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要不要學習《弟子規》

現在的國學很熱, 而且已經熱到孩子們頭上了。 說來這倒是挺好的一件事, 讓孩子學點國學、愛上國學, 很好的一種文化傳承, 孩子也受益頗多。 但是, 需要加點小心的是, 學國學得先知道, 經典學了滋養人, 糟粕學了束縛人。 很多家長問, 《弟子規》, 可不可以讀呢?小編來給你分析分析。

初讀《弟子規》, 會真心感到不錯。 比如, “出必告, 反必面”, 多好, 出門時告訴父母去哪, 回家後, 當面向爸媽報平安, 如此一來, 孩子被拐賣的都少了。

《弟子規》裡全是這樣的話。 要孩子幹這個, 幹那個;這麼做, 那麼做;不許這麼做, 不許那麼做……如果家長的目的,

Advertisiment
就是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 那是真有價值。 假如嚴格遵照《弟子規》的1080個字來做, 絕對是乖寶寶。

但如果家長希望孩子有主見, 能獨立、有創造力, 而不是聽話的乖孩子, 那讀《弟子規》就要謹慎了。 因為《弟子規》的創作者沒往那方面想, 它開頭就說“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就是說, 任何事, 孩子都不能擅自做主、擅自行動, 要和爸媽商量, 求得他們的同意, 否則你就犯錯誤——“子道虧”了。 這就不光是管你怎麼做了, 還管你怎麼想——別想東想西, 老老實實按爸媽吩咐的做, 就OK了。 等孩子老大不小了, 還跟家長說, “我要穿襪襪, 我要戴帽帽, 我要吃餃餃”, 不好笑吧?

《弟子規》裡這種話還很多, 比如“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要求孩子做任何事,

Advertisiment
都要先看看家長臉色, 爸媽喜歡, 才能做, 爸媽不喜歡, 不——能——做!還記得復旦投毒案裡的林森浩嗎?他大學時的專業是醫學, 但在醫學院學習半年後還處於渾渾噩噩的狀態, 因為他對醫學沒半點興趣, 而報這個專業僅僅是因為他爹喜歡。 悲催吧。 更悲催的是, 這種事兒還挺多。

因此, 如果不加選擇地讀《弟子規》, 結果會不太妙, 它能扼殺人的創造性、自主性。

我女兒劉莐小時候, 我很注重讓她接觸傳統文化, 典籍、書法、繪畫、傳統戲劇等都學過, 但從來沒讓她讀過《弟子規》。 為什麼?我是這麼想的, 現代社會靠的是創新, 保護、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很重要, 而其前提是個性, 所以我不能用《弟子規》來讓我女兒成為千人一面中的一面。

Advertisiment

而一些必要的行為習慣, 孩子不背《弟子規》也能養成, 大人做好榜樣就成了。 比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等等, 用得著背嗎?

而《弟子規》裡有些內容, 比如“冬則溫, 夏則清, 晨則省, 昏則定”, 連我們家長都要喊:“臣妾做不到啊!”怎能強求孩子做到?做不到, 還背, 扯犢子吧?所以, 也不用背了。

我一點不擔心女兒在行為習慣上有瑕疵, 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 能做到普通人的標準——對人尊敬有禮, 不讓別人感到難受, 就行了。 在為人處事上偶然出一點兒問題, 也不必太過擔心, “樹大自然直”。

我擔心的是, 孩子如果處處循規蹈矩, 把自己天性裡的東西, 比如好奇、好動、奇思異想都泯滅掉了, 等進入社會,

Advertisiment
就沒創造力了。 所以, 我選擇尊重孩子, 保護孩子的個性。 我跟女兒說:要用對知識的渴求、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來支撐自己的學習, 一生都會有事情可做。

當然, 已經讀了, 也不用太擔心, 《弟子規》又不是含笑半步癲, 以後多注意尊重孩子, 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就好了。

最後, 給您講個故事吧, 聽完了你就明白經典好在哪裡了。 現在都提倡孝道, “二十四孝”的故事也被提溜出來說了又說, 但很多時候都是迂腐的孝, 跟孔子說的完全不一樣。

孔子的學生曾參, 在瓜田裡鋤草時, 不小心鏟斷幾棵瓜秧。 他爸非常生氣, 抄起一根棍子, 劈頭蓋臉打過去, 當場把曾參打昏。 曾參醒過來, 看到老爸在自己身邊流淚, 忍著疼, 安慰老爸:“剛才兒子不肖,

Advertisiment
惹得父親大人生氣。 現在又讓父親大人傷心, 兒子我更感到不安了。 ”回到家中, 曾參拿出琴來彈奏, 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

這事讓孔子知道後, 孔子很生氣, 說:“曾參來的時候, 別讓他進來。 我平時的教導, 他壓根兒就沒聽進去。 ”

曾參傷好了後, 來向孔子請教。 孔子說:“你可知道古人舜是怎麼侍奉他父親瞽叟的?瞽叟使喚舜時, 舜隨叫隨到, 但當瞽叟要殺舜時, 舜早逃得無影無蹤。 小打可以受著, 玩命地打就得逃了。 像你這樣, 當你父親暴怒時、都快被打死了還不逃, 萬一真被打死, 不是陷你父親于不義嗎?這才是不孝!”

曾參聽老師一席話, 才知道自己學習得迂腐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