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需要知道的界線(一)

要“教導”孩子界線, 更要自己“成為”界線並承擔後果, 來説明孩子認識到他的生活是他自己的問題, 不是你的問題。 這樣做會有何結果/因果律因果律當一個人的行為導致他必須面對現實的結果, 如:痛苦、損失時間、金錢、財務、喜愛的東西、看中的人..….時, 他才會有真正的改變。 教導實現的原則。 “人種的是什麼, 收的也是什麼。 順著情☆禁☆欲撒種的, 必從情☆禁☆欲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 必從聖靈收永生。 ”而當我們承認要為錯誤付出代價時, 不正是從中學習教訓嗎?實實在在地損失促使我們改變行為。

法則公式:給孩子自由,
Advertisiment
容許他做選擇, 然後照那個選擇去處理後果。 在自主、選擇和結果之間取得平衡。 自主=負責任=承受後果=愛。 我們要讓孩子有少量的自主權, 讓他在那樣的自主權裡面做選擇, 然後讓他在這些選擇裡面承擔後果, 這樣就可以培養出有愛心的果實。 避免情緒化的後果, 要實行現實的後果。 生氣、內疚、羞愧並不能教導孩子做得更好;失去看電視的權利、失去金錢或玩電腦的時間, 所帶來的痛苦會教導他學得更好。

在恩典和真理之間取得平衡。 一個人之所以會成長, 秘訣在於, 他一再地得到恩典和真理。 你給予一個人恩典(不配得的好處), 加上真理(架構), 然後一再這樣做, 就會使這個人有最大的機會成為好品格的人。

Advertisiment
恩典包括:支持、資源、關愛、同情、饒恕, 以及所有與上帝的本性鄉關的各種層面。 真理是生命的結構, 他告訴我們應當如何生活, 以及生活真正的運作方式。

需要記住的道理: 1. 當孩子的行為導致他必須面對現實的結果, 比如痛苦、失去金錢等等時, 他才會有真正的改變。 2. 給孩子自由, 容許他做選擇, 然後照那個選擇去處理後果。 3. 你的目標不是要控制孩子, 讓他們做你要他們做的事;乃是給他們選擇去做想做 的事, 使他們不想去做錯事。 4. 父母需要對“讓孩子受苦”這件事放輕鬆些。 5. 生氣、內疚、羞愧並不能教導孩子做得更好, 失去看電視的權利, 失去金錢或玩 電腦的時間, 所帶來的痛苦會教導他學得更好。

拉自己的推車/責任律責任律 孩子需要知道他們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
Advertisiment
不是別人的問題。 他們自己的生活就是自己的紅色小推車, 而他們的工作就是拉這部小推車, 不指望別人幫他拉。

孩子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你要教導孩子, 任何時候他們有問題, 首先要檢查一下自己可能做了些什麼來造成那問題。

你不止在“教”孩子界線, 口頭的教導永遠是不夠的, 你要“作出”界線的榜樣, 你自己要成為孩子的界線。

每當我從廚房窗戶看到孩子和朋友在後院玩, 對朋友要做的事敢表示不贊同時, 心中總是默默地向上帝獻上感謝。 他們所選擇的朋友, 多半不會在別人不同意時就變臉。 我們的孩子需要和這樣的朋友交往, 並且一輩子保有這樣的朋友。

需要記住的道理: 1. 孩子需要知道他們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

Advertisiment
不是別人的問題。 2. 孩子可以生氣, 但要分清生氣的緣由, 解決那個導致生氣的問題, 而不是讓那個情緒帶他到失控的情況。 3. 你要教導孩子, 任何時候他們有問題, 首先要檢查一下自己可能做了什麼來造成那個問題。 4. 孩子需要瞭解“不會做”和“不喜歡做”之間的不同。 5. 孩子需要學習如何對朋友要求他替他們解決問題、處理他們的情緒、讓他們快樂之 類的事說“不”。

