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3歲的小女孩, 安靜地坐在房間的角落裡玩耍, 她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個看似單調的活動中——將一些彩色的玻璃球一顆顆地塞到玻璃瓶中。 每當一個玻璃球落下去的時候, 就會發出清脆悅耳的撞擊聲, 這樣的過程中, 小女孩只是面無表情地重複一個動作, 將玻璃球一顆顆地放進瓶子。 母親喊了小女孩三次, 她都充耳不聞。 當瓶子裝滿之後, 小女孩把玻璃球倒出來, 然後繼續重複這樣的動作, 直到母親進來收起瓶子, 她才被迫停止遊戲。
孩子重複行為是種訓練活動
“妮妮, 把瓶子收起來吧,
Advertisiment
晚上, 小女孩早早地躺在床上, 等著母親給她講“床頭故事”。 母親準備給妮妮講一個新故事, 但是她非要聽《金色的房子》。 母親有些吃驚, 這個故事女兒已經聽了十多遍了, 雖然她還不認識幾個字, 但是已經熟悉到可以背誦了, “紅的牆、綠的窗, 金色的屋頂亮堂堂……”
妮妮的母親想:重複一件事情多麼枯燥啊, 女兒是不是患上“孤獨症”了?
對於成人來說,
Advertisiment
“重複做事”是兒童的一種自然而然的訓練活動, 心理學家把它稱為幼兒特有的“常同行為”, 蒙台梭利將其稱為“重複練習”現象, 同時, 她也通過實踐研究出了兒童重複做事的必然性——為了意志力的形成。
意志力來源於選擇有智力目的的活動, 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即經歷專注、興趣、意志、順從四個環節。 兒童的意志力並非成人所理解的那樣, 可以通過後天強化訓練出來。
Advertisiment
蒙台梭利觀察到, 在意志力形成的第三個環節, 即意志的發展, 總要經歷三個重要的階段, 其中最常見也是首要的階段便是“重複練習”。
在可以自主閱讀之前, 幾乎每個孩子都經歷過重複聽故事的階段。 重複聽故事, 能使兒童逐漸地掌握故事中的詞句, 使一些好詞好句在記憶中得到反復強化, 並積累一定的語言經驗, 從而使孩子在自編故事時, 把那些儲存在腦海中的語詞語句, 遷移運用到新的故事情景中。 所以, 讓孩子重複聽故事, 不但令孩子獲得了有關知識資訊, 學習了一些語詞語句, 懂得了相關的道理,
Advertisiment
然而, 這些看似枯燥、簡單、浪費時間的重複練習, 卻容易使成人與兒童之間發生衝突。 成年人的思想中, 存在一種根深蒂固的障礙, 即“最大效益法則”。 當他們看到孩子付出巨大的努力卻收效甚微, 或者一直在從事浪費時間卻毫無收穫的勞動時, 就會忍不住想去干涉或幫助他們。
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方法中有一種建立在兒童自由之上的教育法——觀察教學法。 “兒童之家”的所有老師都必須知道如何觀察兒童, 避免違反了他們的自然成長法則。 這一點不但是教師的職責, 更應該成為家長的習慣和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