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這些“窩囊”行為怎麼辦?

孩子被打不會還手、受了欺負只會流眼淚……孩子的這些“窩囊”行為, 是否經常讓你焦慮、著急?眼看著馬上要入園了, 孩子這麼窩囊怎麼辦?來聽聽本期專家是怎麼“破解”孩子的這些“窩囊”行為的吧, 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啟發!

被同伴欺負, 卻不敢吱聲 

3歲的童童剛上幼稚園, 回家時經常“掛著彩”。 某天, 奶奶氣呼呼地對老師說:“老師, 你看我家孩子的臉被人抓了。 已經好幾次了, 被欺負了也不吭聲, 說出來我們也好幫她去找老師和欺負她的小朋友啊!”聽奶奶這麼說, 童童卻一直往後躲, 撇著嘴不說話。  

孩子的心聲1 我已經覺得沒什麼了,

Advertisiment
為什麼還要問呢? 

在幼稚園的集體生活中, 孩子不小心被抓傷的事情其實不少見, 如果孩子當時不覺得疼, 又處在玩耍的過程中, 常不會對這件事太在意, 所以事後當家長追問時, 他確實說不出“是誰”來。  

孩子的心聲2 奶奶好凶, 我好害怕, 奶奶別再管這件事了。  

另外, 還有些孩子性格比較內向, 被別的小朋友抓了或打了, 若家長強勢逼問, 反而會讓孩子感到更害怕;若家長曾因為這類事有過讓孩子感到心裡不好受的行為, 如當他的面責備老師照顧不周, 孩子今後可能就更不願意和家長說了。  

出招 :孩子“被欺負”, 不要急著替孩子“出氣 ”。  

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 打打鬧鬧、磕碰擦傷是常見的事。 如果孩子本身對這件事不在意,

Advertisiment
也不覺得自己是“受欺負”了, 依然開開心心地和同伴玩耍, 家長就不要過於糾結了。 否則, 孩子本來覺得沒什麼, 而家長的反應卻讓他產生了“我好像確實被欺負”的受挫心理, 這不利於促進他良好社交心理的發展。  

有某方面的特長, 卻處處不敢展示 

馨馨平時是個愛唱愛跳的孩子, 經常在家裡表演給大家看。 但是一遇到公共場合, 就打“退堂鼓”, 只願在一邊觀看別人表演, 任憑家長怎麼說, 都不願上臺。  

孩子的心聲 別老推我上去, 我還沒準備好呢。  

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較“慢熱”, 當他覺得環境陌生, 還未感到充分的安全感時, 不會輕易地表現自己, 因為他不知道表現後會得到怎樣的回饋。 而家中是讓他感到最安全的地方,

Advertisiment
面對朝夕相處的家人, 他知道自己的表現會得到讚賞和肯定。 而公共場合, 對他來說是不確定的陌生環境, 他需要更多觀察和“預熱”的時間。  

出招 :努力瞭解孩子的內心, 不要為了自己的需求而強迫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被讚賞、被肯定的心理需求, 但卻不是每個孩子都擅長時刻自我表現的。 這和孩子的性格有關, 不要為了顯示“我的孩子不比別人差”而強迫孩子, 也許孩子只想做一名觀眾, 欣賞別人的表演。  

但如果發現孩子有躍躍欲試的心情卻不敢邁出第一步時, 可以輕聲對孩子說:“如果你也想表演, 媽媽陪你上去, 和你一起唱。 ”當孩子想, 卻不敢邁出第一步時, 不妨牽著孩子的手, 領他上前一步, 而不是在背後“推他”。

Advertisiment
 

有不會的事, 不敢向老師和同伴求助 

點點剛入託, 不會自己穿鞋, 但從來也不會叫老師或其他小朋友幫忙。 午睡起來, 就一直坐著, 等老師發現後來幫他穿鞋。 平時, 吃飯時沒分到勺子、手工時沒分到材料, 都不會自己主動提出來, 等著別人來發現。  

孩子的心聲1 我提出來, 老師會不會沒聽見, 我還是等老師來發現吧。  

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較敏感, 如果有一兩次主動提出來後, 老師沒注意, 未得到及時的正向回饋, 他就會有一種挫敗感。 下次再遇到相同的情況時, 他就會採取消極回避的態度了。  

孩子的心聲2 在家裡, 媽媽奶奶都會為我準備好的。  

懷有這種“心聲”的孩子, 常常是剛入園不久的孩子, 依賴性比較強, 主觀能動性差一點,

Advertisiment
對於自己在集體生活中不主動會造成怎麼樣的後果, 還認識不足。  

出招:和孩子進行情景演示, 加強孩子的應對能力。

為了讓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懂得尋求幫助, 也為了避免孩子在一兩次未得到回饋時產生挫敗感而放棄嘗試, 家長平時在家中可以和孩子進行情景演示。  

比如家長當老師, 在家中演示“漏發勺子”或者“孩子起床需要人幫忙穿鞋”的情景, 讓孩子學會尋求幫助。 在這過程中, 家長可以故意假裝有幾次沒注意到孩子的需求, 鼓勵孩子再次大聲地表達。  

當然, 平時在家中也要注意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 儘量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這也是在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有助於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被同伴戲弄了,卻只會哭 

有次,東東午睡起床晚了,鞋子被其他小朋友在床底下踢來踢去,東東東奔西跑也沒法拿到自己的鞋,結果只好自己偷偷抹眼淚。當老師發現時,參與的小朋友卻說是不小心踢到鞋子的,並沒有故意不讓東東穿。放學的時候,有小夥伴告訴東東的媽媽今天發生的事,東東卻使勁拉媽媽走,不回答媽媽的提問。 

孩子的心聲 我不想再提這件事了,求你別再問了! 

