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自私、不肯分享竟然是對的!

以下情景, 各位媽媽熟悉嗎?A寶寶在公園玩, 有個小朋友想摸摸A寶寶的娃娃, TA生氣地說:“是我的!”B寶寶家裡來了客人, 媽媽讓B寶寶把玩具拿出來一起玩, B寶寶哭著說:“我的, 我的, 不給!”

如果你跟我一樣, 有個2歲左右的孩子, 就會有同樣的煩惱——本來孩子挺大方的, 怎麼突然間變得那麼自私, 要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分享呢?

真的是孩子自私小氣, 不懂分享嗎?美國著名兒科醫生威廉·希爾斯認為, 2~3歲的孩子有很強的佔有欲, 是十分正常的。

美國一首兒歌描述了, 這個時期的孩子們奇怪又有趣的物權意識:

如果是我喜歡的,

Advertisiment
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在我手中, 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 那東西就是我的;

那東西我剛拿過來, 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是我的, 不管怎樣它永遠不會看來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積木, 所有的積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來像我的, 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 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處時, 它自動變成我的;

如果東西損壞了, 那就是你的。

2歲的孩子小腦瓜裡面, 竟然是這麼想的!要讓他們改變這種想法, 建立分享意識, 就需要爸爸媽媽的引導和培養了。

先經歷絕對擁有, 再學習分享

說到底, 自私、不肯分享只是因為孩子沒有安全感。 孩子2歲後, 開始能夠分辨什麼東西是“我的”, 並且通過“佔有”來確定這個東西就是“我的”。

Advertisiment

如果爸爸媽媽強迫TA分享, 只會破壞掉孩子的安全感, 讓他們產生困惑:“這個東西明明是我的, 為什麼爸爸媽媽還要我讓給別人?”

沒錯, 孩子就是覺得, 誰拿著這個玩具, 這個玩具就是屬於誰的。

只有給孩子建立了安全感, 讓他們知道, 這個玩具自己有處置權, 是完完全全屬於TA的, 他們才能放心分享出去。

怎麼做:

允許他們有點“自私”;

讓他們自己選擇:分享還是不分享;

儘量做到不要強迫。

學習分享

學習分享最好的方法就是, 讓孩子直接感受到分享的“好處”。

孩子經常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在玩耍中, 他們感受到分享帶來的好處。

一項研究表明, 小朋友在玩耍過程中, 會借助分享玩具來維護、鞏固友誼。 而且關係越親密,

Advertisiment
分享的次數就會越多。

怎麼做:

多帶孩子出去玩, 創造分享的機會;

讓孩子選擇分享什麼;

孩子分享後, 記得讚揚TA。

不要試探孩子

很多人喜歡這樣逗孩子:“寶寶, 你手上的牛奶可以給我喝一口嗎?”等孩子同意之後, 又說不要。

這樣“逗”孩子, 只會讓孩子更困惑——我到底要不要分享?我分享了, 媽媽要不要?

怎樣做:

孩子還處於敏感期, 不要故意讓TA分享;

孩子真心想要分享, 不要客氣。

父母要做榜樣

身教大於言傳, 有爸爸媽媽給孩子做榜樣, 比面提耳命要有用多了。

怎樣做:

下次遛彎時, 準備多點小零食, 分給其他媽媽和孩子。

孩子“自私”, 其實只是成長中的一個階段, 只要爸爸媽媽好好引導, 在孩子5歲左右, 他們就能學會主動分享。

所以在2歲~5歲這個階段,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要給更多的耐心, 引導孩子分享。 在孩子分享時, 記得要讚揚他們哦~

關於孩子不願意分享一個話題, 很多爸爸媽媽一說起就十分上火。

《正面管教》一書中, 是這樣告訴我們的:“什麼是不良行為?所謂不良行為, 無非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 ”

孩子2歲的時候, 自我意識才剛剛覺醒, 他們根本沒有分享的意識。 要引導他們學會分享這個過程, 是十分困難的。

所以媽媽們不要心急, 先定個小目標, 一步步來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