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缺乏同理心誰之過?同理心該怎麼培養呢?

同理心簡單地說, 就是能夠站在對方立場上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擁有同理心的孩子, 能更敏銳地體察他人的情緒, 不但善解人意、樂於助人, 也更易得到他人的幫助, 這對孩子日後人際關係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但孩子的同理心該怎麼培養呢? 其實, 這和親子教育方式的關係密切。 一起來看看本文親子溝通帶給你的啟示吧!

這些場景, 你家發生過嗎

場景一 都是板凳的錯!

當孩子被小板凳絆倒時, 你為了安撫他的情緒, 假裝生氣地打板凳, 嘴裡嘟噥著:“板凳壞。 ”

於是, 接下來, 你看到, 孩子摔倒了會自己打地板;被傢俱碰到了,

Advertisiment
會自己打傢俱。 再接下來, 你發現, 某一天孩子掄起小拳頭, 揮向那個不小心碰了他一下的小朋友……

場景二 是寶寶吃的!

你為了能讓孩子多吃點, 或者激起他對某種食物的興趣, 於是表現出對他的“優待”或“特殊照顧”:“這個可只有我們寶寶才有哦, 你們都沒有哦。 ”

接下來, 你發現, 家裡有好吃的, 孩子總會沖上來說, “這是我的”;再接下來, 你發現, 孩子自己的東西, 別的小朋友是不能碰一下的……

場景三 他撞到了, 哈哈哈!

有家人不小心撞到了, 但撞得並不嚴重, 於是故意做出誇張的表情, 想逗樂孩子, 你也在一旁說:“快看, XX撞到了呢, 笨笨哦。 ”不明就裡的孩子跟著哈哈大笑。

接著, 你發現, 當孩子長大後, 不會主動去攙扶不小心摔倒的媽媽,

Advertisiment
也不會給撞疼了的爸爸揉揉腿;再接下來, 你發現, 當同齡孩子摔倒時, 他會在一旁“哈哈哈”……

場景四 哭什麼, 做錯了還哭!

孩子慢慢長大了, 不再服從你的管教, 會挑戰你的底線, 故意和你作對, “逼”得你幾近抓狂, 頻頻“發飆”:“不許這麼做!”“不許哭, 做錯了還哭!”你不瞭解他情緒背後的原因, 只是想通過呵斥或者打他來暫時制止他的胡鬧或啼哭。

接著, 你發現, 他和小朋友相處得很糟糕, 總是頻頻吵架;再接下來, 你甚至發現, 他還帶有一定的攻擊性, 很容易被激怒和打人……

示範不恰當 影響很負面

其實, 類似上面的場景還有很多, 散落在每一天瑣碎的日常生活中。 也許, 你是出於好心, 想逗孩子開心或者想讓他多吃些飯。

Advertisiment
但這樣的親子教育方式, 的確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因為孩子對人、對事、對物的態度和方式, 最初都是從父母那裡習得的。 來看看這些行為都向孩子傳遞了哪些資訊吧。

被絆倒、打板凳

傳遞的資訊:錯都是別人的, 弄疼了我就要挨打

孩子被板凳絆倒, 家長打板凳, 其本意是希望通過幫孩子出氣的方式, 儘快平復孩子的心情, 然而這樣的方式, 等於是把“絆倒”的原因全都歸咎於板凳的錯, 而不是孩子自己也有錯;另外, “打板凳”, 雖然家長並不是有意要傳遞“報復”的概念, 但這樣的行為的確會讓孩子覺得:弄疼了我就要挨打。

板凳沒有生命, 不會喊疼, 也不會反抗, 但如果今後孩子面對的不是板凳, 而是另一個小朋友呢?也要通過“打”的方式“出氣”嗎?

Advertisiment

給孩子“特權”, 讓孩子“獨享”

傳遞的資訊:好東西就應該是我的給孩子準備的食物特別精緻、特別美味;為了能讓孩子多吃些, 而故意表現出“這是孩子獨有的食物”, 這的確可能對激發孩子對食物的興趣、使他儘快吃完起到暫時的促進作用。 但是, 長此以往, 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養尊處優”的優越感, 認為“家裡的好東西, 天經地義就應該是我的”。

這種概念慢慢地就可能演變成“大人為我做什麼都是應該的”。

用摔跤、撞頭的場景逗樂孩子

傳遞的資訊:看人摔倒、撞到, 是件很好玩的事

孩子最初是懵懂未開化的, 尤其是在1歲半前, 他對事物的認知多半來自養護人的言傳身教。 當看到有人摔倒或其他負面事件時,

Advertisiment
如果得到養護人的回饋是嘲笑或漠視, 那麼他今後就會將這些場景和“嘲笑”、“漠視”連結起來。

日後, 當你自己摔倒時, 孩子沒有過來扶你, 也就不能怪他“沒良心”了。

經常對孩子呵斥、打罵

傳遞的資訊:暴力可以解決問題

孩子哭鬧發脾氣時, 的確很令人抓狂。 但殊不知, 孩子和成人一樣, 都有負面情緒需要發洩, 成人能夠很好地自我控制, 但孩子不能, 所以常常哭鬧起來“一發不可收拾”。

