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基因影響和天性使然, 其實孩子的性格主要受生活環境和家長影響, 家長要警惕孩子出現“陌生人焦慮症”, 這對孩子的性格塑造非常重要。 從現實角度來看, 家有“害羞兒”, 一般就是指孩子出現“陌生人焦慮症”了。
孩子出現“陌生人焦慮症”往往是在6個月~1歲的階段, 我們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復之前的天真可愛, 不願接觸見得比較少的“陌生人”, 有些孩子甚至在與“陌生人”接觸時哭鬧不止, 或者只粘在媽媽身旁。 很多媽媽想說, 孩子小的時候明明乖巧得很, 對陌生人的親近十分樂意的, 怎麼越來越“害羞”了?
Advertisiment
對於“陌生人焦慮症”的成因, 育兒專家介紹, 孩子6個月~1歲時, 自主意識提高比較快, 而且已經開始獨立的思考, 所以對周圍環境和人物的防備心也明顯提高, 往往就表現為只“粘”著父母, 而看到陌生一點的人就表現出“陌生人焦慮症”, 哭鬧不止。
其實對此, 家長不用過於擔心, “陌生人焦慮症”是一種普性,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出現, 只是取決於孩子天性, 焦慮的程度有所差別, 出現的時間也不盡相同。 其實除了6個月~1歲的階段, 5~6歲也是另一個“陌生人焦慮症”的高峰期, 這主要是因為這是孩子自主意識提高的另一個高峰, 這期間, 孩子往往表現得不習慣和陌生人獨處, 也不喜歡和陌生人溝通、交流。
大多數“陌生人焦慮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Advertisiment
另一方面, 不要過度保護, 孩子不應該成為溫室的花朵, 而應該成為風中的玫瑰, 這就取決於父母的態度了。 因為很多孩子完全是看家長的臉色來決定他對“陌生人”的態度的,
Advertisiment
可以說“陌生人焦慮症”是大多數孩子必須經歷的階段, 如何安然度過這個階段, 完全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和做法。 強迫或者順其自然很明顯並不是理智合適的做法, 適當的引導才可以讓孩子轉變得更為自然順暢, 在此期間各位家長保持足夠的耐心也是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