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進入口腔期時父母應注意哪些?

(配圖)

2-3個月大的寶寶, 已會開始注視自己的手腳, 很快地就進展到又吃又玩的階段, 而吃手的方式也從整個拳頭放進嘴內, 到只吃他覺得最喜歡的那根手指頭, 這不只是動作發展的演進而已, 也是他開始瞭解自己的身體及向外探索世界的開始。 更重要的是, 吃手具有自我安撫的效果, 家長一定看過孩子吃手時, 享受的神情比起喝奶時的滿足, 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1.欲望的滿足

口腔期表示想要、欲望等天生的本能。 媽媽會發現寶寶有時候不只是在吸吮乳☆禁☆頭, 而是在玩或是攻擊乳☆禁☆頭, 寶寶其實在通過本能的反應獲得欲望的滿足。

Advertisiment
(http://www.mama.cn/yuer/)育兒專家表示, 若孩子超過2-3歲還是習慣喝母奶, 建議家長要瞭解並讀出孩子的欲望, 而非只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 當父母讀出孩子的欲望時, 孩子要學會忍得住欲望與焦慮, 讓孩子知道自己是獨立的, 並讓孩子學習分辨對方(母親)的情緒而非任性的要求, 若是孩子能夠慢慢地理解其中的關係, 就可以慢慢脫離依賴奶瓶或是奶嘴的階段, 並且通過其他的方式來獲得心理的慰藉(如:擁抱、說話、玩遊戲等)。

2.關心者勝過給予

許多孩子從小習慣用哭鬧來引起家長的注意(如:自閉症的孩子), 而家長也習慣了孩子一哭鬧就提供玩具或是奶嘴來安撫, 過多的給予造成孩子欲望更多、更無法滿足、喂飽。

Advertisiment
其實, 建議父母在給予的過程裡應加入關心者的角色, 讓孩子知道父母時刻在關心他們, 並與他們適時的對話, 讓二體關係明朗化

3.安全的制止

在人的一生中, 2-3歲階段以及青少年時期為主要的叛逆期, 在父母的控制與保護下, 寶寶可以安心的做小孩, “不可以碰喔”、“媽媽知道了, 但你要先吃飯飯才能吃糖糖喔”等等的制止動作, 代表父母認為這對寶寶比較好, 所以進行制止, 也讓寶寶由衷的感受到自己被照顧、被關心, 這樣才可以放心的做小孩, 當下次哭鬧時就可以獲得家長的照顧與告知。 但是, 有些家長會用絕對式的口吻來訓斥小孩, 如“不行”、“再碰我就打你”等等的負面方式, 會讓孩子以為他這一輩子的行為要由自己來負責,

Advertisiment
沒有人來幫助他, 並且有可能會造成個性上較為攻擊、暴力、自我中心或是自戀等, 也無法與人有良好的團體合作。

4.2歲前關鍵期

0-2歲為口腔養成的關鍵期, 也是孩子以自我中心為主的成長期。 少部分的寶寶因為先天體質較虛弱, 比較難照顧, 但是生理上的不舒服經由家長們的關心是可以被“讀”出來的, 如“你肚子痛痛嗎”、“是不是不舒服呢”。 如果家長能“讀”出孩子的狀況, 孩子會瞭解他的不舒服將隨時隨地的受到照顧, 不舒服的情況會因為父母的關愛而獲得舒緩。 當孩子在黑暗裡擔心害怕時, 大部分的家長會直接開燈, 這時建議你不妨這樣說:“那媽媽陪你, 是不是比較好呢?就不會怕怕了”, 這類的話語是將重點放在讓寶寶知道心理上是有人陪伴的,

Advertisiment
而不是去快速解決燈很暗的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