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那些奇怪的“戀”情節

寶寶不論到哪兒, 都要帶著她的小熊布偶, 雖然小熊已被抱得破爛不堪, 可她就是對其他漂亮玩具不屑一顧, 如果小熊不見了就坐臥不寧, 一定要找到才甘休;寶寶睡覺的時候總是喜歡抓著父母的手, 父母總是要等他睡著了才能把手拿開……此時, 作為父母的你, 應該如何對孩子進行疏導呢?

正常的“戀物”不是病

親子依戀是嬰幼兒時期很重要的心理需求。 它的表現之一, 就是對皮膚和身體接觸的需要。 所謂“皮膚饑渴”, 就是說, 人存在著身體接觸的需要, 尤其是在嬰幼兒階段更為強烈, 在舒適的身體接觸中,

Advertisiment
孩子會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放鬆。 所以, 孩子會“戀”上被子、枕頭、小熊布偶這些物品。 寶寶正常的“戀物”行為並不是病態, 是會隨著他的成長慢慢消失的, 只要情緒、行為等方面發育正常, 寶寶對物品的依戀就不是異常的。 通常多數寶寶只是在特定的時候才需要依戀物, 如必須抱著枕頭或玩偶才可入睡等等。 對於這種情形, 媽媽一般無需干涉, 更不應生硬地制止甚至強行奪走寶寶的依戀物。 媽媽惟一需要做的就是保證寶寶依戀物的衛生, 其他順其自然就可以了。

一般來說, 只要寶寶對物品的迷戀程度沒有影響到生活作息, 那麼家長就無需過度擔心。 除非是寶寶的依戀行為變成了極端狀態, 幾乎要把依戀物品24小時帶在身邊,

Advertisiment
那就要引起高度重視了。 比如奶嘴, 如果只在寶寶哭鬧不休時拿來使用一下就可以, 一旦寶寶經常口含奶嘴不放就麻煩啦, 這不僅容易造成門牙突出變形, 而且也很容易產生蛀牙。 更何況嘴巴裡整天塞著奶嘴, 寶寶就不願意開口, 學習說話的進展也會很緩慢。 “戀物”本身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消極影響, 而“戀物”的源頭——安全感的缺失才是家長必須時刻關注的。 當你的孩子突然對一件物品產生了特別的興趣, 甚至須臾不可分離, 這個時候家長一方面要把對孩子“戀物”的煩惱轉化為生活的樂趣, 並以此為親近瞭解孩子習性的契機, 讓孩子與家庭成員之間建立穩定的依戀關係。 另一方面, 重新審視自己和孩子的關係,
Advertisiment
尋找孩子安全感缺失的原因, 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了。

戀物情結有原因

寶寶為什麼會出現“戀物”情結, 專家研究發現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

很早讓寶寶開始在兒童房裡單獨入睡, 初入幼稚園環境變化所導致——陌生環境或陌生人群會給寶寶帶來很大的刺激。 很多家庭居住條件優越, 很早讓寶寶在兒童房單獨入睡;或者寶寶初入園時, 環境的變化會導致出現各種偏異行為, 戀物就是其中一種, 寶寶會設法通過各種感官來安撫自身的情緒欲望。

父母工作忙, 孩子由嚴肅的全職保姆一手帶大, 往往與動畫相伴成長——在依戀形成的關鍵期, 寶寶希望得到父母的撫摸和疼愛。 如果父母經常與寶寶分離, 由動畫片陪伴、由嚴肅的全職保姆一手帶大,

Advertisiment
寶寶就會缺乏安全感, 把某些物品作為媽媽的象徵或替代品, 把原本對親人的依戀轉移到對物品的依戀上。

注重讓孩子上早教班, 但生活中卻認為孩子嬉戲玩鬧是“浪費時間”——和家長嬉戲玩鬧的需求在嬰幼兒的身上表現得尤為強烈。 在舒適的身體接觸中, 寶寶得到的不僅是感知覺的發展, 還得到了心理上的放鬆, 能夠減少緊張感。 所以, 寶寶所“戀”之物都是那些小被子、毛絨玩具等比較柔軟的東西。

妙招幫寶寶轉移“戀物”

