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究竟為什麼都討厭父母嘮叨呢?

媽媽們總是喜歡在寶寶耳邊不停嘮叨, 漸漸就會引起寶寶生理、心理上的強烈反感。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而反抗的現象, 在心理上叫做為“超限效應”。

這種“超限效應”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下面這幾個孩子的心聲督促我們或許應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

A 媽媽總是嘮叨, 一件事可以嘮叨一百次, 煩死了。 像我只是一次沒考好, 她就可以一直說, 說到全世界都知道我考得不好, 即使下次我考好了, 她還要說。 我都煩死她了。 但是我頂嘴她就說得更起勁, 我就不說,

Advertisiment
也不理她。

B 自己看圖畫書入迷時媽媽突然喊, 讓我寫作業, 我向媽媽保證十分鐘後就做作業的, 可媽媽不到三分鐘就又來催我, 還不停地數落。 有時候真想自己有一種魔法, 把媽媽變成小孩, 把我變成大人, 讓媽媽也嘗嘗嘮叨的滋味, 也知道知道我的心情。

C 媽媽有時候嘮叨, 也不分青紅皂白, 還冤枉我, 趁媽媽不在時就找沒有生命的東西砸――發洩。

D 我的媽媽真沒勁!昨天早上, 我剛要起來, 媽媽不停地喊我。 一邊就行了, 可是一遍又一遍地喊, 多讓人心煩呀!她越叫我起床, 我就偏不起來。 其實我本來就要起來了如果媽媽不那麼愛嘮叨, 或許孩子就不會有那麼多問題了。

父母們愛嘮叨的原因很多, 最常見的原因有三個:

其一是不自信也不相信孩子。

Advertisiment
對孩子總是不放心, 也不知道怎樣才能有效的教導孩子, 不自覺地一次次地重複, 錯誤地認為, 一次不聽, 就說兩次, 兩次不聽, 就說三次, 只要自己多說幾次, 他們總會聽進去吧。

其二是急於求成。 總期望自己說到哪孩子就做到哪, 馬上見效。 忽略了孩子是一個有主體意識的人, 別人的話要通過他的消化才起作用, 再者, 人的進步和改變需要一個過程, 父母沒有給孩子時間, 中間又來催促反而破壞了孩子改變的進程。

其三不懂得傾聽。 孩子對事物逐漸產生自己的看法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而父母和觀念和習慣和孩子往往有很大的差異。 父母不懂得耐下心來聽取孩子的意見, 一味的灌輸、強化自己的觀點和要求,

Advertisiment
結果導致說了沒效果、沒效果更要說的惡性循環。

那麼, 怎樣才能不用嘮叨又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呢?

1 相信孩子。 相信孩子喜歡美好的東西、渴望成功, 相信孩子有向上之心並能夠自己要求和管理自己, 他們本心不願意讓我們對他失望, 更不願意和我們作對。 孩子表現不好一定有他的原因, 我們的責任是和孩子一起面臨問題, 而不是不明就裡的一味指責和要求。 相信孩子, 傾聽孩子的想法, 適時適度的引導孩子, 響鼓無需重錘。

2 尊重孩子。 很多我們設定的人生路線, 其實並不是非如此不可。 對於必須作的事情, 孩子有權利決定怎麼做, 以及什麼時候做。 孩子沒有必要處處隨我心意, 如果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對待生活,

Advertisiment
對此我們應該覺得欣慰而不是失落。

3 就事論事。 既往不咎的同時, 也不根據孩子的現狀妄加孩子的將來, 孩子是不斷變化的, 每天都不一樣。 我們最好的做法, 就是直接面對當下的問題, 就事論事, 用盡可能簡明的話語來表達, 孩子忘記了什麼事, 我們就提醒他;孩子做錯了什麼事, 我們就高告訴他錯在何處, 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 我們就不用再說;孩子有什麼需要改變的, 我們就明確指出問題所在並提出我們的期望, 同時尊重孩子改變的過程。

4 抓大放小。 說得越多, 孩子聽從我們的機會就越小, 我們的威信也就越低。 科學的方式是:可說可不說的就不說;同時有好幾件事要說的, 就揀一件最重要的說,

Advertisiment
其他的事情等這件視了結後再說;複雜的事情要分步驟說, 先從孩子最容易做到的步驟說, 完成這一步再說下一步。

5 適時放手。 該孩子承擔的, 我們儘量不要參與, 孩子做不好會受到相應的“懲罰”(比如賴床導致遲到), 孩子會因此糾正自己的行為。 每個人都需要自己長大, 都需要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很難懂得自己不曾經歷的事情, 我們提醒無效不妨放手, 孩子會“吃一塹長一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