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做

現在的獨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是父母的“心頭肉”, 自然而然地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脾氣, 不但在生活上患有“軟骨病”, 學習上也是你吆喝一聲, 他才動一下。

暑假期間, 身體虛弱的羅女士本來盼望讀初二、14歲的女兒能幫她幹些家務活兒, 誰知女兒不但不幫著幹, 反要生病的她來照顧衣食起居, 早上更是賴床嚴重, 令羅女士感到無比痛心。 面對這個女孩兒對母親的冷漠, 我們許多家長不禁要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

陳女士的兒子從一生下來到上學讀書,

Advertisiment
父母什麼事都替兒子做妥帖了, 所以兒子什麼事都不會做。 有一次陳女士在上衛生間, 叫兒子去關一下煤氣灶, 誰知八歲的兒子竟說不會關, 令陳女士很驚訝。 為了增強兒子的獨立自主性, 她和丈夫商量後, 擬出一個“藥方”, 就是每週星期日讓孩子當一回“值班家長”, 教孩子如何節儉, 如何吃苦, 如何當家。

他們規定了“值班家長”的三項任務:一是搞好家裡的衛生, 比如拖地板、洗碗等;二是安排一日三餐吃什麼, 具體操作可叫父母去做;三是安排家人一天的“外事”活動, 可外出遊玩也可走親訪友或是在家做作業。 他們沒想到, 兒子當“值班家長”還真來神, 第一個星期天“值班”就早早起來拖好了地板, 並就近買來了麵包當早餐,

Advertisiment
宣佈中午吃“炒豬耳朵”和“煲一個湯”, 晚上吃“豆腐乾子炒豬肉”和“炒一個青菜”, 至於“外事”活動就是一家三口去北湖公園玩。 下午遊玩回來, 兒子還鄭重其事地寫了一篇日記, 晚上看到陳女士在洗臉, 還說:“媽媽, 水不能放得太多, 要節約用水。 ”逗得陳女士夫婦哈哈大笑。 如今, 已經十歲的兒子當“值班家長”可來勁兒了。

八歲的金金很渴望自己可以動手洗衣疊被, 可每當自己準備做這些事的時候, 父母總是會及時地出現, 幫助他解決這些“難題”。 時間長了, 金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因為除了學習好點兒, 他就沒什麼值得炫耀的。 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 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往往只是把目光放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

Advertisiment
卻疏忽了對孩子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 家務活兒從來不要孩子做;對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這種“愛”甚至於延續到孩子上大學, 甚至畢業之後。 然而這些父母可曾知道, 正是因為他們這種無處不在的“愛”, 可能會讓孩子喪失基本的獨立生活能力, 難以養成獨立自主的人格。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時, 可以先從簡單的動作技能入手, 逐漸過渡到掌握複雜的生活技能。 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 不但可以讓孩子增強獨立生活的能力, 還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 在面對新問題時不至於手足無措, 會沉著理性地開動腦筋, 解決難題。 所以作為父母, 要放開兩手, 變代替代做為少替少做。 你會發現, 我們的孩子都是很能幹的,

Advertisiment
他們一點兒也不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