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過於自我中心怎麼辦

一位家長在信中說, “我的女兒今年4歲半, 老師反映她特別自我中心, 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沒有規則感。 我也有感覺, 比如說平時帶她的時候, 如果她突然想要去什麼地方, 大人就一定得陪她去, 不管大人的時間是否方便, 也不管其他條件是否合適, 達不到目的不甘休。 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呀?怎麼讓她知道這個世界不是為她存在的呢?”

應該說, 4歲多的孩子, 由於移情能力尚未充分發展, 出現一定的自我中心行為是很正常的, 但如果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 不顧他人感受, 家長就要反思自己的教養方式了。

Advertisiment
自我中心是現在學生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 它阻礙了中學生的正常交往。 這種現象的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家庭中他們處在中心的地位。

家長不妨首先排查一下, 是否家庭教育中存在太多助長孩子自我中心傾向的因素, 最典型的有二:

1.在家裡, 是否孩子經常被置於中心地位得到特殊優待。 比如, 有了什麼好吃的, 家長第一時間就全拿給孩子;孩子有什麼需求, 不管是否合理, 只要一聲令下, 家人就會亂作一團忙著執行;孩子要什麼玩具, 即使沒那麼好的經濟條件, 也要想辦法滿足孩子等等。 如果是這樣的話, 孩子就很容易獲得一種意識:在這個世界上, 唯我獨尊, 我的意願就是世界運行的法則。

Advertisiment

2.孩子有了不合乎規則的主張, 即使家長明明知道那是不合理的, 偶爾也可能會告訴孩子那樣做不行, 但只要孩子一鬧, 家長就繳械投降, 趕緊滿足孩子的願望, 以免孩子鬧得更厲害。 長此以往, 孩子就會發現, 只要堅持到底, 就沒有什麼主張是受到約束的, 都會得到滿足!

換句話說, 孩子的行為都是特定教養環境下的“產物”, 如果孩子的成長環境是上述狀態, 家長就不要責怪孩子太“一意孤行”了, 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1.把孩子視為普通的家庭成員, 不因為其年齡小就給予特別的優待, 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 還孩子一個正常的“社會化”環境, 讓孩子在“去中心化”的世界中自然成長。

Advertisiment
比如, 有了什麼好吃的, 全家人一起分享, 不因為孩子小就全部給她吃;有意識地讓孩子負責力所能及的家務等等。 這些細小的改變, 雖然看似跟矯正孩子的自我中心行為沒有直接的關係, 實際上確實在從根本上為孩子提供一種思維習慣, 那就是, 在這個世界上, 我只是普通的一分子, 不會受到特殊的待遇。 久而久之, 那種自我中心的行為傾向也就無所依託了。

2.給孩子劃定行為的界限, 但不要太複雜太具體, 否則孩子很容易感覺限制過多而抵觸, 也不利於孩子發展內在的判斷力。 建議只給孩子的行為提三個“簡單”的要求:沒危險, 不妨礙他人自由, 有可行性。 這三個原則之下, 允許孩子自由言行, 但一旦觸犯了這三個原則之一,

Advertisiment
家長就要果斷制止, 不因為孩子堅持要做就允許他行動, 讓他知道行為是有界限的, 即使哭鬧也不能妥協。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 很多時候孩子過於任性, 都是家長對原則執行不到位的緣故。 比如, 跟孩子約定好到超市只能買一樣東西, 結果孩子一鬧, 就給孩子買了不止一樣, 這樣的例外行為重複多了, 其實等於強化孩子的一種意識:原則是可以打破的。 孩子一鬧就允許例外無異于跟孩子宣告原則可有可無。

3.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 幫助孩子跳出自己的經驗與體驗, 主動從他人的角度出發, 做出行為反應。 可以通過陪孩子做些有助於發展孩子移情能力的親子遊戲, 或者閱讀相關的主題繪本進行。 》》主編推薦:寶寶必須糾正的12種壞習慣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