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們都不明白孩子為什麼總是粘著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早上去幼稚園時痛哭流涕而晚上接他時卻興高采烈, 有時還不願意回家、更不明白孩子和玩得特別要好的朋友為什麼說翻臉就翻臉, 然後不到一分鐘又能和好如初。
1、孩子總是粘著媽媽家長上班累了一天, 希望能夠放鬆一下, 可是孩子不停地粘著媽媽, 要和媽媽一起玩。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以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媽媽就上班了, 對嬰兒來說, 母親的臉就是孩子安全的港灣, 嬰兒出生後, 當他能夠看到事物,
Advertisiment
孩子存在一個秩序敏感期, 秩序中孩子注意的每一樣東西變動了位置, 就會使他們不舒服。
如果母親在孩子三四個月時就離開孩子去上班了, 幾個小時後又出現在孩子面前, 孩子不知道母親為什麼莫名其妙不見了, 就會非常焦慮, 恐慌的感覺遺留在孩子的內心, 在以後的生活中孩子就會總覺得與媽媽在一起的時間不夠, 只要媽媽在, 就一刻不停地粘著媽媽。
第二, 如果父母一方情緒反復無常, 使孩子在父母的情緒中發現人有時候會變得非常可怕, 從而認為其他人也會這樣,
Advertisiment
在這種情況下, 孩子也會出現粘媽媽或粘爸爸的現象。 有時父母之間的爭吵也會造成這樣的狀態。
第三, 遇到突發事件, 比如看到某起傷亡事件, 受到某次驚嚇, 在幼稚園受到其他孩子的攻擊時, 也會出現粘媽媽的情況。
針對這種現象, 成人應該儘量消除環境中使孩子感到不安全的因素, 離別時不要與孩子有過多的纏綿, 抽空與孩子一起做一些事情, 多與孩子進行親昵的肢體互動。
可以讓孩子坐在懷裡, 拿一本書給孩子講故事。 這樣母親和孩子透支的力量都會獲得補充。
實際上, 這時孩子不是要真的和你玩, 而是想要和媽媽在一起的感覺。
Advertisiment
如果只是將孩子抱在懷中不停地撫摸, 孩子就只能體驗到媽媽身體的舒適感, 以後會不斷要求增加媽媽抱他的時間。
2、孩子不願意去幼稚園如果孩子表現為晚上驚醒大哭, 兩個月之後, 每天上幼稚園還是非常愁苦, 逐漸地變得沉默, 失去了活潑的狀態, 笑的時候不是發自於心底, 那麼就說明這所幼稚園不適合孩子, 要考慮給孩子換幼稚園了。
家長可以到幼稚園去聽一次課, 看看幼稚園的教育是否與孩子的發展軌跡相差太遠, 使孩子在那裡度日如年。
如果真是這樣, 就要考慮轉一個比較能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幼稚園。 如果不是, 就要尋找其他的原因。
家庭的溺愛和過度的身體撫慰, 都會使孩子害怕離開家人,
Advertisiment
如果孩子每天早晨哭著不願意去, 但家長接時, 卻看到他興高采烈, 甚至不願意回家, 那說明孩子只是有前期的離別而造成的習慣性離別儀式。
另外在家裡待了一晚上, 上幼稚園的時候, 當下的情景使他感到不願意離開家。 在幼稚園待了一天之後, 幼稚園的情景又使他不願意離開幼稚園, 這是孩子感覺思維的典型狀況。
他們還沒有成長起綜合思維的能力, 不能分析自己目前的狀態。 所以就會早晨不願意走, 晚上不願意回。 如果是這樣, 家長不必擔心, 可以把他早晨的哭當成一種儀式, 這樣的哭對孩子不會有傷害。
3、晚上很困了, 但孩子還是不肯睡覺孩子已經很困了,
Advertisiment
這是由於孩子白天上幼稚園造成了焦慮, 擔心睡著了就不能控制自己, 也無法知道媽媽會做什麼, 擔心媽媽又會將他送到幼稚園去。
於是認為只要醒著, 能看到媽媽和自己所處的環境, 就會知道自己不在幼稚園。 內心的焦慮希望通過長時間地將媽媽留在身邊來獲得緩解。
