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新生代謝旺盛,
加上總是愛動來動去,
身體活動也較多,
常常出汗比成年人多,
因此一般情況下,
寶寶出汗多是正常的生理表現。
不過有些寶寶除了出汗,
還伴隨其他的症狀,
比如煩躁、哭鬧、消瘦等,
就有可能是病理性出汗,
新手爸媽們要加以區分。
大多數寶寶出汗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 怎樣判斷寶寶是生理性出汗還是病理性出汗呢?一般來說, 以下5種出汗情況屬於生理性多汗。
1、活動時多汗:很多媽媽反映寶寶只要剛開始活動就會出汗。 其實, 這是因為寶寶活動後體內的產熱較多,
Advertisiment
2、興奮型多汗:小寶寶的神經系統調節功能不是很健全, 而出汗主要由植物神經調節, 交感神經興奮, 促使汗腺分泌。 小寶寶因為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 易興奮激動, 表現為多汗。 支招:寶寶經常興奮是表現出他對自身和周圍事物的一種關注, 媽媽們別因為寶寶易出汗而抑制了寶寶的天性。
Advertisiment
3、高溫期多汗:天氣炎熱時寶寶多汗是正常現象。 此時, 體溫與環境溫差較小, 散發同樣的熱量, 就需要更多的汗水, 所以氣溫越高, 出汗越多。 支招:一般適宜寶寶的室溫是22度至26度, 對於炎熱夏季, 媽媽們還是最好不要過早鍛煉新生寶寶的“耐熱”能力。 如果天氣處於非常高溫的情況之下, 寶寶出汗多, 而且已經出現了痱子的話, 家長要適當的給寶寶開空調。
4、被捂型多汗:很多人認為寶寶衣服要比大人多一件, 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 很多父母生怕寶寶睡覺時著涼, 白天也給寶寶多加一件衣服, 造成寶寶身上一直出汗。
Advertisiment
如果寶寶本身身體比較虛弱, 晚上睡覺時很容易大汗淋漓, 甚至整夜汗出不止, 透枕濕衣, 且伴有煩躁、哭鬧、消瘦等症狀, 家長就應該考慮寶寶是病理性出汗了。
1、後半夜多汗:很多寶寶入睡時後腦勺及背部多汗, 到深夜甚至第二天早晨汗才會止住,
Advertisiment
2、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病理性出汗是在小兒安靜狀態下出現的, 最常見的病理性出汗原因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主要表現為入睡後的前半夜, 小兒頭部明顯出汗。 由於枕部受汗液刺激, 嬰兒經常在睡覺時搖頭與枕頭摩擦,
Advertisiment
3、結核病:結核病的寶寶白天活動時容易出汗而且多數為虛汗, 夜間出汗通常為盜汗。 結核病還有其他表現, 如低熱、疲乏無力、食欲減退、面頰潮紅等。 除盜汗症狀外, 還伴有煩躁、睡眠不甯、易驚醒、方顱、枕禿、雞胸等症。 支招:如懷疑孩.子感染了結核, 應做肺部X線檢查或做結核菌素試驗以便及時診斷、及時治療。 此外, 夜間多汗外。
為什麼寶寶更容易出汗1、寶寶皮膚水嫩嫩 更容易出汗:小寶寶都是水嫩嫩的, 身體含水量較高, 特別是新生兒時期, 體內的含水量高達85%, 嬰兒期寶寶的體內含水量在70%左右,而成年人的含水量在60%。因此,寶寶體內生理代謝旺盛,體內熱量多,需要通過出汗來調節體溫恒定。
2、對冷熱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弱:由於汗腺的分泌是受植物神經來調節的,寶寶的神經內分泌調節功能相對較差,大腦皮層對植物神經的抑制功能差,所以,寶寶對冷熱的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差。即使在晚上睡眠時,植物神經依然處於興奮狀態,所以寶寶剛入睡時也很容易出汗。
嬰兒期寶寶的體內含水量在70%左右,而成年人的含水量在60%。因此,寶寶體內生理代謝旺盛,體內熱量多,需要通過出汗來調節體溫恒定。2、對冷熱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弱:由於汗腺的分泌是受植物神經來調節的,寶寶的神經內分泌調節功能相對較差,大腦皮層對植物神經的抑制功能差,所以,寶寶對冷熱的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差。即使在晚上睡眠時,植物神經依然處於興奮狀態,所以寶寶剛入睡時也很容易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