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處理能力應從小抓起

磊磊媽的煩惱:“兒子快上學了, 還不會疊被子, 不會系鞋帶, 就連刷牙洗臉也經常是在我的三番五次的催促下才極不情願地應付一下。 哎, 真拿這孩子沒辦法!”
在現實生活中, 像磊磊媽這樣的煩惱, 許多家長都遇到過, 其實,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 主要緣于父母對子女的百般嬌慣, 包辦代替孩子的所有事情。 這樣就不知不覺地既抑制了孩子活動的內驅力, 又削弱了他們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動性, 導致其生活自理能力低下, 表現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容易怕苦畏難、消極懶惰、缺乏恒心, 就連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願意做。
Advertisiment
因此, 父母應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遊戲法
家長可以利用遊戲的方法, 激發孩子的興趣, 從中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比如培養孩子學會獨自用勺吃飯的技能, 可以讓孩子玩“照顧玩具娃娃”的遊戲, 準備一些豆子, 小球, 讓孩子用勺喂娃娃吃飯, 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練習用筷子夾物。 通過對玩具娃娃的照顧, 既可鍛煉孩子手的精細動作, 又能培養了其生活自理能力。
觀察法
一些生活技能是要家長親自傳授給孩子的。 在孩子幹某件事時, 預先作一些必要的指導。 比如孩子在系鞋帶時, 父母可親自耐心示範, 手把手教孩子系鞋帶的技巧。 也可以是家長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讓孩子在旁邊觀察,
Advertisiment
如觀察媽媽是如何洗襪子, 刷鞋, 爸爸如何整理書櫃。 父母在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時, 要有耐心, 多鼓勵孩子, 不要粗暴地否定孩子的勞動成果。 以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讓自理成為一種習慣
俗話說:“習慣之始如蛛絲, 習慣之後如繩索。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養成自理的習慣。 父母要先給孩子指出行動的方向, 規定其要達到的目的, 並經常督促。 如, 扣扣子時要告訴孩子扣子必須與扣孔一一相對應, 等孩子扣完後, 家長要檢查孩子扣得是否正確, 以使孩子學會正確的方法, 養成良好的習慣。 父母要通過有規律的“按時吃飯”、“按時睡覺起床”、“早晚刷牙、飯後漱口“和”飯前便後要洗手、常剪指甲”等,
Advertisiment
對孩子進行反復的實踐鍛煉才能形成良好的習慣。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來培養
孩子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發育水準和活動特徵, 因此, 對於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 對其自理能力的培養有所不同。 孩子學會料理一些簡單的日常生活, 是孩子走向自理的開始, 儘管做得不夠好, 父母最好不要幫忙, 要儘量讓孩子自己幹, 要讓孩子感到自己能幹, 這樣既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 又能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從而使孩子逐漸增強生活自理能力。 當孩子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後, 父母要注意引導孩子從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 打掃房間的衛生等小事做起, 培養他們的勞動興趣。
管放結合
在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過程中,
Advertisiment
父母要做到管, 放結合。 所謂“管”, 就是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所謂“放”, 就是要放手讓孩子去做。 如讓孩子自己吃飯, 刷牙、收拾玩具等。 在做的過程中, 孩子才會增長才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