出現這種情況, 一般原因是家裡以前生活環境過於單純, 護養過分, 孩子很少接觸外界的事物, 幼稚園沒有安排好入園期家長陪園和撤離的時間, 又沒有老師很好地幫助孩子適應幼稚園, 再加上媽媽太忙, 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不夠。
這種情況下,家長要耐心地等待孩子適應幼稚園,同時與幼稚園溝通,建議幼稚園派一個專門的老師與孩子建立一種穩定可靠的關係,無論這個老師做什麼都把孩子帶在身邊。
媽媽要考慮減少工作時間,規定好睡前講故事的數量,講完了不要和孩子說話,不要要求孩子快點睡,只需要慢慢讓孩子放鬆下來,孩子就會很快進入良好的睡眠狀態。
4、不好好吃飯出現這種情況,如果不屬於器質性的問題,那麼大多是由於家長總是要求孩子多吃一點飯而造成的心理性厭食。
由於家長太重視孩子的吃飯,在孩子沒有產生吃飯願望的時候,強行逼迫孩子吃飯,在孩子看電視、玩耍時隨時將飯塞進孩子嘴裡。
孩子不是自主地吃飯,大腦沒有產生接受食物的資訊,口腔就不能產生敏銳的味覺,消化系統也不分泌消化食物的液體。
這樣看上去,食物被塞進孩子的肚子,實際上不能被孩子吸收。造成的結果是,孩子吃飯時感受不到吃飯的快感,嘗不出食物的味道。食物在胃中不能消化,又造成胃部的不適,時間長了,造成消化系統的紊亂,就更不願意吃飯了。
遇到這種情況,首先應該停止逼迫孩子吃飯的行為,等孩子餓了,讓他自己吃,饑餓的感覺會使孩子體會到吃飯的快感。
吃飯時,要規定好吃飯的規則,如不能邊玩邊吃,必須與家人一起坐在餐桌旁,如果孩子非要看電視,或非要玩,可以讓他選擇是否放棄吃飯。
如果孩子放棄,不要指責他,吃完後平靜地將飯菜收起來,將零食也收好,在下一頓飯之前,不給他其他食物。
做父母的這時要忍著對孩子的心疼,幫助孩子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在吃飯時不要不厭其煩地向孩子介紹飯菜的美味,不要強迫孩子吃固定的分量,不要喂孩子吃飯。
如果孩子吃飯太慢,估計孩子快吃飽了,就平靜地收碗,不要說什麼。這樣,孩子就會慢慢恢復良好的吃飯習慣。
5、交友的困惑如果孩子表示幼稚園誰不和他玩兒了,這時孩子看上去會非常可憐,有時會對家長哭訴,表示不願意上幼稚園了。
大多數家長在這時都會將孩子的情感移植到自己身上,感到憤憤不平,其實,這正是孩子友誼成長的開始。由於他們沒有建構友誼的經驗,也沒有經歷過交友,不知道朋友的交往本來就是有聚有散的。
將家人的關係和朋友的關係分開,是孩子需要認知的課題。
上幼稚園可以平等地與小朋友互動,在一個平等互動的關係之下,承受孩子應該承受的衝突,才會使孩子成長。
所以說,這樣的問題實際上是每一個孩子都會遇到的,是一個良好的成長機會。
家長一方面要與孩子共情,另一方面可以邀請那個小朋友及其家長一起到家裡來玩。
同一班級裡的小朋友的家庭互相聯誼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既可以使成人交流育兒經驗,又可以使孩子找到如兄弟姐妹般的朋友。
6、當孩子失意時回家後孩子告訴家長,某某小朋友打他了,某某小朋友老搶他的東西。這也是孩子在他的社會群體中應該遇到的正常問題,很多家長對這一問題比較焦慮,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虧。
家長可以瞭解一下,如果孩子在幼稚園裡長期地被一個孩子控制和欺壓,就要找老師溝通,讓老師設法將這兩個孩子分開,並為受欺負的孩子重新建立一個朋友群體。
如果孩子雖然感到不舒服,但仍然喜歡和那個控制他的孩子在一起,老師和家長就要共同努力,喚起那個孩子對其他孩子的關愛,採取更人道的態度對待他的"隨從"。
這時,家長在家裡需要和孩子共情,可以說:小朋友打了你,你一定很生氣,小朋友搶你的東西,你一定很想把自己的東西要回來,要不回來的話,會非常想念你的東西。
先把孩子由事件造成的不良情緒排遣掉,再去想辦法背著孩子與老師進行溝通,讓老師幫助孩子把被別人搶走的東西要回來,與那個打他的孩子交朋友,或把那個習慣性打人的孩子與這個被打的孩子隔開。
最不合適的做法,是將孩子被打的情況移情到自己的身上,憤怒地朝自己的孩子大喊:"他打你,你為什麼不打他!"這樣做非但不起作用,反而會增加孩子的恐懼,使他變得更懦弱。