人在遭受心理刺激或受挫後,會本能地想要“逃避”,這是人啟動“自我心理防衛機制”的一種表現。這對東東來說是一次心理受挫,在他還不知道如何面對或者說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時,“逃避”對他來說是最簡單最方便的方法,所以他不願再提起這件事。 

出招 :教孩子恰當應對的方式,適當放手讓他自己處理問題 

被欺負了只會哭,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孩子缺乏社交經驗的緣故,不知道怎麼辦,所以只能哭和回避。家長可以教孩子一些恰當的處理方式,比如案例中被同伴戲弄而哭泣的東東,等他情緒比較平復的時候,告訴他下次碰到同樣的情況,可以大聲地說:“請不要再踢我的鞋子,這樣令我很不愉快,如果還這樣,我就要告訴老師了!”如果對方仍然這麼做,就讓孩子把事情的原委告訴老師,尋求幫助。 

家長先交給孩子方法,讓他自己先處理,如果發現孩子做不到,家長再出面和老師及對方孩子的家長溝通。但不要孩子一受委屈了,就立馬出面替孩子處理,以免孩子今後遇到社交挫折過於依賴家長,而不會自己處理問題。 

TIPS :孩子“窩囊”時,家長最不該做的3件事 

逼孩子說 “是誰在欺負你?快告訴我!”這樣的引導方式易造成孩子把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嫁接在自己身上,因為4歲前的孩子還不太能分清想像與現實,有時並不能很準確地陳述事實,這樣反而容易造成更多的誤會。 

埋怨孩子 “你為什麼不叫老師幫忙?你的嘴巴幹什麼用的?”埋怨和斥責會讓孩子對這個問題更回避,甚至害怕上幼稚園。 

慫恿孩子 “誰抓你就抓回來,誰打你就打回來。”太過強調“我們不能受人欺負”的觀念,結果孩子的“自我防衛機制”過高,易與同伴發生衝突,反而成了欺負同伴的人。 

 

被同伴戲弄了,卻只會哭 

有次,東東午睡起床晚了,鞋子被其他小朋友在床底下踢來踢去,東東東奔西跑也沒法拿到自己的鞋,結果只好自己偷偷抹眼淚。當老師發現時,參與的小朋友卻說是不小心踢到鞋子的,並沒有故意不讓東東穿。放學的時候,有小夥伴告訴東東的媽媽今天發生的事,東東卻使勁拉媽媽走,不回答媽媽的提問。 

孩子的心聲 我不想再提這件事了,求你別再問了! 

人在遭受心理刺激或受挫後,會本能地想要“逃避”,這是人啟動“自我心理防衛機制”的一種表現。這對東東來說是一次心理受挫,在他還不知道如何面對或者說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時,“逃避”對他來說是最簡單最方便的方法,所以他不願再提起這件事。 

出招 :教孩子恰當應對的方式,適當放手讓他自己處理問題 

被欺負了只會哭,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孩子缺乏社交經驗的緣故,不知道怎麼辦,所以只能哭和回避。家長可以教孩子一些恰當的處理方式,比如案例中被同伴戲弄而哭泣的東東,等他情緒比較平復的時候,告訴他下次碰到同樣的情況,可以大聲地說:“請不要再踢我的鞋子,這樣令我很不愉快,如果還這樣,我就要告訴老師了!”如果對方仍然這麼做,就讓孩子把事情的原委告訴老師,尋求幫助。 

家長先交給孩子方法,讓他自己先處理,如果發現孩子做不到,家長再出面和老師及對方孩子的家長溝通。但不要孩子一受委屈了,就立馬出面替孩子處理,以免孩子今後遇到社交挫折過於依賴家長,而不會自己處理問題。 

TIPS :孩子“窩囊”時,家長最不該做的3件事 

逼孩子說 “是誰在欺負你?快告訴我!”這樣的引導方式易造成孩子把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嫁接在自己身上,因為4歲前的孩子還不太能分清想像與現實,有時並不能很準確地陳述事實,這樣反而容易造成更多的誤會。 

埋怨孩子 “你為什麼不叫老師幫忙?你的嘴巴幹什麼用的?”埋怨和斥責會讓孩子對這個問題更回避,甚至害怕上幼稚園。 

慫恿孩子 “誰抓你就抓回來,誰打你就打回來。”太過強調“我們不能受人欺負”的觀念,結果孩子的“自我防衛機制”過高,易與同伴發生衝突,反而成了欺負同伴的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