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磨蹭,不同的磨蹭不同對待

孩子快上小學了, 家長開始頭疼:早上起床磨蹭怎麼辦?上學遲到可不同幼稚園了。 假如列一個父母最希望孩子擁有的好習慣清單, “不磨蹭”肯定入選。 不過你知道嗎?磨蹭跟磨蹭不一樣, 要想治磨蹭, 首先得把它們分個類, 不同的磨蹭不同對待!

突發性磨蹭

孩子注意力非常容易被分散。 比如出門時喊他穿鞋, 孩子剛蹲下, 看見旁邊一個玩具, 就會開始玩玩具;又或者想起要跟媽媽說一句話, 抬起頭來鞋也不穿了, 哇啦哇啦說半天。

此類磨蹭, 我稱之為“突發性磨蹭”, 家長只需發出簡單、明確、溫和的指示或提醒即可。

Advertisiment
如:“鞋子穿好了嗎?”“你先穿好鞋子, 我們走在路上, 你再和媽媽慢慢說這件事吧, 這樣就不會遲到了。 ”

提醒就好, 切忌嘮叨, 甚至借題發揮:“不是讓你穿鞋嗎?怎麼又開始玩玩具了?上次就是你磨磨蹭蹭結果遲到的!你看看自己, 再看看人家那誰……”

本來提醒一兩句就行了, 但媽媽卻說上一車的話。 有用的資訊被淹沒在嘮叨裡, 不僅會讓孩子對媽媽的聲音選擇性遮罩, 還會產生對抗, 心裡甚至會想:“你嘮叨這麼半天, 就不影響出門的速度了嗎?”

逃避型磨蹭

有時候孩子磨蹭, 是因為心裡不想做這件事。 我稱之為“逃避型磨蹭”。

女兒有個好友小麗, 她家長跟我抱怨, 只要一說彈鋼琴, 小麗就會各種拖延:首先連上廁所的動作都特別慢,

Advertisiment
然後又鬧著要喝水, 用慢動作喝完後又說冷了或熱了, 吵著換衣服……總之, 最好一直磨蹭到什麼都幹不成, 能把彈琴時間消磨過去就完美了。

其實, 孩子厭學都是家長造成的。 當小麗興沖沖帶著天然的熱情練琴時, 家長卻像個監工一樣在一邊指手畫腳:“這裡彈得不好, 那裡彈得不對……”真的遇到障礙時, 又不會幫孩子度過難關, 只一個勁要求孩子“再練幾次, 你就是練得不夠!”“別人都會, 你為什麼不會!”“你肯定沒有好好聽講!”

每次和這類家長溝通, 我特別頭大。 他們抱怨孩子不愛練琴時, 我問:“那先做些別的事情行嗎?比如聽兩首曲子?把譜唱出來?”他們就會斬釘截鐵地回絕:“那可不行, 說好了每天都要練琴, 給她藉口逃避的話,

Advertisiment
以後就更難管教了!”總之, 他們的邏輯就是:孩子必須按我規定的節奏走, 還得心情愉快地執行, 否則就是孩子不對。

我要是個孩子, 面對這種高壓, 也會選擇用磨蹭來逃避。

習慣性磨蹭

很多孩子年紀不大, 磨蹭的習慣卻已根深蒂固, 對家長的提醒也是選擇性失聰——我稱之為“習慣性磨蹭”。 標準症狀之一就是, 家長說“咱們該做XX事了!”孩子卻像聾了一樣, 或是討價還價:“再玩一會兒, 就一分鐘。 ”最後, 拖拖拉拉下來, 當然不可能一分鐘啦。

這個局面, 十有八九也是家長造成的。 舉個例子, 媽媽們常抱怨說, 做好飯之後, 喊了半天大家都不坐到桌前。 仔細觀察一下, 卻發現她們第一次喊“開飯”的時候, 其實根本就還沒開飯——媽媽自己先預設了一個磨蹭時間,

Advertisiment
提前很久就說“開飯了”, 孩子跑來一看, 菜都沒上桌, 於是又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以此類推, 媽媽第一次喊“起床啦”的時候, 第一次說“要遲到了”的時候, 孩子也會慢慢摸索出規律:其實壓根就沒到點兒, 還可以再賴一會兒。

