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前, 孔子就對“益友”和“損友”下了這麼精闢的定義。 墨子也有“人生如素絲, 固染不可不慎”的說法。 這更表明, 兒時的交友會影響孩子的終生成長。
友直, 友諒, 友多聞, 益也。 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損也。
——《論語·季代》
2500多年前, 孔子就對“益友”和“損友”下了這麼精闢的定義。 墨子也有“人生如素絲, 固染不可不慎”的說法。 這更表明, 兒時的交友會影響孩子的終生成長。
交友的3個關鍵時期
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雷靂告訴記者, 兒童的友誼會隨其成熟程度而改變。
幼稚園和小學低年級:注重尋找“玩伴”, 結交性格外向的朋友。
Advertisiment
小學高年級:除了是玩伴, 還得志趣相投。 這時的友誼並不牢固, 幾天不見, 也不會掛念。
初中以後:友誼逐步穩定, 進入內心分享階段。 這一時期, 他們希望從朋友身上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 發現誰才是“真正”的朋友, 並願意和父母分享他們的友誼——“媽媽, 我週末想去麗麗家和她一起做功課, 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