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隨大流的傳統心理也體現在了家庭教育上, 忽視了個性特點, 忽略了因材施教的古訓。 盲目攀比、抬升對孩子的要求, 使家庭教育呈現一刀切的態勢。 不同個性的孩子在同一尺規的教育下, 又怎會快樂成長呢?
一位母親在信裡寫了自己的困惑:
現在有很多課外班, 如奧數班、作文班、外語班、繪??班等等。 我在想, 我是否也讓孩子學這些課外班的內容呢?學吧, 孩子太累了, 很少有讀書和玩的時間;不學吧, 現在大家都在學, 無論左鄰右舍還是樓上樓下, 幾乎每家的孩子都是這樣, 學的孩子就比不學的孩子強。
Advertisiment
別的孩子有的, 我孩子也要有, 而不管孩子的感覺如何, 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從眾心理。
另一位母親在信裡描述了為了調動孩子的學習熱情而做的努力, 她說:
我耐心地跟他好聲長談。 如為什麼上學呀, 沒文化落後要挨打;將來是科學的年代, 沒相當的文化――至少是大學, 就沒立足之地等。 對當今社會的實際現象也例舉了許多許多, 但收效甚微, 甚至仍是老樣子。 後來我想空談不行, 千萬百計到社會中去找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事例加以說教, 如看電影《劉胡蘭》, 小說《高玉寶》, 各類報刊報導農村小孩怎樣在逆境中登入大學殿堂的事例,
Advertisiment
這位母親可謂是煞費苦心。 可是, 且不管這樣的大道理離孩子的生活太遠, 孩子無法入耳, 還把重心都落在學習上, 一切都和學習聯繫起來, 這怎麼能得到孩子的回應呢?這好比一個本來就討厭吃梨子的孩子, 卻偏偏不斷給他梨子, 一點也沒有讓他自己去挑選、比較和品嘗。
當然, 在迷失家庭教育方向的父母中間, 還是有一部分覺醒型父母的, 他們在教育孩子之前, 不忘記讓自己充實起來。 以孩子的健康成長為教育重點, 關注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我們希望這樣的父母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