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磨蹭太氣人,媽媽這樣做一治一個准!

你有沒有被孩子的“磨蹭”打亂過計畫?我和喆同學吵架了。 那天下著雨, 我從幼稚園把他接出來, 趕著上英語課。 一天沒見, 他撒嬌要我抱。 我一手抱33斤的他, 一手拎包打傘, 從幼稚園到馬路對面的停車場, 雖路程短短, 卻寸步難行。

我跟他商量, 這樣媽媽走不動, 搞不好咱倆都會摔到泥裡, 能不能穿好雨衣跟媽媽手牽手走?他就一個字, 不!我耐著性子反復商量, 終於同意, 連忙放他下來, 急急忙忙給穿雨衣。 問題又來了, 他一定要自己扣扣子!

我打著傘, 看他一雙小手笨拙地扣著扣子, 好久都扣不上。 幼稚園門口禁止停車,

Advertisiment
此刻他爸爸正在停車場等我們, 英語課還有15分鐘就要開始, 而開車過去最快也要10分鐘……

我試圖跟他解釋時間有多緊張, 他頭也不抬, 完全不理會我。

我忍無可忍, 蹲下身迅速幫他扣好所有扣子, 拉著他快步奔向停車場。 他頓時大哭:“為什麼不讓我自己扣?你是個壞媽媽!”

直到上車, 喆同學都在嚎哭。 結果, 英語課遲到, 整堂課他都情緒不高, 跟老師沒有任何互動……

因他的小執拗而耽誤行程, 不是第一次發生;母子間由此引發的衝突, 也不是最嚴重的一次。 每次過後我都很懊惱——

矛盾的根源, 不過是大人安排好了日程, 孩子卻固守自己的節奏, 當孩子打亂我們的計畫, 怎樣才能心平氣和, 一邊尊重孩子的意願, 一邊不耽誤自己的行程?

Advertisiment

一邊是著急的大人,

一邊是委屈的孩子

送喆同學去幼稚園, 路上經常見到送孩子的爺爺奶奶, 一邊扯著孩子趕路一邊不停數落:“要是你剛才快點穿衣服, 咱們就不用這麼著急了!”“快點快點, 這麼磨蹭的, 一會兒肯定遲到了!”

有次, 一個阿姨領著一個小女孩走在我們前面, 小女孩邊走邊哭。 迎面碰到熟人, 問這是怎麼了, 那阿姨很生氣地說:“她媽媽今天走得早, 沒顧上給她梳辮子, 這就不樂意了, 不讓我給梳頭, 也不讓我給換衣服;臨出門, 非要找昨天晚上畫畫用的蠟筆, 我上哪兒給她找去?再不趕緊走, 幼稚園就沒早飯吃了!”

小女孩應該是因為每天早上媽媽給自己梳頭的秩序被打亂了, 才不開心吧?臨出門突然要找蠟筆,

Advertisiment
也許是想帶去幼稚園, 也許是想用蠟筆再畫點什麼, 不知奶奶有沒有問過孩子原因。

有多少次, 大家只顧趕路, 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要求焦慮煩躁, 覺得孩子不懂事、就知道添亂。 我們一心渴望孩子能與我們同步, 以至於沒把孩子的想法和行事節奏看在眼裡。

父母全心全意愛著孩子, 日程表上滿滿都是想帶孩子一起做的事。 但履行這些計畫時, 孩子終處於弱勢, 被要求無條件跟上大人的腳步。 比如上興趣班, 應該是孩子感興趣、主動參與才事半功倍, 最終卻成了孩子配合家長的事。

當你的計畫遭遇孩子的變化,

試試這位媽媽的做法

昨天去書店考察繪本, 一對母女引起我的注意。

小女孩三四歲, 自己在書架前選出感興趣的書,

Advertisiment
請媽媽幫她讀。 母女倆讀了很久, 眼看就到午餐時間, 媽媽似乎另有安排, 一本書讀完後, 對女兒說:“咱們現在去吃點東西, 好嗎?”女兒說:“再看一本吧。 ”

“那咱們讀完這本就去吃午飯, 媽媽約了一個阿姨談事情, 不能遲到。 你說好嗎?”媽媽態度很認真。 “好的。 ”女兒答得很痛快。

一本書很快讀完, 媽媽起身收拾東西, 可是女兒拿起另一本書說:“媽媽, 我還想再看一本。 ”

我特別想看看這位媽媽如何應對女兒的“拖延行為”。

媽媽蹲下來, 看著女兒的眼睛:“剛才我們已經說好, 那是今天我們在這裡讀的最後一本書, 你也答應媽媽了, 對嗎?”

女兒低著頭:“可我就是還想再看一本啊!”

