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器官處於胚芽狀態
大家都知道“胚芽”這個詞的含義, 胚芽的意思就是未完成品。 孩子雖然有肢體和器官, 而且肢體和器官的形狀與成人相同, 也具有基本的功能, 但孩子的肢體和器官還是近似於“胚芽”狀態, 離成熟還差得遠, 既然是“胚芽”, 就還需要繼續成長。
胚芽的意義就是沒有長成, 就像桃花落後, 在枝芽上頂著的那個小青果, 這顆小青果從小到大要經歷不同的過程, 每一個過程中它的形態都不一樣。 對於植物來說, 它只要吸取旁邊土壤裡的營養, 它就可以自然地成長;對於嬰兒來說, 如果我們只供給嬰兒在成長時期所需要的物質營養,
Advertisiment
但是, 人們每天在專注給孩子的身體供給營養的同時, 很少有人精細地計算怎樣供給他們精神營養, 也很少有人考慮到一個孩子要成長兩個部分的內容, 即物質的與精神的成長。 如果我們只供給物質部分的營養, 那精神部分就會因為缺乏營養而變得軟弱無力, 甚至枯萎或者根本沒有發展和成長。
每天, 當我們花費很多心力去提供各種營養給我們孩子的身體時, 我們找到什麼樣的營養哺育孩子的精神呢?每個家長會按照自己的設想去找到自己認為可行的精神營養來餵養孩子的精神。
Advertisiment
如我們在前面講過的, 當一個母親帶著孩子在河邊散步時, 孩子的眼睛可能像雷達一樣在搜索著他們需要的內容。 如果有一群白鵝在河中嬉戲, 一個兩歲的孩子在看向河中時, 也許看到的是鵝在嬉戲時翻飛的浪花, 也許看到的是鵝在紮到水底時的動作, 也許注意到鵝的白色羽毛是否在沾到水後會變濕, 也許他在體驗著他自己如果是鵝, 他的心情和感受, 又也許孩子根本就沒在看鵝, 而在注意河邊的野花, 水面的浮萍……在這種情況下, 如果媽媽覺得應該把美的東西輸入給孩子,
Advertisiment
我們的寶貝跟我們不同的是, 他有一個精神的胚胎, 當嬰兒出生的那一刻, 他身體裡蘊含的那一個精神的胚芽, 就開始展開了。 在我們關注孩子身體成長的同時,
Advertisiment
所以說孩子物質的方面和精神的方面必須得協調發展, 只有獲得協調發展才不會顧此失彼。 而成人只有瞭解了人類發展的自然模式才能瞭解到怎樣才是協調的。
大自然會讓孩子自然地設置好身體和精神同步自然發展的機制。
除了自然反射外,
Advertisiment
人類是地球上的高級動物, 其高級就在於智力和能力比其他動物高, 所以人類成了地球的主宰。 但是人類這種高級動物的孩子出生後卻比其他低級動物的孩子的能力差很遠, 小馬一生出來沒幾分鐘就能站起來開始行走, 很快會說馬的語言;其他的低級動物在這方面都要比人的能力強, 比人的成長速度快, 而人這種高級動物為什麼在出生時還不如其他低級動物?
人在出生時, 什麼都不會, 但是成年的人卻學會了像馬一樣奔跑, 像猴子一樣上樹, 像魚一樣游泳……這使我們感覺到驚奇。 是什麼使得人類成為高級動物?大概就是這種超常的學習能力。
我們知道嬰兒從一出生, 所有的器官就都會行動, 但這些行動是不受他們思想所指揮的,對於成人來說他們的行為叫做“無目的行為”。這些無目的行為都是為了能使這個生命活下去,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先天就會做兩件事,一件是抓握,一件是吮吸。
有人研究,這兩個先天的行為大概是人類的老祖先遺傳下來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那時人類的祖先還長著皮毛,生活在荒野之中,孩子出生後大概背在身上就得立刻行動起來,他必須得緊緊抓住媽媽的皮毛才不至於被媽媽丟掉而無法存活下去,所以,這個行為在人類文明進化過程中沒有被淘汰掉。這是因為嬰兒仍然無法通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活下去,必須要別人來照顧自己,他們只有緊緊地抓住他們的母親才有可能使自己內心感覺到安全。所以當碰到假設的安全物時,他就會緊緊抓住不放,不放就會使他安全。
而嬰兒一出生,什麼都不會,為了使自己能夠活下去,就會通過吸吮來獲取營養,當他的嘴碰著第一件物品時就會拼命地吮吸。而上蒼造人正好是從母親的身體裡出來,嬰兒第一把抓住的應該是母親的衣服或身體,這一刻,女人的母性達到爆炸式的蘇醒,蘇醒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自己的乳☆禁☆頭塞進孩子的嘴裡。母性使得母親無師自通地知道怎樣去照顧一個嬰兒。所有這一切配合得是這樣天衣無縫,使得嬰兒肯定能活下去。瞭解了這一切,我們不得不感歎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在一些國家,如果孩子一出生媽媽不會抱孩子,沒有把乳☆禁☆頭塞到孩子嘴裡的意識,抱得寶寶不舒服,護士會將此記錄下來,這個媽媽被認為將來有可能會虐待孩子,遺棄孩子。
嬰兒吃奶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更多的是為了獲得安慰和安全感,孩子早期的抓握也是為了建立安全感的。如果一個嬰兒在這個時期不能獲得安全感,這個孩子將來一生都會出安全感方面的問題。由於有這樣的特質,使得孩子一出生,三天的時候就建立了安全感。
有位媽媽總是莫名其妙地焦慮,按照她的說法,她是家裡的獨生女,父母視她為掌上明珠,父母也很少吵架。由於父母過於嬌慣,使她對自我能力的認識不足,在遇到需要她自己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是感覺到緊張和焦慮。
