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發現, 家裡小孩特別喜歡“撿破爛“, 那就要當心了, 孩子的細節敏感期即將到來。
我兒子最近對細小的東西特別感興趣, 一隻螞蟻, 一隻瓢蟲, 一個小紙屑, 甚至是一根頭髮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一個人就在那裡靜靜地看著, 不亦樂乎。 有時候我拿著玩具, 引導他看上面的圖案, 他卻突然讓我看玩具上面的小黑點, 他就像自帶了“顯微鏡”一樣, 總能發現各種我根本不會注意的東西。
後來早教老師告訴我, 這是特別好的現象, 說明孩子開始對細節敏感了,
Advertisiment
為什麼要培養對於細節的敏感?
細節敏感期就是孩子突然對細小的物體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般出現在1歲到4歲的孩子身上, 這些細小的物體, 可能是一隻螞蟻、泥土裡的蚯蚓;也可能是一顆小石頭、掉在地上的麵包屑、牆壁上的一個小洞。
家長可能不會理解那個“微觀”的世界為什麼能引起孩子強烈的興趣, 於是大人習慣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評判, “這個小洞洞有什麼好看的”、“那個蟲子很髒, 別看了, 快走開”。 當孩子自發地在鍛煉自己的專注力和觀察力時, 我們大多選擇了不當一回事, 錯過了孩子細節敏感能力的的最佳培養期, 等孩子長大了以後才開始埋怨“你怎麼總是那麼粗心大意”,
Advertisiment
細節敏感的培養對於今後的學習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舉個例子, 數字中的“6”和“9”很相似, 英文字母中的“b”和“p”很相似, 孩子首先要發現他們的不同, 才能正確完成數字計算或者單詞讀寫。 而這些就要求孩子有觀察細節的能力。
有些孩子進入小學後, 總是出現“粗心大意”, 會把91看成19, 把1000少寫一個0等等, 這很大原因是孩子對於細節不夠敏感, 沒有足夠的能力去發現哪裡不同。
培養細節敏感家長的引導很重要
細小的事物不像大件東西那麼顯眼, 所以要在茫茫的自然界中找到那麼微小的東西絕對是考驗孩子觀察力和洞察力的, 1歲-4歲是孩子自發鍛煉自己的專注力和觀察力的高發期,
Advertisiment
在媽媽看來, 紙屑、小石頭、小昆蟲什麼的, 都是帶了細菌的, 因此在孩子研究他們的物件時, 家長應使用善意的提醒, 要孩子注意衛生, 不能隨便將小物品放進嘴裡, 而不是怒氣衝衝地去阻止行為。
2給孩子時間和空間, 不要隨意去“干擾”他的觀察比方說, 孩子在看螞蟻搬家, 覺得很有趣, 媽媽這時候大可不必因為吃飯時間到了而去打斷他, 只需要在旁邊提醒, 讓他完成了自己的研究後就去吃飯。
Advertisiment
觀察細節最好的課堂就是大自然, 所謂“一花一世界, 一鳥一天堂”, 家長盡可能為孩子提供可以觀察的環境, 比如多帶孩子去外面走走, 一起去尋找哪裡有螞蟻搬家, 哪片葉子上有好看的紋路等等。
通過玩玩具來培養細節敏感
孩子一般從1歲以後慢慢就會開始出現對一些細節特別感興趣的跡象, 我們平時和他玩玩具時也要開始有意識地引導。 今天我從易到難分享一些遊戲技巧給大家參考:
初級技巧我建議每次給孩子兩個玩具, 鼓勵他進行觀察比較。
Advertisiment
例如玩具小車, 家長可以買兩款款式一樣但顏色不同的, 或者顏色一樣款式不同的, 方便孩子比較。 家長一開始要給予引導, 告訴他“紅色的小車門能開, 藍色的小車門不能開”, “紅色的車比藍色的大, 藍色的車比紅色的小”。
建議家長多使用比較的句式引導孩子注意細節, 發現相通與不同。 這樣的做法也可以引申到生活中, 有意識地讓孩子對觀察到的東西進行比較。
進階技巧當你發現孩子已經可以自如地進行上面初級互動後, 就可以考慮引進圖片的比較。 圖片比較要比實物比較更難, 因為實物孩子還可以摸, 而圖片完全就考察孩子的觀察能力了, 但這就是今後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能力。
我建議家長可以多買一些練習圖冊給小孩, 例如裡面有相同的圖案,但大小不一,或者是在眾多不同的圖案中,找出相同的。除了練習圖冊,類似尋寶的繪本和拼圖,也是很好的練習工具。相比初級技巧,進階技巧需要孩子做主導,家長可以較少的參與其中,更多是在孩子疑惑,或者尋求幫助的時候,家長可採取鼓勵的辦法,千萬不要催促,這樣會使孩子失去觀察細節的耐心。
在引導我兒子觀察細節的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粗心大意,相信我們這一代的每個人小時候都被父母說過“粗心”,但我回想當時的經歷,自己也覺得很委屈,明明很“認真”了,為什麼做題時就會題目看錯,現在終於有了答案。希望我們可以多為孩子創造機會去培養觀察細節的能力,讓孩子們以後在學習和生活上避免了“粗心大意”。
例如裡面有相同的圖案,但大小不一,或者是在眾多不同的圖案中,找出相同的。除了練習圖冊,類似尋寶的繪本和拼圖,也是很好的練習工具。相比初級技巧,進階技巧需要孩子做主導,家長可以較少的參與其中,更多是在孩子疑惑,或者尋求幫助的時候,家長可採取鼓勵的辦法,千萬不要催促,這樣會使孩子失去觀察細節的耐心。在引導我兒子觀察細節的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粗心大意,相信我們這一代的每個人小時候都被父母說過“粗心”,但我回想當時的經歷,自己也覺得很委屈,明明很“認真”了,為什麼做題時就會題目看錯,現在終於有了答案。希望我們可以多為孩子創造機會去培養觀察細節的能力,讓孩子們以後在學習和生活上避免了“粗心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