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膽小源于父母不當教育嗎?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膽怯覺得不可理喻:孩子已經不小了, 可一到人多的場合或見到陌生人時, 便忸忸怩怩、拘謹、不自然, 從不主動叫人;在學校或幼稚園從不願與別人交往, 不敢舉手發言, 即使有正當理由也不敢向同學或老師提出意見或要求, 受到誤解時不敢解釋澄清。

膽怯是兒童時期普遍存在的問題, 膽怯個性的形成固然有一定的遺傳因素, 但主要是由於後天不恰當的教育及周圍環境影響所造成的。

原因一:家長保護太多

家長對孩子保護太多是讓孩子膽小的主要原因。 如今, 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

Advertisiment
全家人呵護備至, 無論是在生活細節中還是學習過程中, 一些本該讓孩子自己解決的問題家長都會代勞。

這種情況在城市裡更加嚴重, 家長會時常灌輸給孩子過分的“安全意識”, 比如“絕對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外面太危險”, 甚至有些家長用恐嚇的語氣來教育孩子, 這些意識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 便會讓孩子覺得只有在家裡、在父母身邊才是安全的, 其餘地方都不安全。 因此當孩子離開了家, 便會出現害怕、退縮等表現。

原因二:觸覺學習不足

3歲之前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尤其是與母親多進行親密接觸的年齡段, 從心理和生理方面來說, 媽媽要多抱孩子, 這樣孩子才不會產生“皮膚饑餓”, 也有利於觸覺學習。

Advertisiment

然而, 如今許多孩子往往是非母乳餵養的, 加上在成長過程中, 爸爸媽媽工作太忙, 總是由祖輩、保姆幫著帶, 沒有太多時間照看孩子, 因此造成了孩子觸覺學習不足。 而這會引發大腦分辨能力差, 令孩子對外界的刺激不是太遲鈍, 便是太敏感。 觸覺學習不足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害羞、黏人、怕生、情緒不安等, 還可能產生挑食、偏食、咬人、自傷等行為, 嚴重的話更會出現自閉現象。

原因三:玩伴選擇不當

如果孩子膽小, 大多數家長根據“近朱者赤”的理由, 希望並鼓勵孩子與年齡大一些且膽子大的夥伴交往, 但對一部分孩子而言, 其結果反而不妙。 在與比自己強大的同伴接觸中, 他們變得更自卑, 更拘束。

所以, 最好就是為孩子選擇一個性格開朗、身體壯實、年齡比自家孩子小一些、其家長待人熱情大方的小夥伴,

Advertisiment
讓孩子經常與小夥伴在一起玩耍。 這樣的小夥伴容易與年齡稍大但膽小的孩子玩到一起, 而你的孩子也就有了可以仿效的小榜樣, 而且小夥伴的家長待人熱情大方, 保證了孩子去玩時, 大人不會干涉。

原因四:看不到“閃光點”

對於孩子的畏縮行為, 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說話聲音太小等, 父母要儘量克制自己的感情, 不做太強烈地反應, 而應善於發現並強化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避免拿別人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的孩子。 最膽小怯弱的孩子, 偶爾也會有“大膽”的舉動, 也許在父母看來這微不足道, 但做父母的, 必須努力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

Advertisiment
給予必要的乃至誇張的表揚、鼓勵。

但現實中不少家長不但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勇敢漠不關心, 而且經常拿別的孩子來比較, “你這算什麼, 誰誰比你本事大多了”, “誰在演講比賽中拿了大獎, 你連講臺都不敢上”……這些話語嚴重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使孩子越加自卑膽怯。 因此, 家長對於膽小的孩子必須堅持“多肯定, 少批評;多鼓勵, 少指責”的原則。

原因五:恐嚇孩子

在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下, 孩子對可能存在的危險過分擔憂, 精神狀態持續緊張, 久而久之, 就會變得膽怯和退縮。 巨大的響聲、突然從高處落下等, 都會引起嬰兒的懼怕, 此時孩子會本能地撲向母親的懷抱以求保護。 6-9個月的孩子對陌生人的突然接近產生恐懼。

Advertisiment
認知和想像進一步發展後, 對黑暗、動物、雷電或登高臨下等感到恐懼, 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 有的家長自覺管不住孩子, 一旦發現孩子害怕某件事物時, 就像找到了約束孩子的法寶, 甚至還添油加醋, 動不動就用來嚇唬孩子, 使其長期處於驚恐不安的情緒之中, 孩子也就膽小了。

原因六:受母親影響

孩子經常跟家長生活在一起, 家長的情緒和態度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 家長所表現出來的恐懼和擔憂出同樣困擾著孩子, 有的家長自己特別膽小、敏感, 常常大驚小怪, 小題大作, 也會影響孩子。 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和心理承受能力, 不要過分強調孩子不能理解的事情(如社會上的險惡和陰暗面), 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為了避免孩子形成膽怯和退縮的個性,父母應從小注意教育方法,避免上述不良誘因,對孩子要愛而不溺,在教給他一些自我保護和安全知識的前提下,鼓勵他與同伴交往,積極參加各種遊戲活動,努力探索陌生的世界,培養他的勇敢精神和獨立意識。