她有了孩子之後,母親不能來幫她,她要獨自養育孩子,由於對自己的不信任,使得她更加焦慮和緊張。她總是小心地注意孩子的每個小動作和小的生活細節,生怕什麼地方出了差錯,會給孩子帶來什麼不良的影響,成天惶惶不可終日。她的先生也因此變得脾氣暴躁,經常會對她忍無可忍,朝她大發雷霆,有時甚至還會對她實施暴力。但過後先生又非常自責,在暴力過後總是有一段相親相愛的日子。
她的寶寶兩歲多送到幼稚園後,我們發現她的孩子在探索工作材料時顯得混亂和焦躁,而且回避母親。在孩子入園時,媽媽第一次離開,孩子沒有憂傷和痛苦,更嚴重的是,當下午放學時,媽媽來接孩子,孩子見了媽媽卻躲避媽媽,不願意讓媽媽靠近她。
正是因為這位媽媽從孩子出生後一直是處於情緒極不穩定的狀態,由於焦慮,她會成天緊緊地跟孩子黏在一起,這樣她波動的情緒會使孩子感覺到非常恐怖和難過,孩子在吃她的奶,並試圖通過吃奶獲得安慰時,獲得的卻是痛苦和焦慮,這樣,孩子就會以回避母親的方式來回避不舒服的感受,由此而變得失去了自我保護的機制,也就失去了安全依戀。
安全依戀是什麼?安全依戀是孩子依戀的一種模式,在孩子童年時,孩子依戀的那個人是最能給自己安全感的人。在所有的家人中孩子首先會依戀母親,母親在家時,孩子不會讓任何人帶走自己,母親不在時,孩子會挑選他認為最讓他安全的人,有可能是父親,保姆,或者祖父母。當環境使得孩子離開他依戀的人時,他會感覺到傷心和痛苦。
在孩子的幼兒期,孩子的主要憂傷來源是離開依戀物件,這種情況叫做安全依戀。當依戀物件離開時,嬰兒就會焦慮,就會哭,這是很好的安全依戀模式和情感的紐帶,會影響人一生的生活品質和心理狀態,更影響著孩子童年的各方面的發展。情感的紐帶建立好了,會讓一個孩子一生,無論走到哪裡,不管幹什麼,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他內心都有一個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的精神支柱在那支撐著他。
在成為什麼樣的人方面有無限的可能性
如果人類有一千種能力,在一個孩子的身上就具有一千種能力的可能性。在以後的成長中,這些無限的可能性會慢慢變成為有限的可能性,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的成長將帶來損失,也並不意味著每一個人必須將那一千種可能性全部保留下來。人類所有的可能性,會完整地出現在人群之中,同時人類也有無限的需求,這就正好使具有某一種能力取向的人都會被人群所需求,也就是說,每一種能力都有它們的用武之地,每一個擁有特殊能力的人都會因自己的能力而獲得生存機會。這是因為各種各樣的人會有各種各樣的服務需求,而任何一個人,都因為能為他人服務而獲得生存機會。所以,人無論有什麼樣的能力,都會被人類所需求,都會靠這個能力去養活自己。
在成長過程中由於環境的影響和群體愛好的導向,孩子會選擇某幾方面作為自己的愛好,由此發展這幾方面的特長。成年後,孩子的特長也會從無限的可能性變成有限的可能性。只要大家都明白這一點,擁有各項技能的人就不會由於羡慕其他行業的技能而陷入過多自卑的傷害。
但是,每一個人要發展哪些能力,要刪除哪些能力,卻是由他們的氣質類型和自然環境所決定的,如果人為地設計,就有可能使得人類只有某幾種相類似的能力,而共同失去某幾項能力,使得人類生存出現不平衡的危機。這樣的情形會使人們的生活品質和生命品質下降。人們按照時髦去發展自己的能力,去培養自己的孩子,使很多人因不能去做自己所熱愛的事情,不能按照擅長的能力去發展自己而感到痛苦和不幸福。
初生嬰兒的能力就像拴在一根繩子上養殖的扇貝,這些扇貝都拴在一根繩子上,如果得到的營養和其他機會均衡,每個扇貝可能都長得一樣大。如果給的機會和營養不均衡,可能得到營養多和機會多的那個扇貝就會長得很大,而得不到營養和機會的那個就會慢慢地不再成長,慢慢地被那些長大的扇貝所覆蓋,悄悄消失。
兒童的潛能就像綁在一根繩子上的扇貝,在6歲之前,哪個能力被兒童自己使用了,並使兒童因為這個能力獲得了愉悅,哪個能力就開始成長,哪個能力沒有被使用,就慢慢萎縮。但想把所有的能力都保存下來,是沒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人類自然會保存能有利於人類生存的那部分能力。作為成人的我們,也要精細地計算我們為兒童提供的成長環境中,肯定需要具有哪些營養,才能使兒童將來生存所需要的那些能力被使用到,並且成長為兒童人格中固定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育觀念中,人們普遍認為學習是為了考試,考試成績好就能上一個好學校,上一個好學校,就等於將來有好的生存機會。其實,如果人基本的適應能力和生存智慧沒有發展好的話,即便有好的機會,人也無法留住機會,並讓自己生存下去。尤其在為了考試而學習的教育中,記憶力被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一個過目不忘的人,能背下來很多本書,這並不意味著他就有生存的能力;反之一個識字不多的人,也許有很強的生存能力,有可能會成為比那些讀商業博士後的人更成功的商業巨頭。
