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看電視不是小事,內有大學問


我們之前說過, 美國兒科協會建議父母避免讓2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 0-2歲的嬰幼兒通過各種感覺和手的動作來思維, 真實直接的體驗才有利於孩子學習。

但當今社會, 要讓孩子完全和電視隔絕不太可能。 最重要的是, 父母必須保證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時間。 在給孩子看電視的時候, 儘量在電子產品與親子互動之間找到平衡。 具體有以下幾個建議。

1.控制看電視的時間

2歲以前的嬰兒儘量不看電視, 如果實在沒辦法要看, 儘量控制在15分鐘以下。 2歲到3歲的寶寶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也最好不超過30分鐘。

Advertisiment
3歲以上, 和寶寶商量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時間。

美國的很多教育性的節目比較好, 象探險朵拉, 米奇妙妙屋等等, 一般30分鐘左右。 我們可以和孩子商量, 每天看一集。 我通常會讓孩子把一集看完, 而不是硬性規定幾分鐘。

2.選擇合適的節目

對於3歲及以下的孩子, 我們最好選擇畫面轉換比較慢的節目。 《小小愛因斯坦》介紹數位、介紹水這些節目, 畫面轉換就比較慢。 這樣的節目, 對孩子的注意力和邏輯理解, 不會造成很大的負擔。

同時, 選擇一些沒有情節性的節目。 比如, 《巴尼和朋友們》(Barney and friends )這樣的節目, 每一集有一個主題, 但是以唱歌和遊戲為主, 情節性不是很強。 再比如, 《湯瑪斯和他的朋友們》, 畫面上人都是靜止的, 只有火車是動態的,

Advertisiment
這樣的畫面變化比較慢, 而且每一個故事非常短。 變化緩慢的畫面, 簡短的故事, 對嬰幼兒來說, 也是比較合適的。

很多好的教育類節目也在針對兒童的發展特點一直在做調整。 比如, 新的《芝麻街》在放慢節奏, 讓故事、臺詞更清楚, 更容易被寶寶所理解和接受。

3.和孩子一起看電視

如果有條件, 最好和孩子一起看節目, 把節目變成孩子和父母互動的仲介。

孩子通常喜歡一遍一遍重複看一個節目。 當孩子對一個節目熟悉之後, 家長可以用暫停鍵, 把節目停止下來, 然後用手指著螢幕上的東西和孩子一起講一講。

比如, 看《巴尼和朋友們》, 有一集是他們去動物園。 當放到貓頭鷹的時候, 巴尼的好朋友BJ說, 貓頭鷹是這樣叫的:whoooo!whoooo!我們可以在BJ講話之前,

Advertisiment
按暫停鍵, 跟孩子說:「這個是什麼動物啊?是不是貓頭鷹?貓頭鷹是怎麼叫的?」等著看孩子會不會回答。

等5-10秒, 孩子不回答也不要緊, 按播放鍵, 看 BJ說話, 然後再對孩子說:「噢, 貓頭鷹是這樣叫的, whoooo, whoooo, 我們來一起叫!」這樣一起看電視, 可以改變孩子一個人看節目的消極性, 而促使孩子積極思考, 和媽媽互動。

4.把節目和閱讀、生活聯繫起來

現在的節目, 像巴尼、湯瑪斯、花園寶寶、芝麻街等等, 都有配套的圖書。 我們可以把電視節目和相應的圖書聯繫起來。 孩子在看了節目, 熟悉了這些人物和畫面, 再給他們看對應的圖書, 會讓孩子感到很親切, 產生興趣。 這是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一個途徑。

你還可以儘量把節目中學習到的知識和真實的生活聯繫起來。

Advertisiment
孩子看了《小小愛因斯坦》介紹水的節目後, 讓孩子感受真實的水, 可以玩水, 看雨, 有條件的話帶孩子去看海……當孩子看了巴尼和朋友們去動物園, 父母抽空也可以帶孩子去動物園。 這樣孩子就會把電視和真實事物聯繫起 來, 加深印象和理解。

5.多提供螢幕以外的活動機會

父母一方面要選擇孩子觀看的節目, 並商量每次觀看的時間。 另一方面, 要多給孩子提供看電視以外的其他活動:玩親子遊戲、親子閱讀戶外活動、約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等等。

孩子在和父母、其他小朋友的互動中能夠投入地遊戲, 從玩中學。

結語

有一位有心的爸爸看了這5條原則跟我說:「我的做法基本和這些原則一致。

Advertisiment

他會把節目全部先看一遍, 挑選適合寶寶觀看的節目。 根據對自己女兒的瞭解, 認為有些節目對她的理解會有一定挑戰, 就先不看節目, 而選擇繪本等進行知識鋪墊, 等在她的理解範圍內了, 才一起觀看節目。 每次看節目一定會陪看, 隨時解釋。 看後, 再結合繪本、實驗等進行複習, 討論。 還帶去水族館、動物園等等實地考察, 增加具體體驗。 女兒在家裡和爸爸一起看完科普讀物, 還有海洋紀錄片, 然後到水族館對照真實動物觀察。 在水族館認識新的動物或觀察到有趣的習性, 回家找相關書籍鞏固拓展, 樂此不疲。

我想, 如果每個父母都象這位爸爸, 不僅僅花很多幕後工夫, 而且在寶寶看節目的時候絕不缺席, 並結合具體體驗, 有著良好的互動,內在的學習動機以及有趣的方式,這樣看節目才是利大於弊。

在這個數位時代,我們不需要把任何電子產品或者節目都視為洪水猛獸,這樣就走入另一個極端了。父母可以謹慎而有效地利用多媒體,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自己的孩子是幾歲、發展特點是什麼,適當選擇、適度使用,讓孩子從多樣化的管道學習、平衡發展。

說到底,就是「適當」兩個字。

有著良好的互動,內在的學習動機以及有趣的方式,這樣看節目才是利大於弊。

在這個數位時代,我們不需要把任何電子產品或者節目都視為洪水猛獸,這樣就走入另一個極端了。父母可以謹慎而有效地利用多媒體,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自己的孩子是幾歲、發展特點是什麼,適當選擇、適度使用,讓孩子從多樣化的管道學習、平衡發展。

說到底,就是「適當」兩個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