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說話不算話的真正原因

老實說, 即便是成年人也未必從來都是說話算話的。 比如和好友約好兩點見面, 真的都能那麼準時在兩點整碰頭?因為堵車, 因為出發晚, 或是因為安頓孩子等原因, 總有那麼幾次遲到個幾分鐘或更久, 甚至不能如約前來。 遇此情況, 你是否會理直氣壯地質問對方:你說話不算話!NO!成人世界的交際, 會讓你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 會用理解包容一切, 並不會涉及到“言而有信”的品質。

那麼當這個物件換成還不齊腰的小鬼, 他又為何被硬生生地貼上“說話不算話”的標籤?!這不公平!我們先來瞭解一下孩子說話不算話的真正原因。

Advertisiment

“能有什麼原因?跟孩子說了, 只能玩半小時的遊戲, 結果都1個多小時了……”西西媽首先吐槽。

“沒錯, 講過了看電視看多長時間, 結果時間到了還再看, 不給看還鬧脾氣。 ”豆豆媽表示贊同。

“去超市前說好不買玩具, 誰知看到新款的巴拉巴拉小魔仙就哭鬧著要買。 ”倩倩媽也深有同感。

讓我們換位思考一下, 如果你在玩一個遊戲, 正在最後沖關的時候卻突然停電, 遊戲強行中斷, 你生氣嗎?不甘心嗎?

如果你正在看一部非常有意思的電影, 卻突然接到領導讓你加班的電話。 你的感覺又如何?會埋怨吧?

瞧, 集中精力正在進行的事情沒有做完, 強行終止, 心裡總歸是不舒服的。 這樣的不舒服寶寶也會有。 況且他還沒有成人那樣的自控力,

Advertisiment
這種不適感只會比成人更加強烈。 而我們竟然在孩子心裡難受的當口, 生氣地指責他說話不算話。 內心委屈的孩子需要宣洩, 需要反抗, 哭鬧不妥協的現象就發生了。 說到底, 這其實是個心理規律, 真與講信用無關。

那麼就這樣嗎?玩遊戲、看電視、買玩具……不好的行為習慣如果不加以約束, 任其繼續下去, 不但會影響到孩子日後的生活, 也會讓本來和諧的親子關係亮起紅燈。

讓我們在理解的前提下, 溫和地解決這一衝突吧。

1.理解萬歲

孩子每一種行為背後都是有他的思考。 不要一看到不好的行為, 就空洞地加以指責, 貼上各種標籤。 這是一種不尊重。 要走進孩子的內心, 就需要你用平等的心態去面對這個小人兒,

Advertisiment
讓他覺得被關心, 被理解, 被接納。 如此, 他才會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建議。

有過這樣的案例:孩子要去參加小夥伴的社交活動, 在家說好了, 看到新朋友要主動問好, 並送上準備好的禮物。 可是到了現場, 孩子依舊羞澀地躲在媽媽身後。 孩子說話不算話嗎?冷靜下來分析一下, 面對陌生的環境, 陌生的人, 孩子也需要適應。 他的內心正努力說服自己踏出社交的第一步, 可能情況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順利。 他需要更大的勇氣, 需要大人的鼓勵, 可能還需要對方的友好示意。 他正在逐漸完成這個戰勝膽怯的過程, 可性急的大人卻等不及他的蛻變, 莫名的埋怨擋住了孩子即將跨出的重要一步。 也許還會成為孩子日後社交的心理負擔。

Advertisiment
這實在很委屈。

所以, 想要用“說話算話”來約束、壓制孩子時, 先冷靜, 警醒自己:理解, 理解, 再理解。

2.以身作則

孩子就是一面鏡子, 他身上的很多現象都是在折射成人的行為軌跡。 如果你覺得孩子總是說話不算話, 那麼首先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對孩子允諾的事情是不是說到做到。

在孩子的眼裡, 成人的話都是真的, 特別是爸爸媽媽, 他會不帶一絲疑慮, 百分百的信任, 無條件的信賴。 如果你答應孩子的事情不能完成, 那他內心一直篤信的信念, 就會產生動搖。

如果成人真的因為有意外不能履行諾言, 那也要提前向孩子說明解釋, 並和孩子商量補過的時間。

3.適時妥協

孩子的自律性遠沒有成人好,

Advertisiment
讓他完全嚴格按照規定的要求做, 很難。 可以先和孩子約定一個時間, 比如看電視。 你心裡允許的時間是30分鐘, 那麼可以對孩子承諾20~25分鐘的時間。 如果到了時間, 孩子還想再看一會兒, 可以妥協幾分鐘。 這樣孩子往往覺得沾了便宜, 而心滿意足地停下來了。 根據每個孩子的情況, 適當留出可以妥協的時間段, 有彈性地適時延遲。 但不能超過允許時間的下限。 否則孩子找到規律後就會得寸進尺。

有時候, 電視節目太過精彩, 想要停下來不看, 還真是捨不得, 建議家長可以利用網路上的動畫片和節目代替, 方便控制時間。

小結

別再莫名地指責孩子“說話不算話”, 這個“罪名”可不小, 很多時候, “失信”的背後有很多原因, 他還來不及整理, 來不及訴說。父母只有深入瞭解後,才能找到最合適的方法,教導孩子對自己許下的承諾負責任。這個過程不能操之過急。

來不及訴說。父母只有深入瞭解後,才能找到最合適的方法,教導孩子對自己許下的承諾負責任。這個過程不能操之過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