又例如,我們要培養孩子關愛別人的品質,讓孩子拿著書本去多次地閱讀某某英雄的感人事蹟,然後老師總結了中心大意,讓孩子將它們背下來。結果孩子從書上學到的是一個老奶奶過馬路時摔倒了,英雄將她扶起來並攙著她走過馬路,這使得孩子日後經常留意生活有沒有這樣的故事發生,好按照書上的描述把老奶奶扶起來並攙著老奶奶走過一段不好走的路。如果這個孩子有機會做了一件跟英雄做的事蹟一樣的事,是否就意味著這個孩子在將來的生活中能夠照顧環境,愛護集體的美好氛圍,體貼關懷他人,使別人能夠輕鬆地擺脫尷尬,讓別人由於他的原因而生活得溫暖愉快呢?是否這個孩子將來肯定會很愛他的愛人呢?答案是不肯定的。
小學的運動會上,能跑步的孩子獲得了自信,而不善於跑步的孩子會自卑;在課堂上,能跑步但是數學不夠優秀的孩子,受到自信的傷害,不善跑步而數學好的,會獲得自信。最終結果,每類孩子都不會認為自己是優秀的。因為他們被喚醒了看到自己的不足。
怎樣使孩子有利於生存的那一部分能力真正能夠被保存下來,這需要我們成人在真正懂得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之上才能夠使孩子的潛能獲得保護。在孩子6歲之前,逼著孩子學音樂,學美術,學鋼琴,學圍棋,學輪滑,學武術,學英語,其結果會使部分孩子害怕學習,並且永遠不再想學這些內容。所以說,人類潛能的發展必須在人產生內在動機的基礎上使用那種能力,那種能力才能夠得到發展,否則會適得其反。
因為可以不斷發展,兒童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已經蘊涵在兒童的身體之中。
這是兒童天然的特質。
對世界和自己一無所知
人們經常會問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似乎問到這個問題,就真的將人置於一種神秘的境地。用科學的眼光來看,人就是從無到有形成的,但是人真的不只滿足於科學的解釋。
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們雖然有眼睛鼻子嘴,有感覺器官,但是他們這些感覺器官為他們收集的資訊只是母親子宮內和身體內的資訊,如母親光滑的子宮壁,羊水的味道,內臟活動的聲音,透過內臟聽到的母親的說話聲,和通過母親的肚皮聽到的外部朦朧的聲音,這些資訊離他出生後要面對這世界的所有事物,和他必須生活的資訊之間差得很遠。他們真的像天外來客,既不懂得這個世界的物質,也不懂得這個世界的規則,既聽不懂這個世界的語言,自己也不會使用這個世界的語言。
這時的父母真的像在這裡居住了很久的主人,他們懷著喜悅的心情迎接剛剛來到這裡的小客人。這個小客人似乎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
有一些人卻發現,有的兒童並不是一無所知,除了有他們先天的發展計畫外,他們似乎還帶有一些他們根本不可能獲得的對待這個世界的看法和資訊,帶有一些超過普通人的在某一方面的能力。
人類的進化為兒童設計好了程式,6歲之前的兒童和這程式(精神發展的計畫)之間的關係,有點類似於電腦和電腦程式之間的關係。電腦雖然在幹事情,但是它能做的是程式中讓它做的事情。兒童也是這樣,從0歲到6歲,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但是他們能做使他們平衡地良好地發展自己物質身體和精神身體的事情。
只要成人不破壞他們這個程式,並能很好地幫助他們,每一個正常的兒童都能按照人類基因設計的這個程式完成自己的計畫,獲得對人類基本生活範疇的探索和研究,獲得屬於他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智慧模式,為6歲後學習人類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
但是對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認識是需要通過他們與這個世界上的物質、他人及自己之間互動才能夠得到,於是這三個方面就成為一個6歲孩子需要認知的三大領域。而成人就是幫助孩子將自己的身體、精神和物質合而為一的那個人。
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生存和發展
我們的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6歲,複演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整個過程——從水生動物到爬行動物,然後直立行走;從簡單的情感發音到發展出詞彙,最後發展成語言;先探索物質,產生精神內涵,然後產生純精神活動,再用精神去改變物質。他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使自己獲得發展,只要睜開眼睛就會一刻不停地為了自己的發展去工作。
有的人說:他的寶貝明顯在幹一些挑戰權威,挑戰原則,或挑戰自己的事情,難道這也是發展嗎?這的確是發展。因為人這種動物,如果經常做同樣一件事情,就會感覺到厭倦;即使人通過努力將一件很難對付的事情拿下,也會喜悅不久,就覺得非常地無聊。這時,如果出現了一個挑戰,人的精神就會重新振奮起來,並且感覺充滿了力量,由此覺得生活也非常有意義。否則人的生命力會越來越弱,會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意義,進而身體也變得懈怠起來,最後不是精神不再健康,就是身體不再健康。所以人類天生是一個工作的動物,尤其在6歲之前,大自然賦予了他們無窮的力量,他們在完全不自知的情況下會努力地按照自己的密碼實現自己的計畫。作為個體的人,自然也為他們設計了對獨特和獨立的需求。所以,挑戰原則和挑戰自己都是生存的本能,沒有一樣是多餘的。
