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突然不愛吃飯喝奶,首先該檢查的地方就是嘴!

孩子突然不愛吃飯喝奶, 媽媽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積食了, 但事實上, 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春季的某一天早上, 媽媽更應該做的事是:檢查孩子的嘴!

/ 01 /

孩子很可能“生口瘡”了

原來不是寶寶不餓, 而是嘴疼, 吃不下去!實在太可憐了!

口瘡春天特別容易發作, 一方面, 從中醫上講, 春天一般雨水少, 風多, 天氣也乾燥, 氣候變化也影響人體人的陰陽平衡, 再加上寶寶是內熱體質, 飲食不當就很容易春燥上火了, 進而導致口腔潰瘍了。

如果從西醫上講呢, 春天萬物生長, 病毒、細菌也容易滋生, 由於寶寶的免疫力低下、皮膚粘膜的屏障功能差,

Advertisiment
常因感染、外傷或其他因素引起口腔粘膜長泡、糜爛、損傷。

/ 02 /

口腔潰瘍、鵝口瘡和手足口病

口瘡和口瘡有所不同, 尤其表現在孩子身上, 有很大差異。

口腔潰瘍

又稱為“口瘡”, 是最常見的。 它發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淺性潰瘍, 大小可從米粒至黃豆大小、成圓形或卵圓形, 潰瘍面為凹、周圍充血。 潰瘍具有週期性、復發性及自限性等特點。 好發於唇、頰、舌緣等。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也有與皰疹性口炎相類似的症狀, 好發於5歲以下幼兒, 具有流行性。 患病後口腔損害遍佈於唇、頰、舌、齶等處, 為很多小水皰, 極易破裂, 破後形成多個小潰瘍, 除口腔部位外, 在手掌、足底、臀部皮膚上亦可出現分散的小水皰。

鵝口瘡

主要是發生在新生兒或小嬰兒口腔的兩頰黏膜、唇、舌面、上顎、牙齦等處,

Advertisiment
嚴重者可以累及咽喉部。 鵝口瘡是一種白色的乳凝塊狀物, 類似奶凝塊, 不易剝去。 如果強行剝去則局部黏膜出現潮紅、滲血。 孩子患鵝口瘡一般沒有疼痛感, 也不流口水、不影響吃奶。 但是當孩子抵抗力下降時, 病變開始向下蔓延, 會造成咽喉部、食道、腸道、氣管或者肺部感染, 出現嘔吐、嗆奶、聲音嘶啞和呼吸困難等表現。

/ 03 /

發現口瘡, 該怎麼辦?

如果發現了手足口病和鵝口瘡, 請及時去醫院就醫。

如果發現寶寶只是得了比較慣常的口腔潰瘍, 那麼我們建議媽媽在家觀察。 同時採取一些緩解痛苦的“小辦法”。

/ 04 /

中醫支招

嘴裡起皰疹揉揉耳朵尖

耳尖是清心肝火,

Advertisiment
散風熱非常好的穴位, 可以治療孩子發熱、上火、脾氣急躁所導致的面色發紅, 流眼淚, 口腔潰瘍, 甚至面部出現的各種痘痘、濕疹等病症。 每天揪揪耳朵, 尤其是揪耳尖10多分鐘, 可以預防寶寶上火。

吳茱萸貼腳心

寶寶長口瘡, 可以用外治法。 方法是把吳茱萸50g研細末, 貯瓶備用。 取約5g, 用醋調成糊狀, 貼於足心, 用膠布或膏藥固定, 睡前貼, 早晨取下。 可以引火歸元, 治療口瘡, 效果很好, 大人小兒都可以用。

小兒推拿法可祛除內熱

寶寶生了口腔潰瘍, 會因為疼而心煩哭鬧, 甚至拒奶、拒食。 小兒推拿能安全有效地緩解這些不適。 根據引發口瘡的原因不同, 媽媽可以選用不同的推拿手法。

↓清心經:心經位於中指末節羅紋面, 用拇指羅紋面著力,

Advertisiment
從指尖方向向指節方向直推。

↓清天河水:前臂內側正中, 自腕橫紋上至肘橫紋上成一條直線, 以食、中指指肚, 從腕到肘做直線推動。 頻率每秒鐘3~4次。

↓清肝經:肝經位於食指末節螺紋面, 從指尖方向向指節方向直推。

↓掐揉四橫紋:四橫紋為食、中、無名、小指掌面第一指間關節橫紋。 操作時, 應從食指紋至小指紋, 每揉3~5次掐一次。

脾胃濕熱引起的口瘡, 可以清胃經、補脾經各300次, 順時針摩腹揉臍30分鐘。

↓補脾經:將小兒拇指屈曲, 沿著拇指的側面從指尖一直推到指根。 頻率大約每秒3次。

↓清胃經:胃經在拇指近掌面第一節。 用拇指羅紋面向指根方向直推。

↓摩腹揉臍:用手掌或三指併攏按在寶寶腹部, 輕輕地順時針摩動。

/ 05 /

寶寶口瘡有中藥可以治療嗎?

Advertisiment

首選小兒推拿, 有些中成藥也可以緩解寶寶的不適。 例如黃連上清丸內服可用於兩種類型的口腔潰瘍, 但是注意不要久用。 還可以外用柿霜、西瓜霜塗在口腔潰瘍面。 吃藥用量為:1歲, 成人1/5用量。 2~3歲成人1/4用量, 3歲以上成人1/3用量, 5歲以上, 成人1/2用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