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過分驕縱怎麼辦?

孩子窩裡橫, 是令很多家長擔憂的一件事。 窩裡橫, 總與窩外窩囊相關聯。 雖然也有“窩裡橫, 窩外也橫"的孩子, 但比較而言, “窩外窩囊, 窩裡橫"的孩子似乎更多。

之所以有不少孩子有這樣的表現, 原因是多方面的:

緣于孩子被過分驕縱, 或者被過分細緻地照顧。

無論孩子有什麼需求, 都能無條件得到滿足, 甚至他無需用語言表達, 就能被細心的家長窺出端倪, 及時滿足需求。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 孩子容易“我”字當頭, 認定世界都該圍著自己轉, 但凡是個人, 都能理解並無條件滿足自己的需求, 這是他熟悉,

Advertisiment
並且能夠認同與接受的一種互動模式。 但是, 當他走出家門, 一些截然不同的互動模式便超出了他的認知範圍, 自然讓他無所適從。 這部分孩子一旦熟悉環境, 恐懼消除, 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變得“無法無天”, 成為群體中令人頭痛的那一個。

跟孩子氣質類型有關。

那些謹慎型的孩子進入外部環境時不敢輕易放開自己, 需要觀察確定安全的前提下, 才敢自心流露, 大膽融入。

家長對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期望太高, 無形中對其施加了壓力。

這種壓力或是有形的、或是隱性的, 但都不在孩子能夠理解與接受的範圍之內。 這樣的做法對他自如地接受外部環境沒有幫助, 而是適得其反。

孩子有不愉悅的社交經驗, 導致他懼怕走向外面。
Advertisiment

無論哪種原因導致孩子窩外窩囊窩裡橫, 我們都需要更輕鬆更巧善地面對。 要協助孩子從窩裡走向窩外, 需要從親子雙方入手。

我們自身的改變是必須的。

與前文提到的相對應, 我們需要學會更理性地對待孩子, 避免驕縱;需要給孩子更多自我表達的機會與技巧;需要引導孩子嘗試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 體會對方的感受;需要給孩子時間, 等待他慢慢成長, 而不是急迫地拉扯, 反而傷了孩子;需要給孩子心理疏導, 消除不良體驗帶來的陰影……一旦孩子內心變得強大, 學會換一種方式思考, 習得更多交往的技巧, 他自然有力量輕鬆面對外部環境。 當然, 要做到這一切, 需要智慧應對。

從孩子角度, 我們需要協助他融入外部環境,
Advertisiment
獲得成長力量。

我的一個小會員萌萌就是這種情況, 與媽媽交流之後, 發現她最近癡迷恐龍, 這是一個幫助他融入小夥伴群體的切入點。 於是, 我建議媽媽帶著各種與恐龍相關的圖書、玩具、小貼紙、手工等外出, 利用他癡迷的這些道具作為拐杖, 引領他與小夥伴互動, 把握更多交流的技巧。

利用這些道具吸引小朋友加入遊戲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萌萌雖然略有鬆動, 但依然比較警惕。 所以我想到一個新點子——事先製作一批恐龍小貼紙, 悄悄分發給一同遊戲的小夥伴, 通過遊戲讓小夥伴們自己去發現。 當他們意外地發現某個小朋友也有跟自己一模一樣的恐龍貼紙, 就會拉近彼此的距離,

Advertisiment
為他們彼此接觸創造機會。 這些貼紙可以一模一樣, 也可以有差異。 若一樣, 會給孩子親近感;若不一樣, 會讓孩子有新異感。 當然, 若是成人, 就更好溝通了, 給對方使個眼色, 一配合, 經由恐龍, 萌萌自然就會對對方產生好感, 彼此靠近, 產生表達欲望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總之, 懂孩子,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理解他的需求與感受, 我們才能找到更適合他的方式, 説明他從窩裡走向窩外, 在外部環境也如魚得水, 自在悠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