在這樣的前提下,成人更需要精細地計算給兒童提供的環境對兒童的發展是不是有意義的。如果你給了孩子不利的東西,並引起了孩子的注意,孩子也會努力地去探索和吸收這些不利的內容。如:成人天天跟一個3歲的孩子說不可以吃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對人身體不好,吃了會得病,有一天,這個3歲的孩子知道了什麼是垃圾食品,一定會去注意它,進而就會被它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一旦被吸引了,一定會不遺餘力地去探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看到的就是這個孩子見了垃圾食品就沒命地吃,因為只有吃到嘴裡才能品嘗到味道,才叫做探索食品。這時,我們發現的是孩子所做的事情對他們的身體發展是不利的,但對孩子來說,他們仍然不遺餘力地在研究和探索這件事所包含的那個世界。在這種時候,就要看我們成人要將孩子的這種力量引向哪裡了。
自然地、固執地按照本能的機制去發展自己
我們成人大多數都很喜歡孩子乖,聽話。很多人覺得自己的孩子非常倔,很彆扭,不聽話。其實這些都是大自然安排的。
一個孩子他自己內在需要怎樣發展,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成人就更不得而知,這就像一個50歲的女人不知道自己哪一天進入更年期一樣。孩子如果想要按照自己內在的密碼形成那個獨特的自己,就必須有一種天然的堅持力,不受任何人的干擾,堅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這個世界和吸收這個世界,才能保證自己的計畫不被打擾。否則,孩子按照別人的指令,就必須放棄自己的計畫,這樣,孩子就可能像身邊的任何一個人,而不會像自己。所以,孩子在6歲以前必須固執,這是因為人類沒有大自然高超,人類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身體裡進化的機制到底是什麼樣的。又因為每個人不一樣,每一個人在同一個環境裡,會在不同的時間,選擇不同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去發展自己。所以,孩子需要固執才能抵禦外人的侵犯。
一個兩歲多的孩子,非要把一個雞蛋摞在另一個雞蛋上面,摞不上去,他就大哭大鬧,你怎麼告訴他,也沒有用。成人給他出的任何主意他都不會採納。
很多人不理解這樣的固執到底能幫孩子什麼,其實能夠幫助到的地方,我們想想就能知道。如,那個雞蛋在他哭鬧後仍然摞不上去,他就會發現這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事情,由此建立了關於什麼物品能夠摞在一起,什麼物品不能摞在一起的概念。大自然設計的這個程式一定是有道理的。
有一個爸爸就不信這個理,他說他就是不信,這孩子不就是想把雞蛋摞在一起嗎,我不相信我有辦法把雞蛋摞在一起後他還不滿意。於是,這個爸爸在孩子第二次要摞雞蛋時,他事先煮好了兩個雞蛋,當孩子拿出雞蛋要摞起來,摞不起來又大哭要發急時,爸爸跑過來,把兩個雞蛋一磕,雞蛋真的摞在了一起。孩子愣了一瞬間,把雞蛋拿起來看一看,發現已經磕破了,接著像瘋了一樣把雞蛋砸在地上,用腳踩碎,然後躺在地上大哭。這位爸爸一怒之下將孩子倒夾在腋下,狠狠地打孩子的屁股。
其實這個爸爸惱怒的是自己的失敗,但這樣一來由於孩子不懂父親打他的原因是雞蛋根本沒辦法摞在一起,他會理解成父親不讓他探索,於是為了不再挨揍,他會放棄探索。如果這個孩子因為爸爸的暴力放棄了探索雞蛋能否摞在一起的問題,將來也許也不敢探索其他的事情了。
孩子只有固執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聽成人的話,才能保證他去實施大自然給他的那個計畫。因為他還沒有能力給你講道理,表達自己,只有跟成人發脾氣,執拗,堅決地按自己的方式在走。但是有的孩子也很乖,他們是那些放棄自己意願的孩子,乖的結果就是受傷,有一本書叫《乖孩子受傷最重》,這樣的孩子放棄了大自然給他的計畫,放棄了自己需要發展的模式,去按照別人說的去做,去順從別人,變成了另一個人,或者被扭曲了,或者有了心理問題。人們給不乖的孩子也取了非常帶有貶義的名稱叫“頑皮”或“頑劣”,說明大多數成人不喜歡孩子這樣。
其實,固執才是孩子形成自己、不會成為他人的保證,所以固執的行為是孩子自我保護的行為。如果你的孩子是固執的,說明他是一個很棒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很乖,你就要當心了。
對周圍的一切具有超凡脫俗的敏感
我們大家都知道,所有的孩子對這個世界都是敏感的,之所以敏感是因為他們的神經沒有受到磨礪,他們的經歷太少了,他們見過的事物也太少了,再加上大自然賦予他們那份對世界的熱愛,所以6歲前的孩子顯示出對環境超凡脫俗的敏感性。世界對他們來說是新的,而人對新的事物一定是敏感的,假如有兩個18歲的孩子,一個從出生起眼睛就很好,一個到18歲眼睛才治好,能看到東西,那麼那個眼睛剛治好的孩子一定是敏感的。
敏感會造成什麼結果呢?