這種情況下,家長要耐心地等待孩子適應幼稚園,同時與幼稚園溝通,建議幼稚園派一個專門的老師與孩子建立一種穩定可靠的關係,無論這個老師做什麼都把孩子帶在身邊。
媽媽要考慮減少工作時間,規定好睡前講故事的數量,講完了不要和孩子說話,不要要求孩子快點睡,只需要慢慢讓孩子放鬆下來,孩子就會很快進入良好的睡眠狀態。
4、不好好吃飯出現這種情況,如果不屬於器質性的問題,那麼大多是由於家長總是要求孩子多吃一點飯而造成的心理性厭食。
由於家長太重視孩子的吃飯,在孩子沒有產生吃飯願望的時候,強行逼迫孩子吃飯,在孩子看電視、玩耍時隨時將飯塞進孩子嘴裡。
孩子不是自主地吃飯,大腦沒有產生接受食物的資訊,口腔就不能產生敏銳的味覺,消化系統也不分泌消化食物的液體。
這樣看上去,食物被塞進孩子的肚子,實際上不能被孩子吸收。造成的結果是,孩子吃飯時感受不到吃飯的快感,嘗不出食物的味道。食物在胃中不能消化,又造成胃部的不適,時間長了,造成消化系統的紊亂,就更不願意吃飯了。
遇到這種情況,首先應該停止逼迫孩子吃飯的行為,等孩子餓了,讓他自己吃,饑餓的感覺會使孩子體會到吃飯的快感。
吃飯時,要規定好吃飯的規則,如不能邊玩邊吃,必須與家人一起坐在餐桌旁,如果孩子非要看電視,或非要玩,可以讓他選擇是否放棄吃飯。
如果孩子放棄,不要指責他,吃完後平靜地將飯菜收起來,將零食也收好,在下一頓飯之前,不給他其他食物。
做父母的這時要忍著對孩子的心疼,幫助孩子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在吃飯時不要不厭其煩地向孩子介紹飯菜的美味,不要強迫孩子吃固定的分量,不要喂孩子吃飯。
如果孩子吃飯太慢,估計孩子快吃飽了,就平靜地收碗,不要說什麼。這樣,孩子就會慢慢恢復良好的吃飯習慣。
5、交友的困惑如果孩子表示幼稚園誰不和他玩兒了,這時孩子看上去會非常可憐,有時會對家長哭訴,表示不願意上幼稚園了。
大多數家長在這時都會將孩子的情感移植到自己身上,感到憤憤不平,其實,這正是孩子友誼成長的開始。由於他們沒有建構友誼的經驗,也沒有經歷過交友,不知道朋友的交往本來就是有聚有散的。
將家人的關係和朋友的關係分開,是孩子需要認知的課題。
上幼稚園可以平等地與小朋友互動,在一個平等互動的關係之下,承受孩子應該承受的衝突,才會使孩子成長。
所以說,這樣的問題實際上是每一個孩子都會遇到的,是一個良好的成長機會。
家長一方面要與孩子共情,另一方面可以邀請那個小朋友及其家長一起到家裡來玩。
同一班級裡的小朋友的家庭互相聯誼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既可以使成人交流育兒經驗,又可以使孩子找到如兄弟姐妹般的朋友。
6、當孩子失意時回家後孩子告訴家長,某某小朋友打他了,某某小朋友老搶他的東西。這也是孩子在他的社會群體中應該遇到的正常問題,很多家長對這一問題比較焦慮,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虧。
家長可以瞭解一下,如果孩子在幼稚園裡長期地被一個孩子控制和欺壓,就要找老師溝通,讓老師設法將這兩個孩子分開,並為受欺負的孩子重新建立一個朋友群體。
如果孩子雖然感到不舒服,但仍然喜歡和那個控制他的孩子在一起,老師和家長就要共同努力,喚起那個孩子對其他孩子的關愛,採取更人道的態度對待他的"隨從"。
這時,家長在家裡需要和孩子共情,可以說:小朋友打了你,你一定很生氣,小朋友搶你的東西,你一定很想把自己的東西要回來,要不回來的話,會非常想念你的東西。
先把孩子由事件造成的不良情緒排遣掉,再去想辦法背著孩子與老師進行溝通,讓老師幫助孩子把被別人搶走的東西要回來,與那個打他的孩子交朋友,或把那個習慣性打人的孩子與這個被打的孩子隔開。
最不合適的做法,是將孩子被打的情況移情到自己的身上,憤怒地朝自己的孩子大喊:"他打你,你為什麼不打他!"這樣做非但不起作用,反而會增加孩子的恐懼,使他變得更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