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小 情緒感受力越強

 很多媽媽在育兒的時候, 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 所以不太注意自己的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尤其是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 很多父母剛開始的時候還會選擇耐著性子, 給孩子講大道理, 然而孩子卻聽不進去, 這讓父母很是光火。 那麼請問您在耐性子教育孩子的時候, 您臉上的情緒是什麼樣子的呢?母嬰專家指出, 孩子越小 情緒感受力越強。

一個才幾個月的小嬰兒坐在嬰兒椅上。 他的媽媽坐在對面。 媽媽雙手握著嬰兒的小手, 正在逗孩子玩兒, 看起來十分愉悅。 小嬰兒被媽媽逗得咯咯發笑, 手舞足蹈。

Advertisiment
突然媽媽沉靜下來, 一臉漠然。 小嬰兒看著媽媽, 繼續嘰裡咕嚕“說”著話, 看媽媽沒有反應, 他一邊笑, 一邊用小手拍打媽媽。 媽媽依然一臉漠然。 小嬰兒再度嘗試, 想要吸引媽媽的注意, 可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 於是, 他沮喪地哭了起來。

這是一個典型的心理學實驗。 這個實驗表明, 即便是幾個月的嬰兒, 他們對媽媽的情緒也有著強烈的感受力。

另一個實驗更加神奇。

同樣是媽媽與嬰兒面對面。 首先, 媽媽以愉悅的表情向嬰兒表達一些愉悅的情緒。 嬰兒接收到媽媽這種愉悅的情緒, 顯得十分開心, 手舞足蹈, 不時咯咯發笑。 接著, 媽媽改變臉上的表情, 表現得很不開心, 或者換之以其他負面的表情, 但表達的卻是一些愉悅的情緒。

Advertisiment
嬰兒依然顯得很開心, 似乎看得出媽媽的表情與真實的情緒有反差, 認為這很滑稽, 並作出了積極的回應。 之後, 媽媽再度變換表情, 裝出一副笑臉, 去表達一些負面的情緒。 嬰兒看到媽媽的笑臉, 顯得很困惑, 繼而哭了起來。 當媽媽再度以前兩種方式跟嬰兒互動時, 他又表現得很開心。 最後一個環節, 媽媽以負面的表情表達負面的情緒, 嬰兒立刻又哭了起來。 實驗的結果呈現出驚人的一致, 嬰兒總是能揭開媽媽虛假的表情面具, 敏銳地察覺到媽媽真實的情緒, 並以咯咯發笑、手舞足蹈等積極的方式回應媽媽那些積極的情緒, 以哭等方式回應媽媽的負面情緒。 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 嬰兒對他人的情緒有著非常好的感受力,
Advertisiment
並且在接受外界資訊時, 他會忽略表情, 呈現情緒優先的特點。

出於好奇, 很多家長私下也作過同樣的嘗試。 結果發現, 越小的孩子, 對情緒的感受力越強, 越大的孩子, 越容易被表像所蒙蔽。 孩子的這個特點, 可以解釋我們育兒過程中面臨的很多困惑。

相信不少爸爸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耐著性子給孩子講半天道理, 他不僅不聽, 反而變本加厲挑戰自己的極限, 非要等到爸爸媽媽失去耐性, 大光其火, 他才意識到爸爸媽媽是動真格的, 變得老實起來。 這樣的因果關係很容易給爸爸媽媽一個假像, 以為爆發情緒才是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 於是, 我們可能會更多地依賴這種方式去解決問題。 結果是, 孩子的挑戰不斷升級,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爆發的力度也隨之升級, 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如果我們試著走進孩子的內心, 就會發現, 孩子之所以無視我們“耐著性子”跟他溝通的事實, “故意”挑戰我們的極限, 問題恰恰就出在“耐著性子”這四個字上。 倘若有攝影師跟隨我們拍攝, 事後再重播我們與孩子交流的鏡頭, 我們一定會發現, 當我們“耐著性子”去說服孩子的時候, 每一張“耐著性子”的臉上都隱藏著急躁、焦慮、不耐煩甚至憤怒等情緒。 儘管我們試圖隱藏這些資訊, 並自以為隱藏得很嚴密, 但是我們身體各部位的肌肉, 說話時的語氣、語調、音量、肢體語言及我們自己都難以察覺的感受等, 總會不經意間洩露秘密。 而孩子往往會忽略我們那張“耐著性子”的好臉,
Advertisiment
直奔主題, 透視我們內在的情緒, 並受我們情緒的左右, 產生恐慌、焦慮、委屈、憤怒等情緒。 一旦這些情緒產生, 孩子就很容易受這些情緒支配, 失去安全感。 為了重獲安全感, 他們不得不變本加厲去試探爸爸媽媽, “故意”挑戰我們的極限。 這就是我們“耐著性子”給孩子講道理, 而孩子並不領情的真正原因。

知道了孩子越小 情緒感受力越強, 所以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 所以我們耐著性子講道理的時候, 我們雖然試圖去厭食我們焦慮不安的情緒, 但這些情緒還是很容易被孩子捕捉到了, 所以他們才會被我們的情緒所左右, 失去了安全感, 不願意聽父母講的所謂的道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