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陌生人焦慮症不得輕視

除了基因影響和天性使然, 其實孩子的性格主要受生活環境和家長影響, 家長要警惕孩子出現“陌生人焦慮症”, 這對孩子的性格塑造非常重要。 從現實角度來看, 家有“害羞兒”, 一般就是指孩子出現“陌生人焦慮症”了。

孩子出現“陌生人焦慮症”往往是在6個月~1歲的階段, 我們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復之前的天真可愛, 不願接觸見得比較少的“陌生人”, 有些孩子甚至在與“陌生人”接觸時哭鬧不止, 或者只粘在媽媽身旁。 很多媽媽想說, 孩子小的時候明明乖巧得很, 對陌生人的親近十分樂意的, 怎麼越來越“害羞”了?

Advertisiment

對於“陌生人焦慮症”的成因, 育兒專家介紹, 孩子6個月~1歲時, 自主意識提高比較快, 而且已經開始獨立的思考, 所以對周圍環境和人物的防備心也明顯提高, 往往就表現為只“粘”著父母, 而看到陌生一點的人就表現出“陌生人焦慮症”, 哭鬧不止。

其實對此, 家長不用過於擔心, “陌生人焦慮症”是一種普性,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出現, 只是取決於孩子天性, 焦慮的程度有所差別, 出現的時間也不盡相同。 其實除了6個月~1歲的階段, 5~6歲也是另一個“陌生人焦慮症”的高峰期, 這主要是因為這是孩子自主意識提高的另一個高峰, 這期間, 孩子往往表現得不習慣和陌生人獨處, 也不喜歡和陌生人溝通、交流。

大多數“陌生人焦慮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Advertisiment
而此期間, 孩子很少惹禍或製造麻煩, 所以也很少被家長注意。 但如果沒有合適的引導, 孩子可能因此越來越沉默, 可能會因為缺乏社交技巧, 孩子會很難表達自己的內心, 更不願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告訴他人, 導致性格內向孤僻。 對於孩子的“陌生人焦慮症”, 家長要正確對待, 一方面要耐心, 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和空間, 適當引導, 介紹“陌生”的資料, 這樣讓孩子慢慢放下戒備心, 讓孩子認識到“陌生人”是值得信任的, 讓孩子對事物的認識有個漸進的過程, 過渡地去認識社會。

另一方面, 不要過度保護, 孩子不應該成為溫室的花朵, 而應該成為風中的玫瑰, 這就取決於父母的態度了。 因為很多孩子完全是看家長的臉色來決定他對“陌生人”的態度的,

Advertisiment
家長不能因為過度保護而不讓孩子不接觸“陌生人”, 也不能強迫孩子急切接觸“陌生人”。 此外, 陌生人也要善於做一個更敏感、更和善的陌生人, 應該開始時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 然後再通過微笑、打招呼等接近與孩子的距離, 與孩子溝通交流。

可以說“陌生人焦慮症”是大多數孩子必須經歷的階段, 如何安然度過這個階段, 完全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和做法。 強迫或者順其自然很明顯並不是理智合適的做法, 適當的引導才可以讓孩子轉變得更為自然順暢, 在此期間各位家長保持足夠的耐心也是必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