“嗯, 媽媽明白你的想法, 你還沒看夠, 想再多看一些。

Advertisiment
但是你也知道, 我們今天還有其他計畫, 我們得按時吃午飯, 才能趕上做其他事情。 ”

女兒開始撇嘴, 似乎要哭。 至此, 很多媽媽會施展權威, 直接帶孩子離開。

這位媽媽卻抱住女兒, 在剛才讀書的角落裡坐下來, 指著旁邊厚厚一摞圖書說:“看書特別有趣, 媽媽也喜歡。 你看, 這是我們剛才讀過的書, 這麼多呢!咱們倆真是特別了不起!所以媽媽有個計畫, 週末如果爸爸有時間, 我們帶爸爸一起來, 你說這個計畫好不好?”

受到鼓勵的女兒被新計畫吸引, 破涕為笑:“好!帶爸爸一起來!”

“是的, 現在我們把這些書放回去, 請它們在這兒等咱們好嗎?”

女兒開始整理看過的繪本, 並堅持要自己把它們送回書架。 直到母女倆手把手離開書店, 這位媽媽都沒對女兒說出那句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你快一點”。

所以,當孩子的想法影響到我們的計畫,還可以這樣來處理:

提前向孩子說明事務安排,理解和認可孩子想做某件事的動機;

肯定孩子之前的表現,幫孩子制定一個更有吸引力的計畫。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這位媽媽一直都在暗示孩子:你想做的事和我要做的事,都屬於“我們的計畫”,需要一起去完成。整個過程中,孩子是平等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跟隨者。

“慢吞吞寶寶”

不都是天生慢性子

前同事L的女兒,是出了名的“慢吞吞寶寶”。而且不是動作慢,而是一睜眼就忙活自己的事,比如在床上蹦跳玩耍,故意和父母打鬧。你讓她穿襪子,她會把襪子套在手上,自己跟自己玩兒;你讓她穿鞋,她會故意把鞋穿反,有時只穿一隻就跑去擺弄玩具了。

孩子其實一直在抓緊時間感受和採集環境資訊,用大腦完成對這些資訊的交換處理。只不過,她做的都是自己感興趣的事,不是大人希望她做的事。她無法理解大人為什麼要按時上班,早餐有時間限制,洗漱穿衣要迅速……

L嘗試過很多方法幫女兒規劃日程,經過我在喆同學身上的實驗證明,一些方法確實有效,現在我把她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不催促孩子

孩子打亂了自己的計畫,大人往往會不停催促。然而大人的催促,反過來也會打亂孩子的生理節奏。

孩子只有在最舒服的節奏下,才能最好地發揮自身潛力,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會有易煩躁、耐性差的性格特點,或表現為反應遲緩、自我壓抑、對某些事物過分依賴,這兩種傾向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我。

L的做法是,起床後並不一味提醒女兒要快快快,而是捕捉女兒的興趣點,和她一 起用做遊戲的方式完成穿衣、洗漱、整理物品等事務,比如“比比誰穿的快”“比比誰洗的快”等。

盡可能預留時間

前半小時起床,提前15分鐘出發,留一些餘地給自己,也給孩子留些“磨蹭”的時間,在這期間與孩子充分溝通,瞭解孩子的需求,引導孩子計畫做事。

每次只給孩子提一個要求

L告訴我,她一直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一進門媽媽就問作業多不多,做完了沒有;剛在坐下,媽媽又說,手那麼髒,怎麼不知道洗一洗?去洗手,媽媽又說了,衣服上全是土,怎麼也不知道換一下啊?你屋子亂得都進不了人了,快點收拾一下……L形容自己很暈菜,不知道先做哪件事才好。

先做什麼事,再做什麼事,大人的腦海中是有規劃的,但小朋友不具備這種能力,需要父母很具體的指導。正確做法是明確告訴孩子現在應該做什麼,等他完成一件事後再給出下一個指令。

不替孩子包辦代勞

即使孩子做得慢、做得不好,也儘量讓他多嘗試。不要讓孩子養成“我不做也沒關係,媽媽會幫我做”的壞習慣。

讓孩子自己承擔拖延的後果

一次,女兒磨磨蹭蹭不吃晚飯,L和老公把飯菜掃蕩得乾乾淨淨。女兒過來時,發現沒有吃的了,大哭。L抱著女兒,一邊安慰,一邊告訴她,晚餐時間已經過去,沒有吃的了,下次要記得快一點來。從那以後,孩子只要看到大人坐在餐桌前,就會跑過來爬上自己的座位。

一起制定作息時間表

幾點吃飯、幾點遊戲、幾點讀書、幾點睡覺……都和孩子一起在紙上寫下來,然後貼在顯眼的位置。這種充滿儀式感的做法,會讓孩子覺得遵守時間很重要,按時完成事務也變得重要起來。

這幾天,我時常想,如果時間能回到那個下著雨的傍晚,我一定會耐心擎傘,看喆同學一粒粒扣好雨衣的扣子,必要時幫他一下。然後領著一個興高采烈的孩子,去上一堂可能會遲到幾分鐘的英語課。

無論怎樣,這總好過一家人一邊遲到一邊整晚都垂頭喪氣,對不對?

