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間總是有矛盾怎麼辦?聰明家長這樣做!

孩子間發生衝突不一定是壞事情。 有時, 衝突讓孩子認識自我, 相互瞭解, 然後學會如何與別人握手言和。 這其實也是為將來的人際交往做準備。

跟朋友閒聊時, 電話那頭突然響起孩子們的爭吵聲。 朋友有些無奈:又來了。

朋友的兩個孩子相差3歲。

平日玩時, 玩著玩著, 兩孩子就吵起來。

吃飯時, 吃著吃著, 兩孩子又鬧起來。

看電視, 看著看著又搶起遙控器來。

用朋友的話, 無時無刻, 任何一件小事, 一個小動作都可能成為孩子間衝突的導火線。

孩子間不斷的衝突, 讓朋友頭痛不已, 有時恨不得揍他們一頓。

Advertisiment

孩子間的爭吵似乎是多子家庭普遍存在著的一種現象。

美國知名的婚姻家庭顧問和治療師蜜雪兒·歐沃曼說過, 導致手足相爭的原因有:自我認同感、親子關係、對注意的需求以及其他壓力。

日常生活孩子間的衝突往往是因為:

父母偏心

弟弟的兒子跟女兒相差三歲, 兩孩子常常因為一些小事發生爭執。 每次發生衝突時, 哥哥不願退讓, 妹妹不肯妥協, 結果最後都會動起手來。

弟媳說, 反復跟孩子說理都不湊效, 有時崩潰起來真想動手教訓他們。

前天, 帶菲菲回媽媽那。 相聚的三個孩子興奮在客廳玩耍, 我跟弟媳在偏廳聊天。 突然侄女哭著跑過來, 說哥哥打她。 弟媳聽後不由分說地責駡侄子:你怎麼那麼壞, 老是欺負妹妹。

Advertisiment

菲菲解釋說這次爭吵是表妹先挑起的, 是表妹先動手打表弟的。 弟媳聽後有點不好意思, 轉而批評了侄女。 但並沒有向侄子道歉的意思, 還繼續強調:你是哥哥, 應該讓著妹妹的。

我看著侄子一臉不服氣和眼淚在眼眶裡打轉的委屈, 還有下次衝突也不會退讓的倔強。

在孩子間衝突上, 父母往往容易偏向受欺負的一方, 在還未弄清楚事情真相的情況下, 首先判定了打人的孩子是過錯方, 然後對孩子發火, 區別對待他, 下意識地評判他。 父母會不自覺地把敵意反射到這個孩子身上, 讓可能是受害者的他再經歷一次傷害。 但其實這孩子比別的孩子更加需要我們的關注。

想要被重視的心

前陣子弟弟生病, 顧著照看生病的弟弟,

Advertisiment
不自覺地忽略了姐姐。 弟弟痊癒後的某天, 我跟爸爸在討論煮點什麼給弟弟吃。 突然弟弟的哭聲響起, 轉過頭一看, 姐姐將弟弟手上的書拿走了。

我帶著責備的語氣:“為什麼拿弟弟的圖畫書?”

“你們都不理我, 我說什麼, 做什麼, 你們都不注意。 ”

我知道我對姐姐的愛是滿滿的。 但孩子不是我肚子裡的蛔蟲, 看不懂我的內心。 小小年紀的她感覺到父母的愛, 是從父母的言語和行動中體會的。 如果被父母不自覺忽略, 並且看到父母的注意力都在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的身上, 他們會擔心父母不愛或不夠愛自己了, 從而做出不當的行為。

孩子間衝突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情況, 但他們行為的背後都有著一個想法:引起父母的注意。

Advertisiment

怎樣解決孩子之間的紛爭, 如何緩解孩子之間的衝突, 媽媽們可以嘗試這樣做:

