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嘗試一下
1 什麼情況下說這句話?
孩子需要支援和鼓勵時就說:你可以嘗試一下!
2 學會用這句話激勵孩子:
有個小姑娘很靦腆,
也很膽小。
老師每次叫她回答問題,
她站起來後,
總是低著頭,
臉漲得像塊紅布,
連說話的聲音都打顫。
一次開家長會,
同學們要演出,
媽媽有意鍛煉這個小姑娘的意志,
於是就提議讓女兒擔任一個角色演“小白兔”。
小姑娘的第一反應是“不行,
我不敢”。
“你可以嘗試一下,
媽媽相信你准行!”媽媽撫摸著小姑娘的肩膀親切地鼓勵她,
“我們回家後,
媽媽幫助你多排練幾遍,
好不好?”最後,
Advertisiment
演出成功了。
從此,
小姑娘變得大膽、開朗起來。
激勵每個孩子求進,
賞識每個孩子的才能,
創造條件讓每一個孩子參與教育和教學活動,
來自父母的期待是孩子積極進步的動力。
真誠的愛、熱情的鼓勵是打開孩子心靈的金鑰匙。
父母要激勵孩子增強自信,
勤於努力;要為每一個學生取得的進步而鼓勁兒、加油,
使他們感受到由於各自取得的成績和進步而帶來的喜悅。
有一個叫飛飛的孩子,
她從不和其他同學交往。
媽媽發現女兒的手很巧,
也很喜歡勞動,
於是找機會讓女兒展示自己的才華。
一次,
媽媽得知女兒班級的教室後面牆上有一排掛鉤,
其中的幾個已經斷的斷、脫落的脫落,
學生們掛上去的東西常掉下來。
Advertisiment
媽媽就讓她幫著想辦法,
修好這些掛鉤。
飛飛面露難色:“我行嗎?”媽媽說:“沒關係!你嘗試一下!”第二天,
媽媽和飛飛早早地來到學校,
她們動手修好了掛鉤。
上課後,
老師和同學們看到教室後面的變化,
衣服又整整齊齊地掛在掛鉤上,
都讚不絕口。
老師馬上表揚了飛飛,
說她善於觀察,
動手能力強。
同學們也情不自禁地鼓掌。
後來,
飛飛又和同學們在班裡建立了“自然角”,
觀察種子怎樣發芽,
蝌蚪的變化……漸漸地,
飛飛拉近了和同學們的距離,
開始主動和同學們交往,
積極參加班級活動,
也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對孩子說“你可以嘗試一下”,
可以順應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
創造條件使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得到充分的發揮,
而不是被扼殺,
Advertisiment
從而達到一般情況下似乎不可能達到的效果。
但是絕不是無限誇大孩子的潛力,
為孩子設置“超凡入聖”的目標,
更不是為了讓孩子付出太苦、太累的代價來給家長的臉上增光。
因此,
賞識也應當恰如其分,
有多少說多少。
更要注意到,
在肯定孩子的每一個進步的同時,
讓孩子看到新的目標,
產生征服的願望,
讓孩子來不及驕傲。
我們相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
只要我們順其自然,
讓這些“材”長得好,
每一個人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能夠發揮的一份作用,
在社會上就會有自己應該佔有的一席之地。
孩子第一次做某件事情,
難免因為擔心失敗而有許多猶豫,
這個時候,
是最需要父母給予鼓勵的。
父母的一句“你可以嘗試一下”,
會讓孩子輕鬆不少。
Advertisiment
至少他們明白了,
結果好壞並不很重要。
那種過於嚴肅與正式的氣氛也因這句話而被打破,
孩子的緊張心理也能夠慢慢消除。
鼓勵孩子去嘗試,
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當孩子要求做某事的時候,
只要沒有重大危險,
都應該鼓勵孩子“你應嘗試一下”。
比如,
他要求做切菜、煮飯這樣的家務活兒;他主動要求上街買東西;他要學騎自行車等。
二是孩子沒有主動要求的時候,
家長要適時地鼓勵孩子做某事。
例如,
對膽小的孩子,
你可以讓他試著一個人睡一個晚上;一個不愛跟人說話的孩子,
你可以讓他幫你打電話;帶著孩子去超市買東西,
你可以讓孩子來付款結帳。
時時給孩子機會做他們沒有做過的事,
孩子的經驗和閱歷就會慢慢豐富起來,
Advertisiment
對自己也會逐漸產生信心。
同時也要注意兩點:第一,
不要苛求結果。
你的目的是讓孩子通過一次嘗試獲得經驗,
鍛煉能力,
培養自信。
結果只是一個形式,
最實質的內容還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否真正受益。
所以,
在你鼓勵孩子的時候,
不要強調他一定得成功。
第二,
不論孩子失敗與否,
都要對他的勇敢嘗試給予讚揚。
孩子在你的鼓勵下做了某件事,
不論他做得好不好,
都付出了努力,
並且戰勝了自己的怯懦,
這一點是必須給以肯定的。
那麼,
做父母的也不要吝嗇你的稱讚,
它對於孩子的意義,
是讓孩子明白他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孩子有這樣的父母,
是他的幸運!
“你可以嘗試一下。
”這句話會給孩子以克服困難的勇氣,讓孩子懂得,只有敢於嘗試,才能夠在嘗試的過程中有自己的親身體驗。
”這句話會給孩子以克服困難的勇氣,讓孩子懂得,只有敢於嘗試,才能夠在嘗試的過程中有自己的親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