寶寶出現了“戀物”情結, 媽媽該怎麼辦?在此推薦八大妙招給媽媽們一些幫助。

日常的、無條件地擁抱孩子——就算孩子做錯了事感到不安, 也可以擁抱他。 經常性的擁抱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在你身邊;我愛你;別怕,

Advertisiment
有我呢;失敗了不要緊;你很安全……經常與父母擁抱的孩子, 絕不會將小包被或玩具熊當作他的“精神保險帶”。

鼓勵比懲罰有效——父母需耐心地處理孩子的堅持。 有些父母會使用一些過激的方式, 如把辣椒塗在奶嘴上, 塗辣椒具有懲罰的意味, 甚至會讓孩子產生恐懼, 這種影響值得深思。 懲罰或給予孩子太大壓力, 可能會令孩子養成其他更不好的習慣。

養成睡前良好習慣——有的家長為了解脫自己, 總是對孩子說:“自己抱一個你最喜歡的玩具、被子去睡覺。 ”這為孩子養成不良習慣提供了最佳理由。 所以, 家長應鼓勵孩子睡覺時不要抱娃娃、吸奶嘴等, 讓他什麼都不要做, 好好睡覺。

陪寶寶一段時間——很多幼兒是在入睡前的不安中染上“戀物癮”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獨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讀一兩個美妙的童話,等孩子睡著再離開,就不會使他對包被、小熊之類物品過度依戀,一定會令他非常安心。

合理借助外在力量——幼稚園的老師,疼他的爺爺奶奶的鼓勵,可以轉移孩子對物品的依賴。但切記不要因此而給孩子過多的壓力,或是要求他立即改掉這些習慣。太多的壓力或過於強迫孩子,有可能會使孩子更執著地依戀這些物品。

設置情境主動遷移——幫助孩子設定情境或角色,讓孩子把所“戀”之物心甘情願地送給自己最喜歡的小朋友。比如,孩子既喜歡那條粉紅色的小手帕,又喜歡阿姨剛生下來的小寶寶。媽媽可以溫和地引導孩子把小手帕送給小寶寶,做個有愛心的小姐姐。

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矯正——三四歲的孩子要比兩歲前的幼兒較易改善。應選擇孩子壓力較少的年齡階段來矯正,比如第一次上幼稚園,就不是處理問題的好時機。每個轉捩點孩子都要有一定的適應期,過渡一下再以溫和的方式矯正要更有效些。

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鋼筋水泥固化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大人們深受其害,就不要埋怨孩子們了!可以多帶孩子做室外活動,多交幾個好朋友;或者出外郊遊,欣賞人文、自然景觀,開闊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開朗了,對物品的依戀自然也會減少。

陪寶寶一段時間——很多幼兒是在入睡前的不安中染上“戀物癮”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獨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讀一兩個美妙的童話,等孩子睡著再離開,就不會使他對包被、小熊之類物品過度依戀,一定會令他非常安心。

合理借助外在力量——幼稚園的老師,疼他的爺爺奶奶的鼓勵,可以轉移孩子對物品的依賴。但切記不要因此而給孩子過多的壓力,或是要求他立即改掉這些習慣。太多的壓力或過於強迫孩子,有可能會使孩子更執著地依戀這些物品。

設置情境主動遷移——幫助孩子設定情境或角色,讓孩子把所“戀”之物心甘情願地送給自己最喜歡的小朋友。比如,孩子既喜歡那條粉紅色的小手帕,又喜歡阿姨剛生下來的小寶寶。媽媽可以溫和地引導孩子把小手帕送給小寶寶,做個有愛心的小姐姐。

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矯正——三四歲的孩子要比兩歲前的幼兒較易改善。應選擇孩子壓力較少的年齡階段來矯正,比如第一次上幼稚園,就不是處理問題的好時機。每個轉捩點孩子都要有一定的適應期,過渡一下再以溫和的方式矯正要更有效些。

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鋼筋水泥固化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大人們深受其害,就不要埋怨孩子們了!可以多帶孩子做室外活動,多交幾個好朋友;或者出外郊遊,欣賞人文、自然景觀,開闊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開朗了,對物品的依戀自然也會減少。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