一視同仁, 並且一視同仁裡, 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特別的存在

公平對待孩子, 答應給孩子的禮物, 應該一個也不能少。 在孩子衝突上更不能有“你是哥哥/姐姐, 理應忍讓弟弟/妹妹”這樣的言論。 對於大孩子, 不管他是否已經長大, 父母都不應該以之為理由剝奪他應有的權利。

公平對待孩子, 但有時也不需要絕對的公平。 給孩子一樣的衣服, 一樣的玩具, 將一個孩子的生活直接複製給另一個孩子, 這是一種隱藏在公平表像下的不公平, 這也不會是孩子們想要的。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 父母學會在一視同仁裡給孩子們想要的“特別”,

Advertisiment
比如, 男孩喜歡超人, 女孩喜歡芭比娃娃。 又或者給予自卑的孩子更多的鼓勵, 給予倔強的孩子更多的耐性等等

真正的公平公正應該是根據每個孩子的需要, 給予他們説明、理解和關愛。

接受孩子的情緒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兒童發展專家唐納德·伍茲·溫尼科特說過:忌妒是正常的, 也是健康的, 忌妒源于孩子對你們的愛。

新成員的加入, 孩子會不安, 焦躁或傷心。 為了得到更多的關注, 孩子偶爾會無理哭鬧。 父母往往會將這些視為孩子的“壞”行為。 其實有這些情緒是很正常的。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的忌妒是因為自己曾經享有的權利被剝奪, 其實孩子的忌妒更多是源於內心的不安:爸媽是否依然愛我。

孩子的忌妒是因為對父母強烈的愛產生的一種情緒, 如果壓制孩子,不讓孩子表達出來,容易衍生其他生理和心理的問題。

真正良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接受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表達自己感受。而小時候能將自己情緒表達出來的孩子,長大會更懂得處理自己的情感問題。

不要比較

沒哪個大人喜歡被人拿來比較,尤其是拿著自己的短處對比別人的長處。

同樣,孩子也不會喜歡。

然而,不喜歡被拿來比較的我們卻常常拿孩子跟兄弟姐妹比較。有些父母甚至還認為這種比較可以促使孩子進步。事實上,比較不一定會產生良性的競爭,更有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使兄弟姐妹之間產生矛盾和衝突,傷害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

如果想孩子努力學習,我們可以跟孩子說明學習的好處,學習的重要性。而不是“哥哥比你學習好”。

每一個孩子的潛能都不一樣,只需要他們盡力做好就可以了。

孩子之間的問題,讓孩子自己解決

如果孩子之間一發生矛盾,父母就插手干預,這樣會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無法學會獨立處理問題。

而且父母的介入並不能從根本解決孩子之間的衝突。很多時候,父母沒有瞭解整個紛爭的過程。在面對衝突的現場,往往容易偏幫看起來被欺負的那個孩子,輕易根據表像去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這樣只會讓被否定的一方怨氣越積越多。

在孩子衝突上,父母要做的是讓孩子學會理解對方,體諒對方。如果場面失控,父母需要幫助他們冷靜下來,並且同時給予兩個孩子安撫和關心。

促進孩子之間的感情

兄弟姐妹之間培養手足之情有著先天的優勢,比如他們共同生活,一起成長。所以爸爸媽媽不需要做很多事情來促進孩子之間的感情,只要在適當的時候起引導作用就可以了。

例如:鼓勵他們一起玩耍。然後他們會發覺有個玩伴在身邊的好處:可以從早到晚一起玩,擁有共同語言,並且相對于父母,他們的想法也會更接近。

鼓勵他們分享各自的經驗,讓兄弟姐妹之間相互支持,相互鼓勵。

這樣,他們會在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分享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親密。

榜樣的力量

美國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說過:如果我們想要孩子尊重別人,那麼我們就要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我們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孩子從很小就開始看著我們,和我們一起生活的每時每刻,都是他們學習的時間。

所以我們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得自己做給孩子看。

如果我們希望培養出會尊重人的孩子,我們首先也需要給予他足夠的尊重。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在和別人溝通時懂禮貌,那麼我們與他們溝通時也要講禮貌。