敏感使孩子能夠在諸多的事物中發現自己所要選擇的內容,等這個內容習慣化之後,孩子又會對曾經視而不見的事物敏感,以此類推,一個孩子6歲之前會將他生活中所有的物品輪番探索一遍。
從患有孤獨症的孩子身上,我們發現,孤獨症的孩子是不敏感的。他只對某一個東西敏感,永遠喜歡一個東西,他們可能會在某一方面成為一個專家,但對世界的其他東西都沒有適應性。我們發現,當他失去了這種敏感的時候,就失去了對這個世界進行探索的熱情。
比如一個孩子在一段時間內發現了杯子,看到這個杯子就會興奮得不得了,接著很長時間只玩杯子,見了各種各樣的杯子就像見了親人一樣,他們會用杯子玩出各種花樣。當他們不再玩杯子時,杯子的本質特徵已經印刻在他們的大腦裡,連帶他們對杯子的情感與杯子相處的經歷,對各種杯子的感受,一同沉澱在他們的體內成為精神的內涵。由此,孩子是通過與事物的互動形成精神的實質。如果一個孩子對環境中的事物不曾敏感,這個孩子的精神實質就無法形成。也正是因為孩子對這個世界是敏感的,所以他會把自己所有發展的力量用在發現事物和探索事物上,實際上敏感就是對這個世界無限的熱愛。
那麼面對世界上萬事萬物,敏感的孩子是否都一下子攬在懷裡呢?會一下子對一百個東西都感興趣嗎?當然不會,但在這一方面,孩子另外有一個非常巧妙的程式,就是一個孩子會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發展期裡,只喜歡某一類事物;不同的孩子也會在同一時間,相同的關鍵期裡,選擇不同的愛好和不同的發展內涵。
敏感就是熱愛,如果孩子失去了這份敏感,就不再去探索這個世界,也不會使用自己的肢體和大腦,那麼孩子就失去了發展機會。
這就是處於世界統治地位的人類的個性。
自然發展節律不可改變
沒有人認為一個孩子會一夜之間從1歲長到10歲,於是人們用自己的大腦為人類劃分了成長的階段,人類為這些階段起名為“歲”,後來人們又將這個“歲”劃分為幾個大的階段,這幾個大的階段代表著人類生長的節律。人類也像世間萬物一樣,有著發展的節律,這個發展節律是不可以人為加以改變的,而人類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是改變自然,典型事例就是愚公移山。我們有的人已經把這個用在了孩子身上。
在這個問題上,其實無論成人怎麼努力,都不能改變兒童自然的發展節律,如果強行使孩子跨越了這個發展節律,一定會給兒童帶來非常大的傷害,會使他的一生都遭受到某種損失。實際上,凡是人類破壞自然,使孩子超越自然節律的,都會遭到自然的報應。千萬不要試圖使孩子超越了自然發展的節律,否則孩子不但感受不到愉快,將來在某一個時刻還有可能會崩潰,那時,已經沒有機會重新走這段超越的路程,這有點像高樓大廈蓋在了沙灘上,無法為高樓大廈打好深厚的地基。
目前,人們對快速成熟的動植物都表現出擔憂和不滿,對快速建成的建築物也表示出不信任;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已經醒悟不可以揠苗助長,但這並不代表人們的行為不是在揠苗助長。世界萬物都有自己的發展節律,人也一樣,所以作為成人的我們一定要像尊重大自然那樣尊重孩子的發展。
但這些行動是不受他們思想所指揮的,對於成人來說他們的行為叫做“無目的行為”。這些無目的行為都是為了能使這個生命活下去,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先天就會做兩件事,一件是抓握,一件是吮吸。有人研究,這兩個先天的行為大概是人類的老祖先遺傳下來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那時人類的祖先還長著皮毛,生活在荒野之中,孩子出生後大概背在身上就得立刻行動起來,他必須得緊緊抓住媽媽的皮毛才不至於被媽媽丟掉而無法存活下去,所以,這個行為在人類文明進化過程中沒有被淘汰掉。這是因為嬰兒仍然無法通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活下去,必須要別人來照顧自己,他們只有緊緊地抓住他們的母親才有可能使自己內心感覺到安全。所以當碰到假設的安全物時,他就會緊緊抓住不放,不放就會使他安全。
而嬰兒一出生,什麼都不會,為了使自己能夠活下去,就會通過吸吮來獲取營養,當他的嘴碰著第一件物品時就會拼命地吮吸。而上蒼造人正好是從母親的身體裡出來,嬰兒第一把抓住的應該是母親的衣服或身體,這一刻,女人的母性達到爆炸式的蘇醒,蘇醒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自己的乳☆禁☆頭塞進孩子的嘴裡。母性使得母親無師自通地知道怎樣去照顧一個嬰兒。所有這一切配合得是這樣天衣無縫,使得嬰兒肯定能活下去。瞭解了這一切,我們不得不感歎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在一些國家,如果孩子一出生媽媽不會抱孩子,沒有把乳☆禁☆頭塞到孩子嘴裡的意識,抱得寶寶不舒服,護士會將此記錄下來,這個媽媽被認為將來有可能會虐待孩子,遺棄孩子。
嬰兒吃奶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更多的是為了獲得安慰和安全感,孩子早期的抓握也是為了建立安全感的。如果一個嬰兒在這個時期不能獲得安全感,這個孩子將來一生都會出安全感方面的問題。由於有這樣的特質,使得孩子一出生,三天的時候就建立了安全感。
有位媽媽總是莫名其妙地焦慮,按照她的說法,她是家裡的獨生女,父母視她為掌上明珠,父母也很少吵架。由於父母過於嬌慣,使她對自我能力的認識不足,在遇到需要她自己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是感覺到緊張和焦慮。
她有了孩子之後,母親不能來幫她,她要獨自養育孩子,由於對自己的不信任,使得她更加焦慮和緊張。她總是小心地注意孩子的每個小動作和小的生活細節,生怕什麼地方出了差錯,會給孩子帶來什麼不良的影響,成天惶惶不可終日。她的先生也因此變得脾氣暴躁,經常會對她忍無可忍,朝她大發雷霆,有時甚至還會對她實施暴力。但過後先生又非常自責,在暴力過後總是有一段相親相愛的日子。
她的寶寶兩歲多送到幼稚園後,我們發現她的孩子在探索工作材料時顯得混亂和焦躁,而且回避母親。在孩子入園時,媽媽第一次離開,孩子沒有憂傷和痛苦,更嚴重的是,當下午放學時,媽媽來接孩子,孩子見了媽媽卻躲避媽媽,不願意讓媽媽靠近她。
