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閱讀太快好不好?

桐桐讀書比較快, 甚至超過我。 比如最近她迷上了曹文軒的《青銅葵花》《草房子》等作品, 都是近300頁的厚度, 我看了都發怵, 她卻見縫插針各用了不到兩天就讀完了。

我驚訝於她的閱讀速度, 問她怎麼能讀得這麼快, 小傢伙說:“遇到實在無聊的描寫, 我就跳過去。 ”

擔心是多餘的

有朋友看到我關於桐桐讀書之快的這類記錄, 擔心地問:“讀這麼快, 會不會只記住大概情節而忽略了語言修煉呢?”她說她小時候讀書速度也飛快, 但現在回頭看, 覺得太快了會影響文字的吸收和應用。

說實話, 一開始我也有點擔心,

Advertisiment
怕她囫圇吞棗讀不懂;可又不想用提問給她增加壓力, 或者直接問她是不是讀懂, 怕打擊她的信心。 她到底讀沒讀懂吧?我腦子裡一直繃著一根弦。

於是, 偶爾跟她共讀的時候, 我就會有意請教她, 裡面的哪個主人公哪件事之類的, 究竟是怎麼回事。 沒想到, 每次這樣請教的時候, 她總能回答出來。

其實, 她讀不懂的時候, 也會主動要求重複閱讀。 比如《彼得·潘》這本書, 她就一連讀了三遍, 問她為什麼要一讀再讀, 她的回答是:“裡面的人物都是外國名字, 我老分不清誰是誰。 ”

當然, 對於很喜歡的書, 她也會一讀再讀, 比如《長襪子皮皮》和《調皮鬼日記》等, 都重複讀了很多次。

她的這些表現, 讓我確信她的閱讀速度雖快, 卻不是一知半解和片面追求速度,

Advertisiment
而是真的達到了一定的閱讀水準。

閱讀不是語文課

綜合上述觀察, 我以為桐桐閱讀速度快不是什麼缺點, 沒什麼好擔心的。 至於“讀這麼快, 是不是只記住大概情節, 忽略了語言修煉”, 倒不是我關心的問題。

這與我的兒童閱讀觀有關係。

我主張“早期閱讀, 娛樂至上”。 意思是, 對於以遊戲作為主導發展活動的學前期孩子來說, 書本其實就是特殊形態的“玩具”, 是為他們的快樂而存在的, 而不是主要為了發揮教育作用。 既然是玩具, 那麼讀得開不開心, 喜不喜歡就是最主要的, 至於書本所承擔的包括教育方面的其他功利功能, 都是下一層面的東西, 是自然滲透的結果。

桐桐雖然已經過了學前期, 但還沒有進入到成人的閱讀階段,

Advertisiment
閱讀過程本身的快感對她來說更為重要, 而這種快感對於閱讀習慣的鞏固、閱讀興趣的保持是極為關鍵的。 反之, 如果在“文字的吸收和運用”方面懷有硬性的期待, 則難免會好奇甚至有意地去想辦法檢查他們的吸收結果。 這樣一來, 課外閱讀活動就和課堂的語文學習活動等同起來了。

我們都是語文課上的過來人, 對那些刻意設置的“文字吸收”環節的枯燥感受深有體會。 我寧願視課堂的語文學習為“精讀”, 把文字的吸收和運用功能交給它;而課外閱讀則作為一個“泛讀”“博覽”的過程。 這個“泛讀”和“博覽”, 能起個增強語感、接受文學滋養、領略不同大家風格的作用就很不錯了(當然, 百科類的閱讀還有科普等功能)。

Advertisiment

美好的事與美好的人

不是有句話麼?“熟讀唐詩三百首, 不會作詩也會吟。 ”說的應該就是博覽的薰陶作用。 別看這個博覽沒有刻意指向“文字的吸收與運用”, 它的日積月累, 其實也有穿石之功, 可以讓孩子盡可能廣泛地接觸不同的文風、拓展不同領域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生命體驗。 而這些是比“文字的吸收與利用”更活的東西, 能賦予文字靈魂, 讓文字更靈動更有生命。

不把“文字的吸收和利用”當作檢驗閱讀水準的標準, 還因為它不過是技巧層面的東西, 而這個技巧之外, 閱讀過程中所發生的感染、薰陶、滋養等生命體驗過程, 是超越文字技巧層面的, 也是文字技巧無法代替的, 真正流傳千古的文學作品,

Advertisiment
作者其實都是人學大師。

除此之外, 還有一個考慮。 那就是, 這個年齡的孩子對閱讀活動的需要, 更多還是興趣本身的驅動, 而非為了完成某個任務(當然探究學習就另當別論了)。 想讀什麼就讀什麼, 想怎麼讀就怎麼讀, 沒人提問, 沒人檢查, 沒人讓她寫讀書報告, 這是一種多麼美好的狀態啊!

即使她不能完全記住所讀的具體內容, 也沒有在文學修辭方面有所長進, 又有什麼呢?“愛閱讀的孩子不會變壞”, 閱讀會讓她成為更美好、更有品位的人, 這就夠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