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能不能“打”?

我做過多年教師和教育管理工作, 經常遇到家長與我討論“打孩子的做法好不好”、“應該不應該打孩子”之類的問題。 說實在的, 我說話畢竟要顧及自己的職業身份, 但敷衍或心口不一又不是我的風格, 於是我會比較謹慎地回答:“不要隨便打孩子, 那樣對他們的身心都沒有好處, 尤其對孩子心理上的危害比較大。 ”

事實上, 基於自己成長的經歷和教育經驗, 我是不大相信一個孩子會在完全不挨打的環境下長大成人成才的。 首先聲明:對於那種歇斯底里只顧自己發洩, 完全忘記管教孩子的目的, 完全忘記自己身份和教育物件身份的做法我是堅決反對的,

Advertisiment
那種打死孩子自己犯罪家破人亡的情況則更不是我界定的“打孩子”的概念。

我說的打孩子其實是一般俗語講的“管孩子”, 所以在標題中的“打”是有引號的。 是比較嚴厲地斥責, 對孩子的調皮搗蛋行為進行冷處理, 強行剝奪他特別想做某事的權利, 用懲罰的方式動手打屁股打手心等等而已。 想想看, 從孩子的懵懵懂懂到漸省人事到明辨是非, 這個長大成人的過程中父母怎麼可能不管教不修正完全順其自然呢?當然, 現在的教育更加注重人性化的方式, 提倡正面管教, 用正向的引導代替懲罰, 但是, 在我當年的情境下, 只要父母不帶自己的情緒, 必要的懲罰也是可以用的。

Advertisiment

壯壯是上帝賜予我的天使, 在我眼裡他是最可愛的寶貝, 為了兒子的幸福和健康, 我可以做任何犧牲甚至付出生命。 但這並不等於我沒有原則沒有底線, 可以無條件地滿足他任何要求或者聽憑孩子為所欲為。 孩子長到這麼大, 我已經不能一一記起因為什麼事情打過孩子了, 只是記得我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常常經歷一個“三部曲”。

其一:發現問題, 情緒突變。

這時做家長的要旗幟鮮明, 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嚴厲斥責讓孩子明白――“媽媽生氣了”, 讓孩子惶恐;強行剝奪他特別喜歡做某事的權利――“今天不許看電視、不講故事了”, 讓他覺得難受;動手打屁股打手心讓他哇哇大哭感覺疼痛等等, 總之讓他知道因為他做的那件事,

Advertisiment
今天一切都跟平時不一樣, 這樣才會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

其二:講清道理, 分析利害。

壯壯膽子小, 特別依戀爸爸媽媽, 做了錯事時更是緊張萬分, 所以我的懲戒往往十分有效果。 孩子會因為做錯事而害怕, 會因為爸媽的懲罰而疼痛, 會因為我們的態度而不知所措。 看著孩子天真的小臉寫滿惶恐的樣子, 我知道目的已經達到, 生氣惱怒隨之消失。 於是自然而然地拉過孩子細細講道理:“今天出什麼事了, 為什麼不可以這樣, 好孩子應該怎麼做……”

其三:事過雲散, 真愛依舊。

壯壯小時候屬於“心重、敏感”的孩子, 我知道他特別在乎爸爸媽媽, 特別希望我們都喜歡他都愛他, 所以每次教訓孩子講清道理後, 我們也非常注意對孩子的心理安慰。

Advertisiment
因為說到底, 打孩子不是為了大人出氣和發洩, 只要孩子知道錯了, 道理懂了以後能改, 事情就過去了。 我會讓孩子深信爸爸媽媽很愛他很在乎他, 我們衷心希望他成為好孩子。 我的方法是事後一如既往地呵護他, 給他情感滿足, 比如倒水給他喝, 給他擦眼淚, 摟摟抱抱拍拍跟他玩一會兒等等, 而孩子此時也往往特別黏人、特別享受媽媽的愛, 那撒嬌撒癡的樣子讓人心疼!

於是一切煙消雲散, “生活的車輪又滾滾向前”!

關於“打孩子”我還有一些體會, 一是要照顧孩子自尊心, 我絕不會在外人面前管孩子, 而且即使是孩子爸爸, 如果“當時不在現場”, 事後我也不會故意在孩子面前與他“通報情況”。 還有就是不可以頻繁懲戒,

Advertisiment
有些時候, 媽媽嚴厲的一句“我生氣了”, 孩子立刻蔫了收斂了, 那也就夠了。 第三點是就壯壯而言, 到他小學四五年級後, 我的“體罰法寶”越來越不靈, 是因為那時我和孩子已經建立了很好的“朋友關係”, 孩子大了, 膽子大了, 也看透了我的“恐嚇威脅胡蘿蔔加大棒”(壯壯戲語)吧?

在寫這篇稿子時, 曾有個朋友對我的觀點和做法提出質疑:“針對壯壯這一類孩子, 你的方法有效, 要是趕上特別調皮‘不吃這一套’的呢?你一天打三遍?”對於這個問題, 我想還是大人先入為主就給孩子定性了, 哪有什麼“特別調皮”的孩子呀?孩子從慢慢睜開眼睛看世界, 牙牙學語、蹣跚學步, 到開始有些小脾氣, 開始很可愛地與大人“鬥心眼兒”, 這是一個慢慢發展變化的過程,他怎麼可能生來就會“大鬧天宮”?還能真像人們戲言的“生出來直接就上樹了”?我們做父母的防微杜漸,凡事有一定之規,孩子就不會發展到特別調皮的地步。當然有一類孩子屬於病態的躁狂多動,確診後要治療矯正,爸媽要付出格外的疼愛和關懷,這又另當別論。

講了一大篇,不要以為我是“暴君”或者“虎媽”啊,在下一篇中我要談談“營造家庭的民主氛圍”,這應該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這是一個慢慢發展變化的過程,他怎麼可能生來就會“大鬧天宮”?還能真像人們戲言的“生出來直接就上樹了”?我們做父母的防微杜漸,凡事有一定之規,孩子就不會發展到特別調皮的地步。當然有一類孩子屬於病態的躁狂多動,確診後要治療矯正,爸媽要付出格外的疼愛和關懷,這又另當別論。

講了一大篇,不要以為我是“暴君”或者“虎媽”啊,在下一篇中我要談談“營造家庭的民主氛圍”,這應該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