要幫助孩子克服膽怯行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順其自然,切勿操之過急

孩子膽怯的不良心理行為是隨著年齡增長,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逐漸發展而來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一定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耐心引導。如孩子不敢自己去買東西,家長可先帶著孩子一同購物;告訴孩子購物的一般程式,下次再陪孩子去同一家商店,鼓勵要買多少等。開始時孩子可能不敢說話,家長可幫他開個頭,然後讓孩子接著往下說。幾次下來,孩子漸漸熟悉了這家商店後,家長就可以在遠處看著孩子自己去購買,以後再讓孩子單獨去其他商店。

2、不要當眾指責、羞辱孩子

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和挫折感,使他更加膽怯和退縮。當孩子不肯叫人時,不要當著客人的面強迫他叫,也不要說“人都不會叫,是個啞巴”等責駡和羞辱的話,而應當等客人離去後再耐心教育和鼓勵孩子。

3、創造條件,擴大孩子的接觸範圍

家長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廣泛接觸社會,引導孩子與其他人接觸,讓他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遊戲、購物、接待客人等活動中去。對不敢去找別人玩的孩子,可先帶他觀看別的小朋友遊戲,當他被別人的歡樂情緒感染時,請別的小朋友來邀請他,並鼓勵他積極參與。

4、放手磨煉孩子

要敢於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煉。有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當成小孩子,或怕其經不起摔打,動不動就說:“你不行”,“你還小”。家長的包辦代替會養成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精神和應變能力,一旦離開父母便神色慌張,不知所措。適度的挫折與磨難,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財富。家長千萬不要輕易地將之剝奪,而應該放手讓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尤其愛玩沙子、玩泥巴,家長應努力不去干涉他怎麼玩。

5.樹立正面的榜樣

經常跟孩子說說英雄故事,或引導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視片,給孩子買一些這方面的書刊,讓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列舉一些他的勇敢行為,如打了沒有哭,或僅哭了一小會兒,能大聲講話承認錯誤等等。

還應注重父親對男孩性格的影響。父親多和孩子說笑玩耍,注重多與孩子談論爸爸,讓父親的形象和行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為了避免孩子形成膽怯和退縮的個性,父母應從小注意教育方法,避免上述不良誘因,對孩子要愛而不溺,在教給他一些自我保護和安全知識的前提下,鼓勵他與同伴交往,積極參加各種遊戲活動,努力探索陌生的世界,培養他的勇敢精神和獨立意識。

要幫助孩子克服膽怯行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順其自然,切勿操之過急

孩子膽怯的不良心理行為是隨著年齡增長,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逐漸發展而來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一定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耐心引導。如孩子不敢自己去買東西,家長可先帶著孩子一同購物;告訴孩子購物的一般程式,下次再陪孩子去同一家商店,鼓勵要買多少等。開始時孩子可能不敢說話,家長可幫他開個頭,然後讓孩子接著往下說。幾次下來,孩子漸漸熟悉了這家商店後,家長就可以在遠處看著孩子自己去購買,以後再讓孩子單獨去其他商店。

2、不要當眾指責、羞辱孩子

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和挫折感,使他更加膽怯和退縮。當孩子不肯叫人時,不要當著客人的面強迫他叫,也不要說“人都不會叫,是個啞巴”等責駡和羞辱的話,而應當等客人離去後再耐心教育和鼓勵孩子。

3、創造條件,擴大孩子的接觸範圍

家長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廣泛接觸社會,引導孩子與其他人接觸,讓他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遊戲、購物、接待客人等活動中去。對不敢去找別人玩的孩子,可先帶他觀看別的小朋友遊戲,當他被別人的歡樂情緒感染時,請別的小朋友來邀請他,並鼓勵他積極參與。

4、放手磨煉孩子

要敢於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煉。有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當成小孩子,或怕其經不起摔打,動不動就說:“你不行”,“你還小”。家長的包辦代替會養成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精神和應變能力,一旦離開父母便神色慌張,不知所措。適度的挫折與磨難,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財富。家長千萬不要輕易地將之剝奪,而應該放手讓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尤其愛玩沙子、玩泥巴,家長應努力不去干涉他怎麼玩。

5.樹立正面的榜樣

經常跟孩子說說英雄故事,或引導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視片,給孩子買一些這方面的書刊,讓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列舉一些他的勇敢行為,如打了沒有哭,或僅哭了一小會兒,能大聲講話承認錯誤等等。

還應注重父親對男孩性格的影響。父親多和孩子說笑玩耍,注重多與孩子談論爸爸,讓父親的形象和行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