正是因為這位媽媽從孩子出生後一直是處於情緒極不穩定的狀態,由於焦慮,她會成天緊緊地跟孩子黏在一起,這樣她波動的情緒會使孩子感覺到非常恐怖和難過,孩子在吃她的奶,並試圖通過吃奶獲得安慰時,獲得的卻是痛苦和焦慮,這樣,孩子就會以回避母親的方式來回避不舒服的感受,由此而變得失去了自我保護的機制,也就失去了安全依戀。
安全依戀是什麼?安全依戀是孩子依戀的一種模式,在孩子童年時,孩子依戀的那個人是最能給自己安全感的人。在所有的家人中孩子首先會依戀母親,母親在家時,孩子不會讓任何人帶走自己,母親不在時,孩子會挑選他認為最讓他安全的人,有可能是父親,保姆,或者祖父母。當環境使得孩子離開他依戀的人時,他會感覺到傷心和痛苦。
在孩子的幼兒期,孩子的主要憂傷來源是離開依戀物件,這種情況叫做安全依戀。當依戀物件離開時,嬰兒就會焦慮,就會哭,這是很好的安全依戀模式和情感的紐帶,會影響人一生的生活品質和心理狀態,更影響著孩子童年的各方面的發展。情感的紐帶建立好了,會讓一個孩子一生,無論走到哪裡,不管幹什麼,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他內心都有一個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的精神支柱在那支撐著他。
在成為什麼樣的人方面有無限的可能性
如果人類有一千種能力,在一個孩子的身上就具有一千種能力的可能性。在以後的成長中,這些無限的可能性會慢慢變成為有限的可能性,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的成長將帶來損失,也並不意味著每一個人必須將那一千種可能性全部保留下來。人類所有的可能性,會完整地出現在人群之中,同時人類也有無限的需求,這就正好使具有某一種能力取向的人都會被人群所需求,也就是說,每一種能力都有它們的用武之地,每一個擁有特殊能力的人都會因自己的能力而獲得生存機會。這是因為各種各樣的人會有各種各樣的服務需求,而任何一個人,都因為能為他人服務而獲得生存機會。所以,人無論有什麼樣的能力,都會被人類所需求,都會靠這個能力去養活自己。
在成長過程中由於環境的影響和群體愛好的導向,孩子會選擇某幾方面作為自己的愛好,由此發展這幾方面的特長。成年後,孩子的特長也會從無限的可能性變成有限的可能性。只要大家都明白這一點,擁有各項技能的人就不會由於羡慕其他行業的技能而陷入過多自卑的傷害。
但是,每一個人要發展哪些能力,要刪除哪些能力,卻是由他們的氣質類型和自然環境所決定的,如果人為地設計,就有可能使得人類只有某幾種相類似的能力,而共同失去某幾項能力,使得人類生存出現不平衡的危機。這樣的情形會使人們的生活品質和生命品質下降。人們按照時髦去發展自己的能力,去培養自己的孩子,使很多人因不能去做自己所熱愛的事情,不能按照擅長的能力去發展自己而感到痛苦和不幸福。
初生嬰兒的能力就像拴在一根繩子上養殖的扇貝,這些扇貝都拴在一根繩子上,如果得到的營養和其他機會均衡,每個扇貝可能都長得一樣大。如果給的機會和營養不均衡,可能得到營養多和機會多的那個扇貝就會長得很大,而得不到營養和機會的那個就會慢慢地不再成長,慢慢地被那些長大的扇貝所覆蓋,悄悄消失。
兒童的潛能就像綁在一根繩子上的扇貝,在6歲之前,哪個能力被兒童自己使用了,並使兒童因為這個能力獲得了愉悅,哪個能力就開始成長,哪個能力沒有被使用,就慢慢萎縮。但想把所有的能力都保存下來,是沒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人類自然會保存能有利於人類生存的那部分能力。作為成人的我們,也要精細地計算我們為兒童提供的成長環境中,肯定需要具有哪些營養,才能使兒童將來生存所需要的那些能力被使用到,並且成長為兒童人格中固定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育觀念中,人們普遍認為學習是為了考試,考試成績好就能上一個好學校,上一個好學校,就等於將來有好的生存機會。其實,如果人基本的適應能力和生存智慧沒有發展好的話,即便有好的機會,人也無法留住機會,並讓自己生存下去。尤其在為了考試而學習的教育中,記憶力被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一個過目不忘的人,能背下來很多本書,這並不意味著他就有生存的能力;反之一個識字不多的人,也許有很強的生存能力,有可能會成為比那些讀商業博士後的人更成功的商業巨頭。
又例如,我們要培養孩子關愛別人的品質,讓孩子拿著書本去多次地閱讀某某英雄的感人事蹟,然後老師總結了中心大意,讓孩子將它們背下來。結果孩子從書上學到的是一個老奶奶過馬路時摔倒了,英雄將她扶起來並攙著她走過馬路,這使得孩子日後經常留意生活有沒有這樣的故事發生,好按照書上的描述把老奶奶扶起來並攙著老奶奶走過一段不好走的路。如果這個孩子有機會做了一件跟英雄做的事蹟一樣的事,是否就意味著這個孩子在將來的生活中能夠照顧環境,愛護集體的美好氛圍,體貼關懷他人,使別人能夠輕鬆地擺脫尷尬,讓別人由於他的原因而生活得溫暖愉快呢?是否這個孩子將來肯定會很愛他的愛人呢?答案是不肯定的。
小學的運動會上,能跑步的孩子獲得了自信,而不善於跑步的孩子會自卑;在課堂上,能跑步但是數學不夠優秀的孩子,受到自信的傷害,不善跑步而數學好的,會獲得自信。最終結果,每類孩子都不會認為自己是優秀的。因為他們被喚醒了看到自己的不足。
怎樣使孩子有利於生存的那一部分能力真正能夠被保存下來,這需要我們成人在真正懂得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之上才能夠使孩子的潛能獲得保護。在孩子6歲之前,逼著孩子學音樂,學美術,學鋼琴,學圍棋,學輪滑,學武術,學英語,其結果會使部分孩子害怕學習,並且永遠不再想學這些內容。所以說,人類潛能的發展必須在人產生內在動機的基礎上使用那種能力,那種能力才能夠得到發展,否則會適得其反。
因為可以不斷發展,兒童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已經蘊涵在兒童的身體之中。
這是兒童天然的特質。
對世界和自己一無所知
