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後, 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長期處在母親的照料下, 必然會形成對母親的依賴。 所以很多媽媽都面臨著寶寶太粘人這樣一個難題, 就連有些媽媽上班回家以後, 寶寶會像樹熊抱樹一樣抱著自己, 玩玩具、吃飯、睡覺什麼時候也必須要大人在身邊。 面對孩子的依賴, 媽媽怎麼辦?今天小編分享七招, 讓寶媽們不必那麼苦惱!
一、分開也是平常事, 他人照顧是自然
和孩子分開的時候冷酷的態度並非一件壞事。 平靜冷淡的處理你們的偶爾分離, 反而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分開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Advertisiment
二、多聊多人多自然
讓孩子親近大自然, 多結識其他小朋友, 和其他人聊天。 這樣做能夠讓孩子的視覺更寬更廣, 興趣及樂趣更多層面, 那麼黏人的行為可能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三、及時回應媽還在
如果你要暫時離開孩子到家裡其他地方活動, 可以大聲和孩子聊聊天、唱唱歌, 讓孩子感受到你沒有離開他。 比如說當你要洗澡或者如廁的時候, 你可以將孩子放在門口, 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 然後再去玩自己的遊戲。 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 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後,
Advertisiment
四、全心全意焦慮平息
孩子在一歲到兩歲期間會受到漸漸豐富的內心感受衝擊, 這個時候他需要家長給予他全心全意的安全感。 美國依賴情感研究專家霍華德教授解釋說:“這樣做會讓孩子知道:你多麼可靠, 多麼願意和他在一起, 那麼他的焦慮最終會慢慢平息。 ”
五、一切包辦非好事, 專橫跋扈由此生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只有一個小孩, 上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下到爸爸媽媽都對孩子冠以過多的寵愛, 將孩子日常大小事情一手包辦, 養成孩子依賴的性格。 長期下去, 就會影響寶寶的獨立性。 其中, 部分孩子可能在面對新事物、新環境或陌生人時不自信甚至退縮,
Advertisiment
家長平時要做到寵而不溺, 讓孩子自己承擔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不然他會慢慢喪失責任心, 依賴性也會越來越嚴重。 如果孩子已經依賴感很強了, 家長除了要學會拒絕, 適當忽略他的黏人行為, 還可以通過遊戲比賽的方式吸引他獨立做事, 並及時表揚他的每一點進步。
六、多變的情緒會養成粘人兒
家長前後不一的態度和多變的情緒會讓孩子安全感下降, 變成黏人兒。 有的父母心情好時, 能夠耐心地被孩子“粘”;心情不好時就把孩子一把推開, 這種前後不一致的態度, 容易使孩子無所適從, 反而會增強孩子的“粘性”。
七、轉移目標讓“粘性”下降
Advertisiment
當孩子有粘人的症狀出現的時候, 家長要採取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 讓孩子對父母的注意力下降。 如抱他去找他喜歡的動物, 外出散步, 進行遊戲等等, 總之要讓孩子轉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