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需要真實的父母 而不是完美的英雄

孩子需要真實的父母, 而不僅僅是一個榜樣, 一位英雄, 一名沒有瑕疵, 只會笑不會哭的父母。 真實的父母將教會孩子如何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境況, 從而獲得了面對困難、度過情緒低谷的寶貴經驗。

☆真的不必維繫“好”父母的形象

曾有不少家長說:“教育的書籍看了許多, 也瞭解了不少現代育兒理念, 可還是會在情緒失控的時候打罵孩子, 過後又特別後悔!”類似的感受在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身上體會會更真切——那些養育過程中的艱難時刻。 試想一下, 當孩子用輕蔑的眼神、上揚的下巴挑釁著自己尊嚴的時候;當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失效的時候,

Advertisiment
能不能發火竟成了父母糾結的問題。 換言之, 我們在用壓抑的方式去努力維繫著一個“好”父母的形象。

小賢的媽媽對此更是苦惱。 孩子在校反復出現的偷竊和撒謊行為, 令到媽媽三天兩頭要被老師召見。 每次被老師訓完話, 自己心裡都憋了一肚子火。 也曾打罵過孩子, 可孩子是越打越皮。 媽媽覺得必須得換一種方式了, 她轉為努力維繫孩子的自尊心。 媽媽想, 既然孩子在校已經受批評了, 自己再指責他, 豈不讓孩子更自暴自棄?自此, 媽媽強烈地壓抑著自己的情緒, 不斷告誡自己要“好好的跟孩子說話的”。 可無論媽媽怎麼努力, 小賢依舊狀況頻出。

在小賢的印象中, 媽媽既是那個通情達理、溫柔賢慧的好媽媽,

Advertisiment
也是那個暴跳如雷, 情緒失控的壞媽媽。 媽媽以對立的形象存留在了孩子的記憶中。 真實嗎?真實。 但, 這並非真實的全景。 對於媽媽而言, 那份失望、沮喪和無力也是需要被展現的。

☆教導孩子活成一個真實的人

小賢的媽媽是位單親母親, 在孩子剛入學的時候兩夫妻就分居了。 為了給孩子維繫一個完整的家庭假像, 媽媽從不正面回答小賢的疑問:“為什麼爸爸總不回來吃飯?” “為什麼爸爸不在家裡睡覺?”

“爸爸忙”是媽媽使用頻率最高的理由。 媽媽的眼淚只有在獨自一人的時候流淌, 她有意無意就會對小賢說:“當感到不開心的時候就去做其他的事情, 要想辦法讓自己儘快開心起來。

Advertisiment
”正是這些“儘快”讓小賢無法靜下來去思考和消化那些困難的情緒, 他急切地需要從這些情緒中抽離出來, 或回避、否認。 換言之, 他缺乏對自己情緒加工、處理的能力。

當小賢在學校遇到挫折的時候, 尤其是人際方面出現困擾的時候, 他就會出現偷竊行為。 偷竊所帶來的刺激感往往能讓人獲得短暫的愉悅, 它以極端的方式取締了焦躁不安的難耐。 換言之, 偷竊行為使得小賢成功回避了挫敗感, 這是一種替代性獲益。 它迅速滿足了小賢內心的渴望, 扭轉了挫敗感帶來的低自尊。 然而遺憾的是, 這樣的短暫愉悅又再度激起擔心真相暴露的焦慮, 不得不用謊言去繼續維繫。 至此, 小賢不得不動用過多的資源去保持這種平衡。

Advertisiment
他無法進入到一種自然而然、放鬆自在的狀態。 他也無法集中注意力在個人能力發展、學業成就上。 小賢的謊言不正像媽媽在用託辭來維護婚姻破裂的舉動嗎?

《三字經》曰:“子不教, 父之過。 ”身為父母, 除了教給孩子知識、做人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教導他們如何活成一個真實的人。 孩子需要學會認識情緒、辨識情緒, 並且從父母的身上看到他們是如何面對困難、處理矛盾、熬過一個又一個艱難時刻。 共同生活的目的就在於對這些時刻能彼此分享和討論。

☆用真實的力量去感染孩子

假若小賢的媽媽直接地告訴孩子目前的婚姻狀況, 說說自己在面對老師時的羞愧和無力。 甚至可以談談對孩子、對婚姻、甚至對自己的失望……這些話題的目的不是期望孩子去分擔,

Advertisiment
而只是呈現一個人真實的處境。 孩子獲得的將是對父母更立體的認識, 對生活更多的感悟。 它存在于榮耀與卑微、愉悅與傷心、掌控與失控之間, 是在理想化和現實之間更廣闊的空間裡。

孩子必須從父母的身上獲得這些經驗。 而父母真實的態度恰恰表達了對自身的接納, 對情感豐富性的認同。 父母用“真實”示範了如何對親密的人保持坦誠, 如何勇敢地說出心裡話。 這當中更核心的則是對關係的信任。

最終, 孩子能漸漸明白情感是無需隱瞞和刻意回避的。 就像小賢無需在媽媽面前裝做對爸爸若無其事, 他是可以表達對爸爸的失望和不滿, 也可以保有對父愛的渴望和佔有的, 不是嗎?這是一個趨於整合的狀態,而不是非好即壞的對立。

真實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為豐富的。做一個真實的父母,讓孩子感受到力量,體會到豐富,才能完善自己,充沛自己!

不是嗎?這是一個趨於整合的狀態,而不是非好即壞的對立。

真實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為豐富的。做一個真實的父母,讓孩子感受到力量,體會到豐富,才能完善自己,充沛自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