人們經常會問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似乎問到這個問題,就真的將人置於一種神秘的境地。用科學的眼光來看,人就是從無到有形成的,但是人真的不只滿足於科學的解釋。
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們雖然有眼睛鼻子嘴,有感覺器官,但是他們這些感覺器官為他們收集的資訊只是母親子宮內和身體內的資訊,如母親光滑的子宮壁,羊水的味道,內臟活動的聲音,透過內臟聽到的母親的說話聲,和通過母親的肚皮聽到的外部朦朧的聲音,這些資訊離他出生後要面對這世界的所有事物,和他必須生活的資訊之間差得很遠。他們真的像天外來客,既不懂得這個世界的物質,也不懂得這個世界的規則,既聽不懂這個世界的語言,自己也不會使用這個世界的語言。
這時的父母真的像在這裡居住了很久的主人,他們懷著喜悅的心情迎接剛剛來到這裡的小客人。這個小客人似乎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
有一些人卻發現,有的兒童並不是一無所知,除了有他們先天的發展計畫外,他們似乎還帶有一些他們根本不可能獲得的對待這個世界的看法和資訊,帶有一些超過普通人的在某一方面的能力。
人類的進化為兒童設計好了程式,6歲之前的兒童和這程式(精神發展的計畫)之間的關係,有點類似於電腦和電腦程式之間的關係。電腦雖然在幹事情,但是它能做的是程式中讓它做的事情。兒童也是這樣,從0歲到6歲,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但是他們能做使他們平衡地良好地發展自己物質身體和精神身體的事情。
只要成人不破壞他們這個程式,並能很好地幫助他們,每一個正常的兒童都能按照人類基因設計的這個程式完成自己的計畫,獲得對人類基本生活範疇的探索和研究,獲得屬於他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智慧模式,為6歲後學習人類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
但是對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認識是需要通過他們與這個世界上的物質、他人及自己之間互動才能夠得到,於是這三個方面就成為一個6歲孩子需要認知的三大領域。而成人就是幫助孩子將自己的身體、精神和物質合而為一的那個人。
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生存和發展
我們的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6歲,複演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整個過程——從水生動物到爬行動物,然後直立行走;從簡單的情感發音到發展出詞彙,最後發展成語言;先探索物質,產生精神內涵,然後產生純精神活動,再用精神去改變物質。他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使自己獲得發展,只要睜開眼睛就會一刻不停地為了自己的發展去工作。
有的人說:他的寶貝明顯在幹一些挑戰權威,挑戰原則,或挑戰自己的事情,難道這也是發展嗎?這的確是發展。因為人這種動物,如果經常做同樣一件事情,就會感覺到厭倦;即使人通過努力將一件很難對付的事情拿下,也會喜悅不久,就覺得非常地無聊。這時,如果出現了一個挑戰,人的精神就會重新振奮起來,並且感覺充滿了力量,由此覺得生活也非常有意義。否則人的生命力會越來越弱,會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意義,進而身體也變得懈怠起來,最後不是精神不再健康,就是身體不再健康。所以人類天生是一個工作的動物,尤其在6歲之前,大自然賦予了他們無窮的力量,他們在完全不自知的情況下會努力地按照自己的密碼實現自己的計畫。作為個體的人,自然也為他們設計了對獨特和獨立的需求。所以,挑戰原則和挑戰自己都是生存的本能,沒有一樣是多餘的。
在這樣的前提下,成人更需要精細地計算給兒童提供的環境對兒童的發展是不是有意義的。如果你給了孩子不利的東西,並引起了孩子的注意,孩子也會努力地去探索和吸收這些不利的內容。如:成人天天跟一個3歲的孩子說不可以吃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對人身體不好,吃了會得病,有一天,這個3歲的孩子知道了什麼是垃圾食品,一定會去注意它,進而就會被它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一旦被吸引了,一定會不遺餘力地去探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看到的就是這個孩子見了垃圾食品就沒命地吃,因為只有吃到嘴裡才能品嘗到味道,才叫做探索食品。這時,我們發現的是孩子所做的事情對他們的身體發展是不利的,但對孩子來說,他們仍然不遺餘力地在研究和探索這件事所包含的那個世界。在這種時候,就要看我們成人要將孩子的這種力量引向哪裡了。
自然地、固執地按照本能的機制去發展自己
我們成人大多數都很喜歡孩子乖,聽話。很多人覺得自己的孩子非常倔,很彆扭,不聽話。其實這些都是大自然安排的。
一個孩子他自己內在需要怎樣發展,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成人就更不得而知,這就像一個50歲的女人不知道自己哪一天進入更年期一樣。孩子如果想要按照自己內在的密碼形成那個獨特的自己,就必須有一種天然的堅持力,不受任何人的干擾,堅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這個世界和吸收這個世界,才能保證自己的計畫不被打擾。否則,孩子按照別人的指令,就必須放棄自己的計畫,這樣,孩子就可能像身邊的任何一個人,而不會像自己。所以,孩子在6歲以前必須固執,這是因為人類沒有大自然高超,人類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身體裡進化的機制到底是什麼樣的。又因為每個人不一樣,每一個人在同一個環境裡,會在不同的時間,選擇不同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去發展自己。所以,孩子需要固執才能抵禦外人的侵犯。
