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習慣的形成肯定離不開家庭的教育。
因為家庭教育同其它教育相比,
親合力、感染力更強。
而且家庭教育對人的習慣的影響最早、最持久。
因此習慣更容易在家庭中“遺傳”傳遞。
那麼,
孩子需要養成哪些良好學習習慣?
1.主動學習的習慣
別人不督促能主動學習,
一學習就要求自己立刻進入狀態,
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鐘學習時間。
要有意識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於學習,
並能堅持始終。
如,
孩子回到家能自主地看書,
畫畫、手工或者做一些小作業,
而不是專心看電視或者無休止地玩耍。
2.及時完成學習任務的習慣
要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
Advertisiment
把每個規定的學習時間分成若干時間段,
根據內容,
為每個時間段規定具體的學習任務,
並要求自己必須在一個時間段內完成一個具體的學習任務。
這樣做,
可以減少乃至避免學習時走神或注意力渙散的情況,
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還可以在完成每個具體學習任務後,
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
如雙休日除了給孩子安排興趣班後,
可以利用讓孩子自己安排一些任務,
然後自己規定完成的時間;另外,
家長要提醒孩子及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一些口頭任務,
如:收集資料、畫畫、手工作業或者講故事之類的任務。
3.提前經驗準備的習慣
在小學中學經常有預習功課,
Advertisiment
課前預習可以提高課上學習效率,
有助於培養自學能力。
而在幼稚園通常稱為經驗準備。
經驗準備一般分為物質準備和知識準備。
在新的主題開展之前,
老師會向孩子介紹新主題的內容,
要求孩子在家做一些準備,
同時,
老師會通過短信與家長聯繫,
告知家長去班級博客瞭解下個階段的學習內容,
説明孩子做好相關的準備。
幼兒的經驗準備非常依賴平時的經驗積累,
也非常依賴家長的配合。
因此,
在這個過程中,
家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當家長盡心盡力地精心準備之後,
那麼孩子在上課時就非常投入,
能與老師很好的互動,
學習主動性強,
學習興趣濃厚。
而經常不注意知識或者物品準備地孩子,
活動中比較被動,
Advertisiment
資訊回饋慢,
久而久之,
學習興趣淡化。
4.認真聽課的習慣
上課時,
老師不僅用語言傳遞資訊,
還會用動作、表情傳遞資訊,
用眼神與學生交流。
因此,
上課必須坐端正、盯著老師看,
專心聽、跟著老師想,
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學習。
幼稚園裡教師經常會用一些生動形象的語言提示幼兒,
讓他們上課要做到情緒飽滿、精力集中。
5.喜歡閱讀的習慣
書本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記得這是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說的。
因此,
教師要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
首先,
要為孩子準備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籍,
書籍的種類可以寬泛些,
如童話故事類、智力小遊戲類、動手操作畫畫手工類,
書籍可以是繪本、訂閱的雜誌或者連環畫。
其次,
為孩子創造閱讀的氛圍。
Advertisiment
剛開始閱讀,
需要家長的指導。
當孩子養成看書的習慣,
有了一些閱讀的經驗之後,
家長可以由全程陪護過渡到間接性指導。
最後,
家長要對孩子的閱讀及時的評價。
比如,
讓孩子說說閱讀到的最感興趣的內容、最喜歡的內容、自己不懂的內容等等,
以聊天的方式,
家長能瞭解孩子閱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