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被打,究竟要不要還手

朋友的孩子多多在我看來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 可是朋友卻說他是“窩裡橫”, 一到外面, 遭到欺負從來都不敢反抗, 不管是比他大的, 還是比他小的孩子, 打了他, 他都不還手。 乍一看, 他似乎是寬宏大量, 可更多的時候, 他在壓抑自己的委屈。

朋友說:“雖然我很明確地告訴他, 打人是不對的行為, 但是, 看到他被打, 又忍氣吞聲的樣子, 讓我覺得很不是滋味。 我擔心一味的忍讓, 會讓他的性格變得越來越懦弱, 以後豈不是一輩子都要受人欺負?可是, 教孩子還手, 顯然又違背我自己的價值觀, 讓孩子以牙還牙,

Advertisiment
簡單粗暴處理事情, 顯然不是教育孩子的初衷。 ”

朋友的這種困惑, 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有過。 我們一方面堅決擁護“好孩子不打人”的觀點, 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在被打後可以像勇士一樣去回擊。 這讓我想起了前不久在網上一篇炒得沸沸揚揚的《手把手教孩子被打後還手》的文章。 文中很多家長(其中不乏心理學者)都覺得孩子被打了, 就是要又快又准地還手, 這樣既打擊了對方, 又保護了自己, 還不會被誤認為是在欺負人。

不過, 在我看來, 這種回擊的方式顯然是用過了頭。 且不說不分青紅皂白就反擊, 如果動手的孩子不是有意而為, 那還手就是讓人零容忍地故意打人行為了。 而且, 這種父母過多的介入行為, 狠狠地剝奪了孩子自由獨立成長的機會。

Advertisiment

·為什麼父母不必過多參與?

我家老大豆豆是一個慢熱的孩子, 兩三歲時, 在融入到一群孩子中間之前, 要觀察很長一段時間, 當他參與後, 如果遇到問題, 比如玩具被搶、地盤被占的事情, 他會退讓到一邊, 拱手相讓。 當時, 我很擔心, 很希望他能為自己的權益奮起反抗, 甚至很想沖過去幫他把玩具要回來。

可是, 我忍住了。

這樣大概過了三個月, 他突然開始能很快融入到集體, 並且, 用清晰而具體的語言拒絕搶他玩具的小孩:“如果你要這個玩具, 必須經過我的同意。 ”那一刻, 我感覺特別慶倖, 我沒有通過介入與逼迫, 讓他儘快學會怎麼做, 而是給予他時間, 讓他自己去慢慢觀察, 思考, 直到做好準備,

Advertisiment
我想, 這是一種真正讓他有成就感的學習過程。

回想之前自己的衝動, 不難發現, 在現今孩子的社會交往中, 往往充滿了成人忙碌的身影與焦慮的聲音。 事情還剛剛發生, 孩子還沒反應過來, 父母就已經告訴了他對策。 孩子在整個過程中, 沒有機會觀察、思考、自己做出決定。

回到孩子被打這件事情, 也是如此。 成人直接教授經驗與讓孩子自己選擇哪種方式處理問題, 有時表面上的結果可能一樣, 但內涵卻不相同。 小孩子很容易把成人的做法看成絕對正確的真理, 從而失去獨立探索的機會。 而讓他自己決定怎麼做, 卻是一個在生活實踐中去體驗、積累經驗的最好方式。 哪怕犯錯了也沒有關係, 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

Advertisiment
它符合兒童心理發展規律, 有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

孩子決定還手, 還是不還手, 都有它的價值。 他決定還手, 他可能會發現, 矛盾被激化了, 事情鬧大了, 他甚至可能因此受傷;當然, 他也可能發現, 他通過還手, 那個孩子以後不敢打他了。 同樣的, 當他決定不還手, 採用息事寧人的方式, 可能會發現, 他和那個孩子可以繼續愉快地玩耍;但是也有可能他會因為忍氣吞聲而不開心, 不好受, 從而讓他學會了以後使用強有力的語言去制止。

由此可見, 不管當時的情境如何, 只要不是在很危險的情況下, 家長可以先給予孩子一定的時間和機會去自己處理, 讓他在其中慢慢地積累與發展出適合他自己的經驗。 畢竟生活經驗的積累,

Advertisiment
對孩子來說是最有價值的學習。

·有沒有比還手更好的方式?