如果我們總是對他們大喊大叫,尖酸刻薄,那麼很有可能他們也會這樣對待別人。

言傳很重要,但與話語相比,榜樣的力量要大得多。

孩子間發生衝突不一定是壞事情。有時,衝突讓孩子認識自我,相互瞭解,然後學會如何與別人握手言和。這其實也是為將來的人際交往做準備。

兒科專家湯瑪斯·貝裡·布拉澤爾頓說過:兄弟姐妹相互瞭解彼此的需求,並將其與自己的需求結合,尋求新的平衡。通過激烈的爭吵,他們教會了對方商討,妥協以及尊重別人的決定。

兄弟姐妹從來都不是敵對關係,他們會是一輩子“盟友”。

如果壓制孩子,不讓孩子表達出來,容易衍生其他生理和心理的問題。

真正良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接受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表達自己感受。而小時候能將自己情緒表達出來的孩子,長大會更懂得處理自己的情感問題。

不要比較

沒哪個大人喜歡被人拿來比較,尤其是拿著自己的短處對比別人的長處。

同樣,孩子也不會喜歡。

然而,不喜歡被拿來比較的我們卻常常拿孩子跟兄弟姐妹比較。有些父母甚至還認為這種比較可以促使孩子進步。事實上,比較不一定會產生良性的競爭,更有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使兄弟姐妹之間產生矛盾和衝突,傷害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

如果想孩子努力學習,我們可以跟孩子說明學習的好處,學習的重要性。而不是“哥哥比你學習好”。

每一個孩子的潛能都不一樣,只需要他們盡力做好就可以了。

孩子之間的問題,讓孩子自己解決

如果孩子之間一發生矛盾,父母就插手干預,這樣會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無法學會獨立處理問題。

而且父母的介入並不能從根本解決孩子之間的衝突。很多時候,父母沒有瞭解整個紛爭的過程。在面對衝突的現場,往往容易偏幫看起來被欺負的那個孩子,輕易根據表像去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這樣只會讓被否定的一方怨氣越積越多。

在孩子衝突上,父母要做的是讓孩子學會理解對方,體諒對方。如果場面失控,父母需要幫助他們冷靜下來,並且同時給予兩個孩子安撫和關心。

促進孩子之間的感情

兄弟姐妹之間培養手足之情有著先天的優勢,比如他們共同生活,一起成長。所以爸爸媽媽不需要做很多事情來促進孩子之間的感情,只要在適當的時候起引導作用就可以了。

例如:鼓勵他們一起玩耍。然後他們會發覺有個玩伴在身邊的好處:可以從早到晚一起玩,擁有共同語言,並且相對于父母,他們的想法也會更接近。

鼓勵他們分享各自的經驗,讓兄弟姐妹之間相互支持,相互鼓勵。

這樣,他們會在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分享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親密。

榜樣的力量

美國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說過:如果我們想要孩子尊重別人,那麼我們就要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我們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孩子從很小就開始看著我們,和我們一起生活的每時每刻,都是他們學習的時間。

所以我們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得自己做給孩子看。

如果我們希望培養出會尊重人的孩子,我們首先也需要給予他足夠的尊重。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在和別人溝通時懂禮貌,那麼我們與他們溝通時也要講禮貌。

如果我們總是對他們大喊大叫,尖酸刻薄,那麼很有可能他們也會這樣對待別人。

言傳很重要,但與話語相比,榜樣的力量要大得多。

孩子間發生衝突不一定是壞事情。有時,衝突讓孩子認識自我,相互瞭解,然後學會如何與別人握手言和。這其實也是為將來的人際交往做準備。

兒科專家湯瑪斯·貝裡·布拉澤爾頓說過:兄弟姐妹相互瞭解彼此的需求,並將其與自己的需求結合,尋求新的平衡。通過激烈的爭吵,他們教會了對方商討,妥協以及尊重別人的決定。

兄弟姐妹從來都不是敵對關係,他們會是一輩子“盟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