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看病過程總策劃 讓爸爸發揮最大作用

看病過程總策劃

平常

如果能在平常多用些心, 就會讓“看病”這件突發的事變得從容一些。

和媽媽共同留意自己家附近醫院的情況, 比如有沒有兒科、掛號處的位置、夜裡有沒有兒科急診等等。 可以把資訊集中記錄下來。

瞭解自己的城市中一些兒童專科醫院精確的地理位置和開診時間。 當然也可以把醫院問詢處的電話記錄下來, 但是可能這些電話總是占線, 不一定有幫助。

平時可以和孩子玩看病的遊戲, 減少他對醫生、醫院的恐懼。

準備

如果父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就會更加驚恐。 孩子穩定的情緒是避免疾病加重的重要前提。

Advertisiment

爸爸可以幫助手忙腳亂的媽媽冷靜下來, 給她一張清單讓她去準備東西。 然後給孩子穿好衣服, 跟孩子玩一會兒, 或者抱著他邊聽舒緩的音樂邊等媽媽。 如果孩子在發燒, 先給他用物理方法散熱, 比如用溫水擦拭、讓他多喝一些水等。

清單

1、病歷本或醫保本

2、熱水、奶粉(或餅乾等)

3、奶瓶(或水杯)

4、尿布或紙尿褲

5、更換的衣服(防止寶寶路上吐或拉)

6、小毛巾、手紙、消毒濕巾

7、寶寶喜歡的一兩樣玩具

8、足夠的錢(準備一些零錢)

9、化驗物(便、尿或者嘔吐物)

如果不是看急診, 爸爸可以先到醫院掛號, 估計一下時間後再讓媽媽帶著孩子出門。 這樣可以減少孩子長時間待在醫院裡被交叉感染。

路上

Advertisiment

利用這個時間想想孩子的病情、發病原因, 能使你們一會兒向醫生敘述得更準確。

相互補充一下到醫院後要向醫生陳述的孩子情況、諮詢的問題, 不要等出了醫院才想起來很多問題沒問。 然後定好由誰來和醫生交流, 因為如果兩個人都說話, 醫生很可能不知道聽誰的, 另一個人只專心地哄寶寶, 讓寶寶儘量不在醫生面前哭鬧, 以免妨礙醫生的檢查和診斷。

醫生可能會問的問題

1、病史

2、以前的診治、用藥情況

3、體溫

4、發病時間

5、目前的狀態

6、飲食

7、睡眠

8、大小便

如果孩子大一些了, 要利用這個時間和孩子說清楚看病的程式, 讓他有個思想準備, 消除他的緊張情緒。 回憶以前玩的遊戲、講故事的形式或提出事後獎勵等辦法都可行。

Advertisiment

候診

一個人照顧孩子, 另一個人去處理其他事情, 不必兩個人都抱著孩子在醫院裡跑來跑去。

先安置媽媽和孩子到候診區坐好, 最好周圍有通風的視窗。 讓孩子喝點水或者玩自帶的玩具, 不要帶孩子到遊樂區或購物區。 然後爸爸到掛號處掛號, 把病歷本交到分診台, 如果你有更熟悉並信任的大夫就跟分診護士說一下。 同時, 瞭解一下還要等多久等等。

如果需要作一些檢查也一樣, 一個人在一個固定的地方陪伴孩子, 另一個人去交費、尋找所要去的檢查室的位置等等。

就診

時間最短, 一定要充分利用起來, 提高效率。

如果孩子哭鬧, 在醫生診斷之後, 先詢問一下醫生是否能讓一個人先帶孩子離開, 留下一個人來聽醫囑,

Advertisiment
這樣能更好地和醫生交流。

把醫生沒問到但你覺得重要的情況告訴他;把在路上總結出來的想要問的問題問全, 不必在乎醫生是不是不耐煩。

重複一遍醫生給開的藥的用量、服用時間等, 可以加深印象。 尤其是需要同時服用幾種藥時, 一定要清楚服用的順序。

離開

1、真希望再也不來了, 但是還是可以在入口的指示牌上再次瞭解一下醫院的佈局和相關專家的基本情況。

2、如果家很近, 從診室出來就可以讓一個人先帶寶寶回家了。

3、爸爸交費、拿藥的時候, 媽媽可以給寶寶換一下尿布或喝些水, 做一下休整。

4、回家後, 自己和寶寶都要洗手、洗臉, 把外衣掛在外面曬一曬或者清洗一下。

小提示

1、如果平時主要是保姆或祖輩照顧孩子,

Advertisiment
發病情況他們最瞭解, 去醫院時要帶上他們, 由他們來接受醫生的詢問。

2、多瞭解一些孩子的生長發育規律, 比如寶寶在1歲以內可能會得幼兒急診、腹瀉等疾病。 這不能幫你給孩子治病, 但是會使你在遇到相關情況時保持冷靜。

3、多和其他媽媽交流, 對於一些常見病, 試試媽媽們總結出的小竅門比去醫院更管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