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自述“我為何好表現”

孩子喜歡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 並從中獲得滿足感, 但是孩子的“好表現”又會讓父母感到尷尬和頭痛, 而且最讓父母棘手的是, 他們不想在“眾人注目”的場合下與自己的孩子共演一場鬧劇。 那麼, 有什麼方法能讓孩子改變“好表現”的性格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 父母首先應瞭解孩子是怎麼想的?在此, 我們讓大家回到那些非常熟悉的生活場景, 共同探討一下孩子的內心世界, 或許“答案”就在其中。

鏡頭一

一天, 小可媽媽的同事來家裡談事情, 媽媽將小可安排進屋子裡看動畫片。 剛坐定, 小可就跑出來,

Advertisiment
向客人展示爸爸給他買的小坦克, 接著又要為客人背誦剛學會的中文拼音, 還要客人陪他玩。 在媽媽的制止下, 他才悻悻地離開, 可一轉眼他又在客廳裡瘋跑起來……

孩子獨白:終於來了個不認識的人。

解析:

孩子的日常生活大都較有規律, 當他一成不變的生活環境中突然出現新鮮的人或事時, 往往會表現得很興奮。 而父母此時由於礙於情面而放鬆了對他的約束, 這無形中更增加了他的興奮度。 由於大腦神經系統的抑制功能尚不完善, 一旦興奮起來, 孩子往往很難在短時間內平靜下來。 這也是人越多, 孩子越喜歡“人來瘋”的原因之一。

鏡頭二

一對新人正在舉行婚禮。 小靜平時不怎麼愛講話, 性格也很內向。 “小靜今天多神氣啊!”同桌的阿姨禮節性地誇了她一句。

Advertisiment
“我會背兒歌呢!”小靜高興地對阿姨說。 “是嗎?那背給我們聽聽!”阿姨逗她。 沒想到小靜竟真的背起了在幼稚園學會的兒歌, 並在大家的誇獎聲中, 背了一首又一首, 媽媽叫她停下來, 她理也不理……

孩子獨白:再不表現以後就沒機會了。

解析:

孩子都有表現自己的欲望。 許多平時看起來不喜歡表現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不想表現自己, 而是由於一些諸如自身條件不足、無法和別的孩子競爭、沒有合適的環境、得不到別人的賞識等客觀原因, 才沒有表現自己的機會。 一旦機會來臨, 他們往往也會非常樂意將自己的長處表現出來, 以期能夠得到別人的肯定。

鏡頭三

園長正在臺上發言。 台下的孩子們坐得端端正正,

Advertisiment
連平時很好動的小浩也不例外。 他時不時回頭看看老師, 當看到老師向他豎起大拇指時, 他的腰板挺得更直了……

孩子獨白:我可不能被忽視。

解析:

表現自製力, 這是孩子表現自己的高級形式。 老師或父母常常會教孩子可以做什麼, 不可以做什麼, 對大人來說, 這是在教孩子行為所應當遵循的規則, 可對孩子來說, 這既是行為規則, 同時又是表現自己的方式。 所以, 與其說孩子是在克制自己, 不如說是他在實踐大人所教授的知識, 這種實踐實質上就是他在向別人表現

自己是個好孩子。

如何對待孩子的“好表現”?

·換個角度理解孩子

“好表現”往往會因其行為的過激而不被父母所認同。 拋開傳統觀點和原有要求孩子遵循的行為準則,

Advertisiment
試著從孩子本身的角度、從欣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的“好表現”, 我們或許會發現一個全新的孩子。

·給孩子創造表現的機會

父母應努力做一個有心人, 適時為孩子創造一些表現自己的機會, 比如家中來客人時讓孩子端茶送水、適當參與大人的談話等, 以滿足他要表現的欲望。

·正確引導孩子的“好表現”行為

父母在糾正孩子“好表現”行為中有不恰當的地方時, 應以適當的方式突出孩子行為中的閃光點。 同時還需注意一個問題, 就是對不同的孩子採取不同的態度, 從而使他的“好表現”真正發揮應有作用。 (梁曉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