一個兩歲多的孩子,非要把一個雞蛋摞在另一個雞蛋上面,摞不上去,他就大哭大鬧,你怎麼告訴他,也沒有用。成人給他出的任何主意他都不會採納。
很多人不理解這樣的固執到底能幫孩子什麼,其實能夠幫助到的地方,我們想想就能知道。如,那個雞蛋在他哭鬧後仍然摞不上去,他就會發現這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事情,由此建立了關於什麼物品能夠摞在一起,什麼物品不能摞在一起的概念。大自然設計的這個程式一定是有道理的。
有一個爸爸就不信這個理,他說他就是不信,這孩子不就是想把雞蛋摞在一起嗎,我不相信我有辦法把雞蛋摞在一起後他還不滿意。於是,這個爸爸在孩子第二次要摞雞蛋時,他事先煮好了兩個雞蛋,當孩子拿出雞蛋要摞起來,摞不起來又大哭要發急時,爸爸跑過來,把兩個雞蛋一磕,雞蛋真的摞在了一起。孩子愣了一瞬間,把雞蛋拿起來看一看,發現已經磕破了,接著像瘋了一樣把雞蛋砸在地上,用腳踩碎,然後躺在地上大哭。這位爸爸一怒之下將孩子倒夾在腋下,狠狠地打孩子的屁股。
其實這個爸爸惱怒的是自己的失敗,但這樣一來由於孩子不懂父親打他的原因是雞蛋根本沒辦法摞在一起,他會理解成父親不讓他探索,於是為了不再挨揍,他會放棄探索。如果這個孩子因為爸爸的暴力放棄了探索雞蛋能否摞在一起的問題,將來也許也不敢探索其他的事情了。
孩子只有固執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聽成人的話,才能保證他去實施大自然給他的那個計畫。因為他還沒有能力給你講道理,表達自己,只有跟成人發脾氣,執拗,堅決地按自己的方式在走。但是有的孩子也很乖,他們是那些放棄自己意願的孩子,乖的結果就是受傷,有一本書叫《乖孩子受傷最重》,這樣的孩子放棄了大自然給他的計畫,放棄了自己需要發展的模式,去按照別人說的去做,去順從別人,變成了另一個人,或者被扭曲了,或者有了心理問題。人們給不乖的孩子也取了非常帶有貶義的名稱叫“頑皮”或“頑劣”,說明大多數成人不喜歡孩子這樣。
其實,固執才是孩子形成自己、不會成為他人的保證,所以固執的行為是孩子自我保護的行為。如果你的孩子是固執的,說明他是一個很棒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很乖,你就要當心了。
對周圍的一切具有超凡脫俗的敏感
我們大家都知道,所有的孩子對這個世界都是敏感的,之所以敏感是因為他們的神經沒有受到磨礪,他們的經歷太少了,他們見過的事物也太少了,再加上大自然賦予他們那份對世界的熱愛,所以6歲前的孩子顯示出對環境超凡脫俗的敏感性。世界對他們來說是新的,而人對新的事物一定是敏感的,假如有兩個18歲的孩子,一個從出生起眼睛就很好,一個到18歲眼睛才治好,能看到東西,那麼那個眼睛剛治好的孩子一定是敏感的。
敏感會造成什麼結果呢?
敏感使孩子能夠在諸多的事物中發現自己所要選擇的內容,等這個內容習慣化之後,孩子又會對曾經視而不見的事物敏感,以此類推,一個孩子6歲之前會將他生活中所有的物品輪番探索一遍。
從患有孤獨症的孩子身上,我們發現,孤獨症的孩子是不敏感的。他只對某一個東西敏感,永遠喜歡一個東西,他們可能會在某一方面成為一個專家,但對世界的其他東西都沒有適應性。我們發現,當他失去了這種敏感的時候,就失去了對這個世界進行探索的熱情。
比如一個孩子在一段時間內發現了杯子,看到這個杯子就會興奮得不得了,接著很長時間只玩杯子,見了各種各樣的杯子就像見了親人一樣,他們會用杯子玩出各種花樣。當他們不再玩杯子時,杯子的本質特徵已經印刻在他們的大腦裡,連帶他們對杯子的情感與杯子相處的經歷,對各種杯子的感受,一同沉澱在他們的體內成為精神的內涵。由此,孩子是通過與事物的互動形成精神的實質。如果一個孩子對環境中的事物不曾敏感,這個孩子的精神實質就無法形成。也正是因為孩子對這個世界是敏感的,所以他會把自己所有發展的力量用在發現事物和探索事物上,實際上敏感就是對這個世界無限的熱愛。
那麼面對世界上萬事萬物,敏感的孩子是否都一下子攬在懷裡呢?會一下子對一百個東西都感興趣嗎?當然不會,但在這一方面,孩子另外有一個非常巧妙的程式,就是一個孩子會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發展期裡,只喜歡某一類事物;不同的孩子也會在同一時間,相同的關鍵期裡,選擇不同的愛好和不同的發展內涵。
敏感就是熱愛,如果孩子失去了這份敏感,就不再去探索這個世界,也不會使用自己的肢體和大腦,那麼孩子就失去了發展機會。
這就是處於世界統治地位的人類的個性。
自然發展節律不可改變
沒有人認為一個孩子會一夜之間從1歲長到10歲,於是人們用自己的大腦為人類劃分了成長的階段,人類為這些階段起名為“歲”,後來人們又將這個“歲”劃分為幾個大的階段,這幾個大的階段代表著人類生長的節律。人類也像世間萬物一樣,有著發展的節律,這個發展節律是不可以人為加以改變的,而人類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是改變自然,典型事例就是愚公移山。我們有的人已經把這個用在了孩子身上。
在這個問題上,其實無論成人怎麼努力,都不能改變兒童自然的發展節律,如果強行使孩子跨越了這個發展節律,一定會給兒童帶來非常大的傷害,會使他的一生都遭受到某種損失。實際上,凡是人類破壞自然,使孩子超越自然節律的,都會遭到自然的報應。千萬不要試圖使孩子超越了自然發展的節律,否則孩子不但感受不到愉快,將來在某一個時刻還有可能會崩潰,那時,已經沒有機會重新走這段超越的路程,這有點像高樓大廈蓋在了沙灘上,無法為高樓大廈打好深厚的地基。
目前,人們對快速成熟的動植物都表現出擔憂和不滿,對快速建成的建築物也表示出不信任;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已經醒悟不可以揠苗助長,但這並不代表人們的行為不是在揠苗助長。世界萬物都有自己的發展節律,人也一樣,所以作為成人的我們一定要像尊重大自然那樣尊重孩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