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高考取消了英語考試, 但學好英語的重要性卻沒有因此而減退。
孩子什麼時候學英語最好?最近媒體如火如荼地討論幼兒全美語學習的問題, 大部分家長主張越早學習越好, 擔心孩子錯過學外語的關鍵期, 以後說英語有口音。 有些家長雖不見得贊同, 但是看到別人都這樣做了, 怕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也不得不跟進。
母語的學習的確有所謂的“關鍵期”(其實心理學家不喜歡用“關鍵期”這個名詞, 比較喜歡“敏感期”, 因為後者彈性比較大), 愈早愈好。 但是第二語言也是這樣嗎?
1970年, 彼得·馬勒教授發現:如果把一隻白冠麻雀從小隔離長大,
Advertisiment
這表示太早或太晚才學是沒有用的。 也就是說, 出生後7到60天是白冠麻雀的關鍵期, 它必須在這段時間聽過自己種類的歌才學得會唱;60天到100天為邊緣期, 仍然學得會, 但歌不完整;過了邊緣期後再學就學不會了。
當然, 這個實驗無法直接應用到人類身上。
Advertisiment
另一個案例的受虐兒就幸運得多。 伊莎貝爾也是被父母關到6歲才被救出來的, 但是因為6歲仍在關鍵期之內, 她的語言發展就很正常, 在一年之內, 不但學會了語言, 還進入正常小學去讀書。 也就是說, 7歲的伊莎貝爾說話跟她二年級班上的同學說得一樣好。 雖然別人有7年的說話經驗而她只有一年, 但是她很快就迎頭趕上了。
Advertisiment
這兩個現象支持了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大師喬姆斯基的看法, 即我們大腦中有個學習語言的機制, 它必須在語言學習的視窗開放時間內被啟動, 以後的學習才會正常。 所謂“母語”, 是在自然的社會環境裡學會的第一語言。
但第二語言的學習到現在還沒有看到支持關鍵期的證據。
史丹佛大學的憲次白田曾對“學第二語言有無關鍵期”做了詳細的研究, 他最後的結論是:沒有。 他說, 成年後再學第二語言, 跟孩子時學習第二語言的表現並無差異。
第二語言的學習, 基本上與母語是不同的機制。 法國的迪韓發現第一語言的大腦區域都在左邊, 但是第二語言就很零亂, 因每個人的經驗而不同。 他的8個受試者中,
Advertisiment
一般來說, 第一語言都在左腦處理, 第二語言就轉到右腦去了, 而且左腦活化的強度比右腦弱。 現在的研究都發現, 第二語言的大腦處理位置, 不是與他學習的年齡有關, 而是與他使用這個語言的精純度有關。
以目前所有的研究看來, 母語的學習是有敏感期的, 技能的學習, 如運動、樂器、舞蹈等也有敏感期。 敏感期的早晚, 目前並無定論, 大部分認為在青春期之前。 但是第二語言的學習並沒有敏感期。
因為第一語言已把大腦中學習語言的機制啟動了, 只有學得好不好的區別, 沒有前面所說的學不會的問題了。 第二語言的學習在青春期之前都可以學得很好, 就看自己有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