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曾經在門診接待過這樣的一對青年夫婦, 他們的孩子一歲半了, 從小很乖巧, 聰明伶俐, 但近一段時間, 孩子一放在床上就哭鬧不休, 夜間必得抱著才能睡覺, 弄得他們心煩意亂、疲憊不堪。 父母和爺爺奶奶都以為孩子身體不舒服, 得了什麼病, 到醫院兒科去檢查, 還驗尿、化驗血, 未發現任何軀體疾病, 孩子身體挺健康的。 在兒科醫生的推薦下到心理門診諮詢, 醫生詳細地瞭解了患兒近幾個月的病史, 原來患兒在兩個月前生過一次病, 受到了大人們的特別照顧:抱在懷裡哄逗、舉起來搖晃, 真是百依百順,
Advertisiment
在上述患兒父母的配合下, 心理醫生讓小孩的父母每晚把小寶寶單獨放在床上便離開, 無論如何哭鬧也不予理睬, 結果, 第一天哭鬧了一小時, 第二天哭鬧時間就明顯縮短, 只哭了二十分鐘, 第三天便不怎麼哭了, 一周後就不再哭鬧, 哭鬧行為得到了矯正。
父母首先要控制情緒
雖然孩子表達情感的方式是與生俱來的, 但也會受身邊人的影響而發生改變。 媽媽驚慌失措、大發雷霆或者傷心流淚, 一切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 孩子的模仿能力又強, 一定會模仿媽媽的行為舉止。 所以, 媽媽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Advertisiment
在孩子大哭之前予以阻止
孩子停止哭泣是最明智的做法。 比如在孩子開始嗚咽時, 馬上抱起孩子換個地方, 或者把準備好的玩 具遞到他眼前等等。 此時, 善於“察言觀色”是非常重要的, 對孩子舉動不敏感的媽媽十有八九會錯過好時機。
只要平時留心觀察, 瞭解孩子的生活方式、習慣以及不良習慣, 大體是能夠察覺到孩子在何時會哭的。 此外, 還要瞭解怎樣使孩子保持好心情, 孩子喜歡什麼、討厭什麼等等。 提前採取行動避免孩子號啕大哭, 那由此帶來的煩惱也會相應減少許多。
正如前文所述, 一旦孩子哭起來了, 就要更加溫柔地撫慰孩子。 因為孩子還不會控制情緒, 哭起來就很難止住,
Advertisiment
夜哭郎
到了晚上, 累得筋疲力盡的媽媽以為總算可以閉眼休息了, 可孩子就像算准了時間似的, 又開始哭起來了, 而且怎麼哄都沒用, 像是被什麼東西嚇到了, 或是看到了什麼可怕的東西, 扯著嗓子猛哭。 有個媽媽曾經對我說:“孩子一關燈就哭, 害得我一到晚上就緊張得不行。 ”那些白天玩得挺好, 晚上卻特別愛哭的孩子, 究竟是出了什麼問題呢?
孩子的恐懼心理
有的孩子晚上特別愛哭, 吃飽了奶, 白天就開開心心地玩耍, 但只要天一黑, 便哼哼唧唧地哭起來。 這樣的情況並非一兩天, 而是每天如此, 媽媽當然會感到絕望, 如果處理不好, 還可能發展成產後抑鬱症。
Advertisiment
孩子出生6個月左右時開始會感到害怕, 也就是能體會到“恐懼”。 在這之前, 孩子只是通過單純生理性的滿足, 如進食、睡眠、排泄等來感受世界。 從6個月左右起, 孩子將體驗之前從未經歷過的感覺——恐懼。
一般情況下, 這個階段的孩子在環境突然改變的情況下會感到害怕, 比如搬到陌生環境, 突然傳來巨響, 天黑了, 或者被強光照射等情況。 隨著環境變化程度的加劇, 孩子的恐懼感也會隨之增強。
如果孩子身體沒有任何異常情況, 父母的養育方法也沒有什麼問題, 但一到晚上孩子就特別磨人、愛哭的話, 可能是因為在發育過程中出現的恐懼心理。 這時, 打開一盞光線柔和的燈, 或者播放柔美的古典音樂,
Advertisiment
嚴格禁止如此對待“夜哭郎”
發育快的孩子在出生後2個月左右時即能區分晝夜。 如果孩子夜裡哭就餵奶, 或者像白天一樣和他玩耍, 會養成孩子在夜裡吃奶、玩耍的壞習慣, 因此這些做法是不可取的。 假如孩子並不是因為餓才哭, 就要盡力撫慰孩子, 讓他平靜下來, 輕輕拍著他, 哄他再次入睡。
媽媽的態度很重要
有的媽媽認為孩子在夜裡哭是不聽話的表現, 就訓斥孩子“為什麼還哭?”雖然只有幾個月大, 可孩子已經能從媽媽的表情、動作、語氣上準確感受到媽媽的情緒了, 這就是母子間非語言性的互動。 白天因為照顧孩子很辛苦, 媽媽還可以發點小脾氣, 但夜裡孩子驚醒後啼哭的時候, 媽媽千萬要抱起孩子及時給予安慰。 在媽媽溫暖的懷抱中,孩子才會放下心來,一點點地消除自己內心的恐懼。相反,如果媽媽對哭泣的孩子發火,對他說:“媽媽也要睡覺呀!你不能不哭嗎?”那麼孩子內心的恐懼心理不但無法消除,反而會因為媽媽的責備變得更加強烈。
在媽媽溫暖的懷抱中,孩子才會放下心來,一點點地消除自己內心的恐懼。相反,如果媽媽對哭泣的孩子發火,對他說:“媽媽也要睡覺呀!你不能不哭嗎?”那麼孩子內心的恐懼心理不但無法消除,反而會因為媽媽的責備變得更加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