非全能也非無助/能力律能力律 有能力和沒能力去做的事什麼。 所能控制的事情, 能力範圍到什麼程度。 如何適應那些無法控制的事。

要耐著心觀察和等候已經走入絕境的孩子來求援, 這是很不容易的事, 任何有愛心的父母都會因此而心碎,

Advertisiment
但這是唯一讓孩子知道他需要支援和關愛的方法, 他無法不靠別人而活。

你要告訴他:如果你不同意我做的某些決定, 只要是以尊重的態度提出來, 我都會歡迎你的意見和提議。 我會以開放的態度來聽, 但是, 我考慮你所說的建議之後, 你還是要樂意接受我的決定才行。 你必須以行為來贏得被聆聽的權利。

很多做父親的, 只要女兒一耍撒嬌的把戲, 不想寵她的決心就給融化掉了。 關鍵在於, 你不要求從孩子得到感激、支持、尊重和瞭解, 只要求他達到特定的行為標準。

做個能自由做決定的父母、幫助孩子擁有自理能力、限制無所不能感, 鼓勵自主。

需要記住的道理: 1. 孩子需要知道他有能力去做的是什麼, 沒有能力去做的又是什麼,以及兩者之間的區別何在。 2. 教導孩子知道,成熟健康的人需要其他的人,而非孤立自己。 3. 説明孩子設立系統來建立時間和精力的界線,讓他知道,同時做太多的事情就會 出毛病。 4. 開導孩子,不要讓他存有“我可以躲避失敗”的觀念,要讓失敗做他的朋友。 5. 你要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同意我做的某些決定,只要是以尊重的態度提出來,我 都會歡迎你的意見和建議。 6. 不要做全能的父母。

我並非惟我獨尊/尊重律尊重律 1.不傷害別人。2.尊重別人說不的權利,而不粗暴地對待他們。3.尊重一般的限制。4.能夠接受別人與他分開。5.當別人的界線讓他無法得到想要的,他會難過,但不會發怒。

盡可能不要涉入孩子之間或孩子與其他成人之間愛的爭吵,他們需要學習如何自己解決這些爭執。這也會避免孩子玩三角關係,拉父母來反對對方,或利用父母來發對家裡裡以外的人。

被尊重過的人,是最有機會學會尊重的人,你不能要求孩子表現那些你不願意給他們的東西。尊重的法則教導孩子,這個世界不只是屬於他們,他們也必須與別人分享。然而,如果你以愛和限制堅持到底,到最後這些愛的紀律會“為那些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

需要記住的道理: 1. 教導孩子要尊重別人的界線。 2. 盡可能不要涉入孩子之間或孩子與其他承認之間的爭吵。 3. 不要忘記,孩子反抗限制是很正常的,如果你持守限制,這些限制就是現實,就是 界線。 4. 當孩子不再抗議而面對現實,會出現難過的症狀,並且開始棄械投降。這是必須教 導孩子:接受“想要卻得不到”所帶來的失落,然後繼續往前行。 5. 需要能夠尊重與所愛的人分開,這個功課始于幼兒期逐漸增加與父母分開的時間。 6. 你不能要求孩子表現那些被你不願意給他們的東西。

超越“因為我是媽媽”/動機律動機律 做父母的不只是要幫助孩子培養為自己行為作主的能力,也要幫助孩子為正確的理由去做對的事情,而不是為了害怕才做。你要幫助他學習做個“可愛”的人(提前一5)。

孩子需要控制自己來逃避後果,如果他關心的是如何逃避你的憤怒,或害怕某些嚴厲的處罰,就不會把界線和後果關聯在一起。學習後果的重點在於,讓孩子瞭解,他的問題出在他自己,而不是暴怒的父母。

有時候父母太嚴厲,大權威,或甚至暴虐,就會在孩子心中製造非常嚴格和不成熟的意識。有時候這些孩子會變得非常沮喪或有罪惡感;另一些時候,他們為了反抗殘暴的父母,會以殘忍或虐待狂的方式來對待別人。

你要幫助孩子自由地選擇和自由的去愛。

需要記住的道理: 1. 做父母的不只是要幫助孩子培養為自己行為作主的能力,也要幫助孩子為正確的 理由去做對的事情,而不是為了害怕懲罰才做。 2. 首要的是愛,其次才是界線。 3. 孩子需要知道,無論他有多麼叛逆,你還是會經常地、一致地關連,並且在情感 上一直與他交流。 4. 學習“後果”的重點在於,讓孩子瞭解,他的問題出在他自己,而不是暴怒的父 母。 5. 有時候父母太嚴厲,太權威,或甚至暴虐,就會在孩子心中製造非常嚴格和不成 熟的意識。 6. 要幫助孩子自由地做選擇和自由地去愛。