記得豆豆剛上小學第一個星期, 班上出黑板報, 他被一個比他高出半個頭的小女孩打了。 跟幼稚園不同的是, 小朋友之間鬧矛盾一般會有老師幫忙協商解決, 而到了小學, 遇到這樣的衝突則需要自己去處理。 回家後, 他說起這件事, 說:“媽媽, 當時我完全沒有想到她會打我, 等我反應過來的時候, 她走開了, 我很生氣很生氣。 ”我說:“那你做了什麼?”他說:“我走過去告訴她打人不對, 如果你不同意我的做法, 你可以說出來!然後我看到她猶豫了一下, 跟我說了一聲‘對不起’。 ”

你看, 不用還手, 孩子就已經用他自己的經驗處理好了這次矛盾。 不過, 孩子的矛盾不但多樣化, 更是頻發。父母除了要保證孩子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還要教會孩子“處理三步曲”,即“斥責、制止、躲避或尋求幫助”。

斥責是指嚴厲告誡對方,你這種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

制止的方式可以是告訴孩子,面對小朋友打過來的小巴掌時,不妨試一試迅速抓住對方的手,這樣對方就不能動了,不能動就打不了人了。但是,抓住對方手腕的同時,要告訴這位小朋友:“你不能打人,打人不是好孩子”。

當無法制止時,為了避免更大的傷害,我們需要告訴孩子,躲避,離開現場或者尋求大人的幫助。

·理解孩子情緒,關注解決問題

我曾經在遊樂場看到非常揪心的一幕。一個六歲左右的小男孩,在滑滑梯的時候,被一個比他大的霸道孩子打了,他感覺到很委屈,又很害怕,不敢與那個孩子對峙,就跑到他媽媽那裡哭。沒想到,他媽媽劈頭蓋臉反而把他罵了一頓:“哭什麼哭!人家打你,你就打回去呀!哭能解決問題嗎?”媽媽的話音還沒落,我看到小男孩突然像瘋了一樣在地上打滾,瘦小的身體重重地撞向遊樂場的遊樂設施。他媽媽一下子嚇壞了,她沒有想到,孩子的反應那麼大。過了很久,那個小男孩才願意安靜待在他媽媽的懷裡。

面對一些會故意傷害別人的“壞孩子”,父母要做的不僅是保護孩子的身體,還要保護他們的情緒不受傷害。

也有很多家長在孩子被打之後,總是習慣性地讓孩子違背自己的意願、忽略自己的感受一味地忍讓,他們很有可能帶著很大的情緒,當他們無法忍讓、大聲地表達出自己內心的需求“他打我,我就要打他”時,父母則需要蹲下來跟孩子好好溝通。首先,你要理解他的感受,承認他當時很生氣、很委屈,告訴他有這些情緒很正常,即便是大人,被人打也會有這樣的情緒。當情緒得到被承認和理解後,孩子會在心裡產生強烈的安全感,更願意跟父母進行深層次的溝通。然而,父母不要替孩子做任何決定,不妨先靜下來聽聽孩子是怎麼想的,問問他想怎麼做,或者下一次再遇到這種事情時,是不是可以採取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小結

理解孩子,跟孩子溝通,用啟發式的提問,引導孩子說出此時他內心的需求與決定,必要的時候,跟孩子一起想辦法,一起做。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得到發展。

更是頻發。父母除了要保證孩子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還要教會孩子“處理三步曲”,即“斥責、制止、躲避或尋求幫助”。

斥責是指嚴厲告誡對方,你這種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

制止的方式可以是告訴孩子,面對小朋友打過來的小巴掌時,不妨試一試迅速抓住對方的手,這樣對方就不能動了,不能動就打不了人了。但是,抓住對方手腕的同時,要告訴這位小朋友:“你不能打人,打人不是好孩子”。

當無法制止時,為了避免更大的傷害,我們需要告訴孩子,躲避,離開現場或者尋求大人的幫助。

·理解孩子情緒,關注解決問題

我曾經在遊樂場看到非常揪心的一幕。一個六歲左右的小男孩,在滑滑梯的時候,被一個比他大的霸道孩子打了,他感覺到很委屈,又很害怕,不敢與那個孩子對峙,就跑到他媽媽那裡哭。沒想到,他媽媽劈頭蓋臉反而把他罵了一頓:“哭什麼哭!人家打你,你就打回去呀!哭能解決問題嗎?”媽媽的話音還沒落,我看到小男孩突然像瘋了一樣在地上打滾,瘦小的身體重重地撞向遊樂場的遊樂設施。他媽媽一下子嚇壞了,她沒有想到,孩子的反應那麼大。過了很久,那個小男孩才願意安靜待在他媽媽的懷裡。

面對一些會故意傷害別人的“壞孩子”,父母要做的不僅是保護孩子的身體,還要保護他們的情緒不受傷害。

也有很多家長在孩子被打之後,總是習慣性地讓孩子違背自己的意願、忽略自己的感受一味地忍讓,他們很有可能帶著很大的情緒,當他們無法忍讓、大聲地表達出自己內心的需求“他打我,我就要打他”時,父母則需要蹲下來跟孩子好好溝通。首先,你要理解他的感受,承認他當時很生氣、很委屈,告訴他有這些情緒很正常,即便是大人,被人打也會有這樣的情緒。當情緒得到被承認和理解後,孩子會在心裡產生強烈的安全感,更願意跟父母進行深層次的溝通。然而,父母不要替孩子做任何決定,不妨先靜下來聽聽孩子是怎麼想的,問問他想怎麼做,或者下一次再遇到這種事情時,是不是可以採取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小結

理解孩子,跟孩子溝通,用啟發式的提問,引導孩子說出此時他內心的需求與決定,必要的時候,跟孩子一起想辦法,一起做。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得到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