在時間方面, 從女兒很小開始, 我就從不給她討價還價的餘地。 我說要吃飯了, 飯就真的擺上了桌, 晚一會兒來, 她最愛的大蝦就沒剩幾個了;我說要出門, 就是真的要出門, 如果她不聽, 就是來不及穿鞋子拎起來也得走。 當孩子第一次企圖討價還價的時候, 父母沒有因為孩子哭鬧、哀求等原因讓步, 孩子很快就知道:這事不能討價還價。

另外, 如果有可能, 讓孩子自己承擔磨蹭的後果。 比如這次因為你磨蹭延誤了行程,

Advertisiment
下次就不帶你出門;今天去遊樂園哭鬧著不肯回家, 下次就別去了。

我說的承擔, 是真的讓他們承擔。 很多父母嘴上也這樣威脅, 隔天又主動心疼起來, 心想孩子肯定忘了, 就假裝自己也忘了。 實際上孩子不會忘, 他心裡正偷著樂:“看來磨蹭沒事, 下次鬧一鬧, 還可以多玩一小會兒。 ”

混亂型磨蹭

這種行為嚴格說來不算磨蹭, 而是家長做事沒條理、分不清輕重緩急所致。 很多教育學家都提倡, 孩子上學後, 一定要養成先寫作業的習慣。 對此我非常贊同, 其背後的意義是:讓孩子清楚什麼最重要, 把重要的事先做完, 之後才能輕鬆愉快地玩耍。 如此就能形成良性迴圈。

但有的家長, 想法太多而缺乏原則, 放學看天氣不錯,心想“戶外玩一會兒吧,要不太可惜了”;可孩子一玩起來收不住,回家就該吃飯了;吃完了飯總得歇一會兒吧,這就到晚上八點左右了,孩子開始打呵欠,家長也有點累了,這時才驚覺:不行,要挑燈夜戰了!最終孩子哭哭啼啼,家長心浮氣躁……本來放學半小時就能做完的作業,拖到半夜都做不完。

孩子不清楚孰輕孰重很正常,家長必須要明白,趕緊把細枝末節放一放,集中攻破重點難關,然後才安排別的業餘活動。

對孩子,我們也可以套用“二八定律”來管理他們的時間:把80%的資源和時間花在能出關鍵效益的20%方面,這20%又能帶動其餘80%的發展。比如今晚要做的事情有寫作業、吃飯、洗澡、閱讀、睡覺5項,又多又雜,其中最困難的一項是寫作業,那就先橫下心來把作業寫了。看似占了很多時間卻只完成20%內容,但因為你已經把最困難的問題解決了,不亞於減輕了80%的心理負擔,剩下那80%的內容只需20%的心力便能搞定。

經過這番分類,也許有的家長已經發現,幾乎所有孩子的磨蹭,都來自于家長的不當指引。別沮喪,反過來看,所有的好習慣也是家長認真教育的結果。

所以家長拒絕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一味抱怨孩子磨蹭,不如認真觀察別的家長在處理這些事情上,跟自己有什麼不同。

放學看天氣不錯,心想“戶外玩一會兒吧,要不太可惜了”;可孩子一玩起來收不住,回家就該吃飯了;吃完了飯總得歇一會兒吧,這就到晚上八點左右了,孩子開始打呵欠,家長也有點累了,這時才驚覺:不行,要挑燈夜戰了!最終孩子哭哭啼啼,家長心浮氣躁……本來放學半小時就能做完的作業,拖到半夜都做不完。

孩子不清楚孰輕孰重很正常,家長必須要明白,趕緊把細枝末節放一放,集中攻破重點難關,然後才安排別的業餘活動。

對孩子,我們也可以套用“二八定律”來管理他們的時間:把80%的資源和時間花在能出關鍵效益的20%方面,這20%又能帶動其餘80%的發展。比如今晚要做的事情有寫作業、吃飯、洗澡、閱讀、睡覺5項,又多又雜,其中最困難的一項是寫作業,那就先橫下心來把作業寫了。看似占了很多時間卻只完成20%內容,但因為你已經把最困難的問題解決了,不亞於減輕了80%的心理負擔,剩下那80%的內容只需20%的心力便能搞定。

經過這番分類,也許有的家長已經發現,幾乎所有孩子的磨蹭,都來自于家長的不當指引。別沮喪,反過來看,所有的好習慣也是家長認真教育的結果。

所以家長拒絕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一味抱怨孩子磨蹭,不如認真觀察別的家長在處理這些事情上,跟自己有什麼不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