以上節選自《為孩子立界線》一書,

作者:亨利·克勞德,約翰·湯森德

沒有能力去做的又是什麼,以及兩者之間的區別何在。 2. 教導孩子知道,成熟健康的人需要其他的人,而非孤立自己。 3. 説明孩子設立系統來建立時間和精力的界線,讓他知道,同時做太多的事情就會 出毛病。 4. 開導孩子,不要讓他存有“我可以躲避失敗”的觀念,要讓失敗做他的朋友。 5. 你要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同意我做的某些決定,只要是以尊重的態度提出來,我 都會歡迎你的意見和建議。 6. 不要做全能的父母。

我並非惟我獨尊/尊重律尊重律 1.不傷害別人。2.尊重別人說不的權利,而不粗暴地對待他們。3.尊重一般的限制。4.能夠接受別人與他分開。5.當別人的界線讓他無法得到想要的,他會難過,但不會發怒。

盡可能不要涉入孩子之間或孩子與其他成人之間愛的爭吵,他們需要學習如何自己解決這些爭執。這也會避免孩子玩三角關係,拉父母來反對對方,或利用父母來發對家裡裡以外的人。

被尊重過的人,是最有機會學會尊重的人,你不能要求孩子表現那些你不願意給他們的東西。尊重的法則教導孩子,這個世界不只是屬於他們,他們也必須與別人分享。然而,如果你以愛和限制堅持到底,到最後這些愛的紀律會“為那些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

需要記住的道理: 1. 教導孩子要尊重別人的界線。 2. 盡可能不要涉入孩子之間或孩子與其他承認之間的爭吵。 3. 不要忘記,孩子反抗限制是很正常的,如果你持守限制,這些限制就是現實,就是 界線。 4. 當孩子不再抗議而面對現實,會出現難過的症狀,並且開始棄械投降。這是必須教 導孩子:接受“想要卻得不到”所帶來的失落,然後繼續往前行。 5. 需要能夠尊重與所愛的人分開,這個功課始于幼兒期逐漸增加與父母分開的時間。 6. 你不能要求孩子表現那些被你不願意給他們的東西。

超越“因為我是媽媽”/動機律動機律 做父母的不只是要幫助孩子培養為自己行為作主的能力,也要幫助孩子為正確的理由去做對的事情,而不是為了害怕才做。你要幫助他學習做個“可愛”的人(提前一5)。

孩子需要控制自己來逃避後果,如果他關心的是如何逃避你的憤怒,或害怕某些嚴厲的處罰,就不會把界線和後果關聯在一起。學習後果的重點在於,讓孩子瞭解,他的問題出在他自己,而不是暴怒的父母。

有時候父母太嚴厲,大權威,或甚至暴虐,就會在孩子心中製造非常嚴格和不成熟的意識。有時候這些孩子會變得非常沮喪或有罪惡感;另一些時候,他們為了反抗殘暴的父母,會以殘忍或虐待狂的方式來對待別人。

你要幫助孩子自由地選擇和自由的去愛。

需要記住的道理: 1. 做父母的不只是要幫助孩子培養為自己行為作主的能力,也要幫助孩子為正確的 理由去做對的事情,而不是為了害怕懲罰才做。 2. 首要的是愛,其次才是界線。 3. 孩子需要知道,無論他有多麼叛逆,你還是會經常地、一致地關連,並且在情感 上一直與他交流。 4. 學習“後果”的重點在於,讓孩子瞭解,他的問題出在他自己,而不是暴怒的父 母。 5. 有時候父母太嚴厲,太權威,或甚至暴虐,就會在孩子心中製造非常嚴格和不成 熟的意識。 6. 要幫助孩子自由地做選擇和自由地去愛。

以上節選自《為孩子立界線》一書,

作者:亨利·克勞德,約翰·湯森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