如果孩子每次有負面情緒都得不到理解和接納, 反而遭到呵斥和打罵, 那麼, 當他下次和小朋友相處發生摩擦時, 也會揮起小拳頭, 因為他沒有從父母那裡學到溝通和理解, 只知道“拳頭”或許能解決問題。

注重自身言行, 恰當引導

孩子碰疼了要安撫, 引導自省不可少

孩子碰疼了,會覺得委屈、也會哭鬧,這種情緒是可以理解和接納的,也是需要安撫的。幫孩子揉揉碰疼的地方,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他很疼。用擁抱、親吻的方式安撫孩子,然後進一步引導孩子自省:小板凳不會動,它一直靜靜地待在那裡,是不是自己剛剛走過去的時候沒注意呢?下回我們小心一點就好了。你碰疼了,小板凳會不會疼呢?要不要給板凳也揉一揉呢?

會自省、不把責任全都歸咎到別人身上的孩子,更富有同理心,也更受大家的歡迎。

家中人人平等,對孩子不過分關注

不要給孩子過多的關注,營造一種“人人平等”的家庭氛圍,無論是對於食物還是物品,都儘量避免給孩子“獨享”的特權。如果孩子不肯好好吃飯,就把食物收起來,讓他知道,大家都一樣,不會因為他不好好吃飯而故意哄他或給他準備特別的食物。孩子不會因為一兩頓沒有吃好就餓壞的。有過幾次餓肚子的經驗他就會知道“下次一定要吃飽”,也不會有“好東西就該給我吃”的情緒。

不要給孩子過多的關注,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得到什麼都是應該的。這樣,孩子才有可能去換位思考,才有可能在今後的社交生活中更好地被他人接納。

言傳身教很重要,給孩子正確的示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尤其是在0~3歲間,他主要是通過父母的言行來學習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的。如果看到別人摔倒或撞到,你的反應是將對方扶起來、關心地詢問,那麼孩子以後就會將這些場景和“攙扶”、“關心”連結起來。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尤為重要。有同理心的父母更易培養有同理心的孩子。

多傾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需要父母的“同理心”

父母總是希望自己能夠被孩子理解,但卻很少主動去瞭解孩子的心理。父母需明白的是,孩子哭鬧或者發脾氣,背後總有他的原因。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得不到理解和接納,而總是因為遭到呵斥或打罵而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情緒,那麼他以後也會缺乏理解他人的能力,因為他自己就缺乏被他人理解的體驗。

當孩子發脾氣時,不要呵斥、不要打罵,平靜地告訴他,你知道他現在很生氣。然後再慢慢引導他說出令他生氣的事是什麼,幫他疏導、分析。其實,孩子處理情緒的方式最初也是從父母那裡習得的。父母用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和孩子相處,孩子今後才會更有“同理心”地對待他人。 

引導自省不可少

孩子碰疼了,會覺得委屈、也會哭鬧,這種情緒是可以理解和接納的,也是需要安撫的。幫孩子揉揉碰疼的地方,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他很疼。用擁抱、親吻的方式安撫孩子,然後進一步引導孩子自省:小板凳不會動,它一直靜靜地待在那裡,是不是自己剛剛走過去的時候沒注意呢?下回我們小心一點就好了。你碰疼了,小板凳會不會疼呢?要不要給板凳也揉一揉呢?

會自省、不把責任全都歸咎到別人身上的孩子,更富有同理心,也更受大家的歡迎。

家中人人平等,對孩子不過分關注

不要給孩子過多的關注,營造一種“人人平等”的家庭氛圍,無論是對於食物還是物品,都儘量避免給孩子“獨享”的特權。如果孩子不肯好好吃飯,就把食物收起來,讓他知道,大家都一樣,不會因為他不好好吃飯而故意哄他或給他準備特別的食物。孩子不會因為一兩頓沒有吃好就餓壞的。有過幾次餓肚子的經驗他就會知道“下次一定要吃飽”,也不會有“好東西就該給我吃”的情緒。

不要給孩子過多的關注,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得到什麼都是應該的。這樣,孩子才有可能去換位思考,才有可能在今後的社交生活中更好地被他人接納。

言傳身教很重要,給孩子正確的示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尤其是在0~3歲間,他主要是通過父母的言行來學習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的。如果看到別人摔倒或撞到,你的反應是將對方扶起來、關心地詢問,那麼孩子以後就會將這些場景和“攙扶”、“關心”連結起來。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尤為重要。有同理心的父母更易培養有同理心的孩子。

多傾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需要父母的“同理心”

父母總是希望自己能夠被孩子理解,但卻很少主動去瞭解孩子的心理。父母需明白的是,孩子哭鬧或者發脾氣,背後總有他的原因。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得不到理解和接納,而總是因為遭到呵斥或打罵而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情緒,那麼他以後也會缺乏理解他人的能力,因為他自己就缺乏被他人理解的體驗。

當孩子發脾氣時,不要呵斥、不要打罵,平靜地告訴他,你知道他現在很生氣。然後再慢慢引導他說出令他生氣的事是什麼,幫他疏導、分析。其實,孩子處理情緒的方式最初也是從父母那裡習得的。父母用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和孩子相處,孩子今後才會更有“同理心”地對待他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