惑, 延遲滿足, 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自律建立在自知的基礎上。

而每個孩子其實都有驚人的自製力, 只要引導得當, 他們完全可以做到適度和自律。

我非常重視培養周周的自律能力。 從周週一歲多開始, 我就刻意培養她自律, 比如喝水, 水還有些燙, 我讓她耐心等待水慢慢變涼;玩玩具時要排隊, 耐心等別人先玩。 剛開始時她哭鬧, 我告訴她, 我們要學會等待。 一次在超市買了優酪乳和蛋糕,

Advertisiment
周周想吃, 我想試試周周能不能延遲滿足, 於是對她說:“如果你現在吃, 就只能吃蛋糕;如果你願意等到回家再吃, 便可以吃蛋糕外加優酪乳。 由你自己決定。 ”周周想了想, 選擇了回家後再吃。

孩子的自律能力該怎樣培養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 孩子的很多物質需求都能滿足。 如果全盤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孩子就會變得貪心和無法自控, 所以我特別注意在生活細節方面培養周周適度和自律的美德。 比如穿衣服, 春、秋、冬每一個季節的外出服最多只有三套, 夏天由於易汗濕, 換得勤, 多一套。 衣服從來不買最貴的, 只買舒適、漂亮、符合安全標準的。 再如玩具, 到目前為止, 周周的玩具花費不超過800元;吃的零食我們幾乎不買回家存放,

Advertisiment
只是出門時買一些, 但也是少量的。 由於從小培養周周的自律能力, 周周小小年紀就表現出驚人的自律能力。 有好幾次由於她咳嗽, 不能吃橘子, 當大人們在吃橘子的時候, 她雖然很想吃, 但還是忍住了, 主動提出來不吃橘子。 一次, 我帶周周去買油畫棒, 買完出來她說要吃火腿腸, 我說:“你今天感冒了, 不能吃油膩的東西, 我們吃玉米好嗎?”周周欣然應允。 回到樓下, 周周看見小超市門口的搖搖車了, 說:“媽媽, 我要坐搖搖車。 ”我說:“我們今天花了很多錢了, 買油畫棒5元、故事書5元、筆3元、玉米2元, 我們是不是要節省一點呀?下次再坐好不好?”她又愉快地答應了, 當時周周只有兩歲多!

周周3歲4個月的時候,

Advertisiment
我們到商場給周周買衣服, 周周試了好幾件衣服, 其中有兩件她特別喜歡。 我問她要哪一件, 周周想了一下還沒回答, 旁邊的營業員阿姨說:“要不兩件都買了?”周周抬起頭問營業員:“阿姨, 哪一件貴一些呀?”營業員說:“米奇的這件貴一些。 ”周周指著另一件說:“那我要這一件。 ”營業員驚訝地說:“這孩子居然一點都不貪心, 還知道選擇便宜一點的那件!”我知道周周很喜歡穿新衣服, 但是她控制了自己的欲望。 我的心裡充滿感動, 抱起周周親了一下她的小臉蛋, 心裡漾起幸福的漣漪。

周周2歲8個月的時候生病了, 發燒、咳嗽。 我帶她到醫院, 醫生讓我們去做一個血化驗。 我們來到驗血視窗, 前面是一個阿姨在抽血, 針紮在指尖上, 護士在把血擠出來抽到試管裡。

Advertisiment
周周看見了這個過程, 臉上滿是緊張的表情。 我說:“抽血就是這樣的, 只有一點點痛, 就像打預防針一樣。 媽媽覺得你也像這位阿姨一樣堅強, 可以忍住痛的是不是?不過忍不住也沒有關係, 想哭就哭啊。 ”周周點點頭。 輪到周周了, 她的小臉繃得緊緊的, 眼睛瞪著護士阿姨的針, 護士迅速地紮下去, 周周抽動了一下, 並沒有哭!紮完, 阿姨遞給她一根棉棒, 讓她緊握著止血。 我很佩服這小傢伙, 由衷地讚歎了一句:“周周真的很堅強啊, 扎針都沒哭呢。 ”抱著周周往回走的時候, 我發現她被紮的手緊緊握成拳, 我費了很大勁才掰開!其實她心裡是多麼緊張啊!

小編總結:面對自己喜歡的事物, 孩子不懂得節制, 一味放任自己的欲望,這種現象跟家長的教育態度息息相關。家長有求必應的態度,會讓孩子毫無節制,覺得任何事物唾手可得。事物得來太易,孩子就不會珍惜。

一味放任自己的欲望,這種現象跟家長的教育態度息息相關。家長有求必應的態度,會讓孩子毫無節制,覺得任何事物唾手可得。事物得來太易,孩子就不會珍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