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到網路上有一篇文章, 內容是如果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 文章大意是家長要教孩子如何有效回擊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文章點贊人數有上萬之多, 我猜“打回去”這樣的教育理念之所以存在並且這麼多人認同, 是因為他們不瞭解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的相處模式。
我的孩子兩歲的時候曾經就被一個小朋友打過兩次, 具體情況是那個孩子比我的孩子還小, 見到他上來就一巴掌拍在臉上, 或者身上。 當時我的孩子的反應是一臉的愕然, 也沒有哭, 我也沒有做任何處理,
Advertisiment
我看了一些“打回去”的理論, 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的理論。 起初我並沒有完全真正吃透尹老師的這個簡單卻又最有效的方法, 也並未應用到孩子與小朋友相處的具體生活細節中。 因為似懂非懂, 我當時反而認為後兩種理論似乎更有道理。
Advertisiment
我試著在家裡進行角色扮演:我扮演淘氣的孩子打昊昊, 然後教昊昊反抗, 教他大聲說你不可以這樣, 你再這樣我會生氣的。 這種角色扮演嘗試了好幾次, 但是效果卻並不好, 昊昊一直學不會。
再後來, 我又仔細琢磨尹老師的這“三不原則”, 遇到昊昊和其他小朋友有衝突, 我只是靜靜觀察, 管住嘴, 儘量在旁邊保護好他們的安全, 不是大的衝突什麼也不做, 觀察了很長時間後我發現他完全會自己處理小矛盾。 例如小朋友搶他的玩具, 他不太願意分享, 就緊緊拽著, 有時候自己會躲開,
Advertisiment
因為年齡比較小, 甚至連說教的道理也很少對他講, 也不評價誰對誰錯, 在這個放手的過程裡孩子竟然不知不覺地學會了與小朋友相處, 我給他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資訊:小矛盾衝突不是問題, 也沒有對錯, 媽媽相信他有足夠的能力自己處理好。 當然如果比較大的衝突只需要簡單拉開, 然後用其他能吸引孩子的事物轉移注意力即可。
我們再回過頭了看看“打回去”的理論, 我認為:大人教孩子學會打回去與孩子自己與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打回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教孩子“打回去”的理論是在傳遞一個資訊:
Advertisiment
1、大人心裡不甘孩子被欺負, 如果不做點什麼, 認為這是軟弱無能的表現。 而實質是什麼呢?恐怕潛意識也是個怕吃虧愛計較的人吧!
2、不懂兒童, 不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解決人際交往的衝突和矛盾。 幾乎所有不會與小朋友相處的孩子都是因為成人過度介入到孩子們的衝突裡, 傳達給孩子這樣一個資訊, 衝突是不被允許的, 也是不對的, 並用成人的道德標準評判孩子行為的對錯導致的。 教孩子“你打我, 我打你”的這種心理, 實質是在教孩子斤斤計較, 只要是侵犯到自身利益了, 就要回擊以“報復”。 這樣“教”出來會“自我保護”的孩子是違反成長規律的, 同時也是將孩子拉入一個心胸狹窄的閉環裡。
Advertisiment
那麼如果是孩子在和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自己學會了用“打回去”捍衛自己, 那麼又該如何看待呢?
我相信任何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衝突, 因為每個人潛意識裡都有一個“自我”, “自我”不消失, 衝突會一直產生。 或許大多數情況下, 我們看到的是, 如果其他小朋友先動手了, 此時小朋友很自然地以“打回去”反擊, 那麼孩子這種表現也只不過是一種毫無修飾的生命力的最原始的自我保護狀態。 然後, 通常這個時候總是會有大人會站出來充當裁判, 樂此不疲地評判你們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也是被禁止的, 你們都是“壞孩子”。 弄得衝突雙方的孩子都不愉快, 往往孩子間的小衝突轉變為大人間的大衝突。 這是最低級的做法, 似乎隨處可見。評判和不必要的介入只會讓不成熟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謹小慎微,小心翼翼,也會時常對自己的行為自我評價。過度的評價本身就是一種傷害,孩子的任何行為,沒有“好”與“壞”,只有不成熟。他們在不斷嘗試,不斷試誤的過程裡,慢慢尋找一種雙方相對舒服的方式與其他小朋友相處。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前一秒兩個孩子在鬧矛盾,後一秒又高高興興地在一起玩了。
總之,如果你家孩子是被打的那位,我認為既不要教孩子直接打回去,也不要直接告訴孩子不許還手,這都是兩種極端。而應該做的是先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了家長的愛☆禁☆撫,孩子要的不是“報仇”,而是情緒的接納和感受的認同。孩子如果感受到愛了,很快就會平靜下來。平靜下來後,有必要的話,再和孩子談談打人這個事,下次遇到了,問他想要如何做?這時候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再逐步引導,相信孩子很快就會忘記不愉快的經歷。
再來說說自我保護,我認為自我保護是不需要教的,而是一種天性使然。看看我們人類的進化史,如果不存在本能的自我保護,那又何談進化,何談適者生存。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仔細觀察兩個幼小的孩子,你會發現,他們很多時候是通過肢體語言來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的,大人需要做的是保護孩子的安全,尊重孩子的想法,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在輕鬆愉快毫不壓抑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自我保護這種本能會發揮得淋漓精緻。我始終相信只要大人不破壞孩子的這種本能,相信孩子,孩子天生會學會自我保護(基本的安全規則教育除外),無需大人太用力的教育。
這是我育兒道路上的一小段插曲,我把它下記錄下來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想分享一個正確合理的教育理念,是經得起時間的推敲和考驗的。看似簡單的一段文字,背後卻蘊含了尹老師太多的教育智慧以及博愛,在育兒的路上我們同行。
似乎隨處可見。評判和不必要的介入只會讓不成熟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謹小慎微,小心翼翼,也會時常對自己的行為自我評價。過度的評價本身就是一種傷害,孩子的任何行為,沒有“好”與“壞”,只有不成熟。他們在不斷嘗試,不斷試誤的過程裡,慢慢尋找一種雙方相對舒服的方式與其他小朋友相處。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前一秒兩個孩子在鬧矛盾,後一秒又高高興興地在一起玩了。總之,如果你家孩子是被打的那位,我認為既不要教孩子直接打回去,也不要直接告訴孩子不許還手,這都是兩種極端。而應該做的是先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了家長的愛☆禁☆撫,孩子要的不是“報仇”,而是情緒的接納和感受的認同。孩子如果感受到愛了,很快就會平靜下來。平靜下來後,有必要的話,再和孩子談談打人這個事,下次遇到了,問他想要如何做?這時候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再逐步引導,相信孩子很快就會忘記不愉快的經歷。
再來說說自我保護,我認為自我保護是不需要教的,而是一種天性使然。看看我們人類的進化史,如果不存在本能的自我保護,那又何談進化,何談適者生存。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仔細觀察兩個幼小的孩子,你會發現,他們很多時候是通過肢體語言來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的,大人需要做的是保護孩子的安全,尊重孩子的想法,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在輕鬆愉快毫不壓抑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自我保護這種本能會發揮得淋漓精緻。我始終相信只要大人不破壞孩子的這種本能,相信孩子,孩子天生會學會自我保護(基本的安全規則教育除外),無需大人太用力的教育。
這是我育兒道路上的一小段插曲,我把它下記錄下來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想分享一個正確合理的教育理念,是經得起時間的推敲和考驗的。看似簡單的一段文字,背後卻蘊含了尹老師太多的教育智慧以及博愛,在育兒的路上我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