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膽小是正常的心理表現嗎?

 你家的孩子很膽小嗎?是不是出門總要緊緊拉著媽媽的衣腳。 如果遇到陌生人, 孩子會馬上躲到媽媽身後, 一聲都不敢吭。 在外人面前, 孩子也不敢大聲說話, 就算很想和小夥伴一起玩兒, 也只是在旁默默注視, 不敢加入其中。 那孩子膽小是正常的心理表現嗎?是否會對其成長帶來負面影響?有什麼方法能讓孩子的膽量大起來呢?

膽小是孩子正常的心理表現

兒童心理研究發現, 恐懼心理通常與年齡有關, 幼兒期的孩子大多會或多或少存在。

恐懼心理還與應對能力密切相關。 幼兒期的孩子, 認知、判斷能力不強,

Advertisiment
對許多事物還不知如何應對、把握, 加之對外界環境十分敏感, 因此, 較易產生恐懼感。

膽小的孩子多羞澀, 長此以往, 易產生自卑心理, 對其日後成長、發展極為不利。

當然, 一般情況下, 恐懼心理會隨著孩子身體的強壯、智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等逐漸減弱。 不過, 仍有一些孩子會受先天因素或家庭環境等影響, 長期被恐懼情緒困擾。 此時, 家長的及時幫助和正確引導尤為重要。

孩子膽小原因分析

威脅、嚇唬

幼兒期的孩子正處於探索外部世界的階段。 此時, 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很敏感, 一些不當的言語極易引起其恐慌。

有些家長發現孩子不聽話, 常把“再不聽話, 怪獸就來抓你了”“快睡覺, 不然大灰狼來咬你了”等當作口頭禪。

Advertisiment
雖然家長本無惡意, 但卻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恐懼的種子。 久而久之, 易使孩子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

嘲諷、指責

面對孩子的恐懼, 有些家長常表現得不以為意, 他們不僅不安撫孩子, 甚至會對其嘲諷、指責, 說出諸如“我才離開一會兒, 瞧把你嚇的, 真沒出息”“你怎麼這麼沒用啊”之類的話。 殊不知, 這種做法會讓孩子將“恐懼”深埋心底, 不敢在大人面前表露, 從而使其心理受到更大的創傷, 嚴重的甚至造成心理障礙, 影響日後的正常生活。

溺愛

與一些家長不以為意態度相反的是, 有些家長過於在乎孩子的感受。 他們看到孩子害怕, 會比孩子還緊張, 生怕孩子落下什麼心理創傷。 此類家長通常的做法是:看到孩子害怕,

Advertisiment
將其緊緊摟入懷中, 不停進行哄勸, 並埋怨導致孩子害怕的事物。 這種做法雖然能讓孩子暫時消除恐懼, 但並沒有真正找到孩子害怕的原因, 反而會放大孩子的恐懼心理, 使其懦弱, 影響其良好性格的形成。

過分保護、限制

如今的孩子大多為獨生子女, 生活圈子小, 接觸人少, 加之家長過度保護, 使孩子嚴重缺乏社會經驗, 常無法適應新環境, 一旦到了新地方或遇見陌生人, 便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 從而導致恐懼感的產生。 此外, 有些家長平時對孩子限制、管教過多, 不給孩子創造從實踐中獲得知識、經驗的機會, 也是造成孩子膽小怕事的原因。

孩子膽小應對策略

分析原因, 消除恐懼因素

孩子膽小的原因各不相同,

Advertisiment
家長要有的放矢地幫助其分析原因並給予幫助。 平時, 應對孩子多關注, 瞭解其恐懼表現背後的真正原因, 並努力幫助孩子打開心結, 消除其不必要的擔憂。

感官刺激訓練

有些孩子會害怕某些特定的事物。 家長不妨使用逐步改變感官刺激的方法對孩子加以訓練, 直至其對特定的感官刺激完全適應。 比如, 孩子害怕小貓, 可以在孩子心情好的時候, 讓他遠距離觀看小貓。 待孩子適應後, 他的恐懼感會逐漸減弱。 此時, 可以適當拉近距離, 觀察孩子的反應, 讓其循序漸進地接近小貓, 直至孩子不再害怕。

擴大交際圈, 建立自信

平時, 家長還應鼓勵孩子多與其他小夥伴交往, 擴大交際圈, 以改善孩子內向、害羞的性格。 這樣, 不僅能克服交往過程中的恐懼心理,

Advertisiment
還能很好地增強自信。

膽小是孩子在幼兒期普遍存在的現象。 鍛煉孩子的膽量, 家長切忌心急, 應給予他更多的關心與愛護。 只要家長正確引導, 相信孩子會順利度過此階段。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