這位媽媽都沒對女兒說出那句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你快一點”。

所以,當孩子的想法影響到我們的計畫,還可以這樣來處理:

提前向孩子說明事務安排,理解和認可孩子想做某件事的動機;

肯定孩子之前的表現,幫孩子制定一個更有吸引力的計畫。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這位媽媽一直都在暗示孩子:你想做的事和我要做的事,都屬於“我們的計畫”,需要一起去完成。整個過程中,孩子是平等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跟隨者。

“慢吞吞寶寶”

不都是天生慢性子

前同事L的女兒,是出了名的“慢吞吞寶寶”。而且不是動作慢,而是一睜眼就忙活自己的事,比如在床上蹦跳玩耍,故意和父母打鬧。你讓她穿襪子,她會把襪子套在手上,自己跟自己玩兒;你讓她穿鞋,她會故意把鞋穿反,有時只穿一隻就跑去擺弄玩具了。

孩子其實一直在抓緊時間感受和採集環境資訊,用大腦完成對這些資訊的交換處理。只不過,她做的都是自己感興趣的事,不是大人希望她做的事。她無法理解大人為什麼要按時上班,早餐有時間限制,洗漱穿衣要迅速……

L嘗試過很多方法幫女兒規劃日程,經過我在喆同學身上的實驗證明,一些方法確實有效,現在我把她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不催促孩子

孩子打亂了自己的計畫,大人往往會不停催促。然而大人的催促,反過來也會打亂孩子的生理節奏。

孩子只有在最舒服的節奏下,才能最好地發揮自身潛力,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會有易煩躁、耐性差的性格特點,或表現為反應遲緩、自我壓抑、對某些事物過分依賴,這兩種傾向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我。

L的做法是,起床後並不一味提醒女兒要快快快,而是捕捉女兒的興趣點,和她一 起用做遊戲的方式完成穿衣、洗漱、整理物品等事務,比如“比比誰穿的快”“比比誰洗的快”等。

盡可能預留時間

前半小時起床,提前15分鐘出發,留一些餘地給自己,也給孩子留些“磨蹭”的時間,在這期間與孩子充分溝通,瞭解孩子的需求,引導孩子計畫做事。

每次只給孩子提一個要求

L告訴我,她一直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一進門媽媽就問作業多不多,做完了沒有;剛在坐下,媽媽又說,手那麼髒,怎麼不知道洗一洗?去洗手,媽媽又說了,衣服上全是土,怎麼也不知道換一下啊?你屋子亂得都進不了人了,快點收拾一下……L形容自己很暈菜,不知道先做哪件事才好。

先做什麼事,再做什麼事,大人的腦海中是有規劃的,但小朋友不具備這種能力,需要父母很具體的指導。正確做法是明確告訴孩子現在應該做什麼,等他完成一件事後再給出下一個指令。

不替孩子包辦代勞

即使孩子做得慢、做得不好,也儘量讓他多嘗試。不要讓孩子養成“我不做也沒關係,媽媽會幫我做”的壞習慣。

讓孩子自己承擔拖延的後果

一次,女兒磨磨蹭蹭不吃晚飯,L和老公把飯菜掃蕩得乾乾淨淨。女兒過來時,發現沒有吃的了,大哭。L抱著女兒,一邊安慰,一邊告訴她,晚餐時間已經過去,沒有吃的了,下次要記得快一點來。從那以後,孩子只要看到大人坐在餐桌前,就會跑過來爬上自己的座位。

一起制定作息時間表

幾點吃飯、幾點遊戲、幾點讀書、幾點睡覺……都和孩子一起在紙上寫下來,然後貼在顯眼的位置。這種充滿儀式感的做法,會讓孩子覺得遵守時間很重要,按時完成事務也變得重要起來。

這幾天,我時常想,如果時間能回到那個下著雨的傍晚,我一定會耐心擎傘,看喆同學一粒粒扣好雨衣的扣子,必要時幫他一下。然後領著一個興高采烈的孩子,去上一堂可能會遲到幾分鐘的英語課。

無論怎樣,這總好過一家人一邊遲到一邊整晚都垂頭喪氣,對不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