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讓人哭笑不得的“惡搞”

一位媽媽撥通《健報》的心理熱線, 焦急地想知道, 為什麼12歲的兒子小東如此喜歡那些古怪得讓人哭笑不得的所謂“惡搞”。

兒子古怪, 媽媽奇怪

他看的書籍裡, 包青天變成了風流的公子哥, 《西遊記》變成日本的情☆禁☆色漫畫, 觀音和唐僧談戀愛, 最難忍受的是那些被搞怪的 “紅色經典”, 他居然朗朗上口地念著:雷鋒是因為幫人太多累死的等等。 難怪他的成績越來越差, 都說他聰明, 記這些古怪的東西, 他反應這麼快, 怎麼在學習上就下不了一點功夫呢?有時候說他多了, 他就直接說我們老土。 在學校, 老師也反反映,

Advertisiment
兒子讓班裡的同學又愛又恨, 平時嬉笑鬼怪話題多, 大家越喜歡聽, 他講得越來勁。 自習課的時候, 他也不安分, 吵得大家很厭煩。 是不是他的心理有問題?” 小東的媽媽很困惑。

古怪, 獵取缺匱的表揚

心理醫生認為:小東喜歡“惡搞”, 從其個體來分析, 需要瞭解其成長的背景, 以及當前生活的許多細節, 才能追根溯源尋找到問題癥結。 就母親當前提供的資訊, 有一些分析可以供其思考。

母親應該思考一下, 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 是不是沒有及時給予表揚?一些孩子, 成績一般, 即使有一點進步, 家長認為是應該的, 沒有表揚, 沒有抓住時機給孩子良性的心理刺激。 反而是有一點退步就嚴厲批評, 負性刺激過多, 孩子的內心需要的表揚和肯定在父母身上得不到,

Advertisiment
於是轉向其他途徑, 比如做一些古怪動作, 說一些笑話, 鬧出古怪的事情, 引起關注。 如小東, 喜歡在班上說學著惡搞片裡的動作語言, 引來班上的同學的簇擁和笑聲, 滿足他的被關注感和肯定感。

而惡搞的內容, 往往能帶來詼諧的娛樂心情, 小東沉迷於其中, 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他內心的潛在壓力。 孩子不會言說自己的心理感受, 於是, 當這種方式帶給他快樂的時候, 而他又不具備能力分辨是非時, 便開始慢慢對此產生依賴。 所以, 要想幫助孩子, 最好借助專業機構, 具體分析, 施以有效心理教育幫助。

Q友心言

“太寂寞了, 來關注我吧!”

就小東媽媽的煩惱, 《健報》心理QQ群的網友們, 分別發表了自己對“惡搞”自我心理剖析。

Advertisiment

CP秋秋:惡搞, 可一笑置之, 不用背負那麼多高尚深沉的思考, 工作忙時看看, 超級發洩啊!有種巨喜的感覺, 是忍不住哈哈大笑的東西, 用此緩解緊張鬱悶情緒, 不錯。

R&B:我喜歡學習(惡搞)這方面的, 我以前的朋友都說我是惡魔。 不過這幾個月, 收心了。 我想以後一定會用到的。 我的惡搞在學校可是很多“光榮”事蹟。 可以說是我引以為傲的一項技能了。

MAOMO:感覺特別過癮, 那些表達著一些傳統意義上的主旋律, 被現實的後現代主義者們草根化, 喜歡這種新銳的感覺, 有朝氣!

AMY:有時候蠻好笑的, 但是看到一些紅色經典, 被糊弄得不成樣子, 還真是哭笑不得, 這過份了, 該有尺度! 適度的惡搞說明他是健康活潑向上的,

Advertisiment
過度的惡搞說明他是心理扭曲和變態的

軍花:不喜歡, 總感覺是嘩眾取寵。 無聊人士之作, 要不就是對社會的不滿, 在生活中受到壓抑, 然後把憤怒轉向社會。 有點心理畸形。

玄:他們實際是在表達 “我太寂寞了, 來關注我吧!”

陳皮:惡搞的人, 行為外表狂野, 內心正好相反……

專家說法

以惡搞宣洩和表達逆反?

談及惡搞心理, 心理專家表示, 很多喜歡此種方式娛樂的人們認為, 通過惡搞可以來宣洩自己的某些情緒, 如發洩現實生活中的壓力、不滿, 或者表示喜愛、尊敬等, 既是創意的體現, 又能給人帶來歡樂。 另外, 他們因此得到很多人的欣賞時, 獲得成功感的體驗。 也有研究說, 惡搞是逆反心理的反映, 這種心理既是對“權威”的蔑視,

Advertisiment
也是對“正統”的蔑視。

網路上的“惡搞”, 還反映出人們的從眾心理的體現。 如自從胡戈把《無極》“一搞成名”之後,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惡搞”的行列。 總之, “惡搞”滿足了人們緩解內心壓力、尋求解脫的心理需要, 也滿足了人們內在的逆反心理和人們追求角色認同的心理需要。

指導專家 解放軍303醫院 精神衛生中心 主治醫生 雷美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