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活動量較大, 遊戲和體育活動中喜歡玩“頂牛”、頭倒立、翻跟頭等;中小學開展墊上運動等體育活動, 如果準備不充分、技術不熟練, 也容易造成頸椎損傷。 如果從單杠、雙杠、高低杠摔下, 應高度重視。
三階段、三對策, 將頸椎病遏止在嬰幼兒期
醫學研究表明, 困擾中老年人的頸椎病, 相當一部分歸咎於孩提時代的頸椎損傷。 另外, 頸椎病病人日趨年輕化甚至低幼化, 也給人們敲響警鐘:應將頸椎病的預防提前到嬰幼兒期。 換言之, 從小呵護頸椎, 消除種種“天敵”, 將頸椎病遏止在嬰幼兒期,
Advertisiment
那麼, 兒童的頸椎有哪些“天敵”, 該如何防範呢?本文將分三個年齡段為您一一解說。
3歲之前
3歲的巍巍老嚷頭暈、脖子痛, 而且症狀越來越嚴重, 脖子發硬不說, 晃動脖子還會發出“嘎巴、嘎巴”的響聲。 到醫院一檢查, 發現他小小年紀竟攀上了頸椎病。 追問病史, 卻與產傷有關。 原來, 巍巍媽當年在一家鄉鎮醫院分娩, 分娩期間曾動用過產鉗。 巍巍出生後頸部皮下有一個小腫塊, 醫生說是血腫, 過段時間就沒事了, 父母因而沒有在意, 誰知……
醫生點評:第一個“天敵”是產傷, 在0~3歲小兒頸椎“天敵”的黑名單上高居首位。 原因在於, 胎兒的頸椎關節在出生時多處於半脫位狀態, 加上多數胎兒以頭部率先娩出, 餘下的最大關卡就是肩部,
Advertisiment
第二個“天敵”當推“父母或保姆養護失當”, 比如抱姿不當等。 原來, 嬰兒頭部較大, 其重量所占體重的比例較大, 加上出生後半年內頸部肌肉韌帶發育不全, 難以支撐頭頸部的重量。 因此, 大人抱起嬰兒時稍有不慎, 即有可能造成其頭頸過伸過屈,
Advertisiment
第三個“天敵”則要算外傷了, 如寶寶會爬、會走時, 不慎從床上掉下而損傷頸椎等。 更為糟糕的是, 寶寶掉下床時如果頭部著地, 多數父母甚至醫生都只會想到並注重應對腦外傷, 卻疏忽了頸椎的損傷。 殊不知, 頸椎外傷的情況遠比腦外傷要多。 道理很簡單, 腦部有堅硬的顱骨保護, 而頸椎卻沒有, 因而嬰兒常在頭著地時受到間接暴力的衝擊, 形成壓縮傷。
此外, 在學前和中小學時期頸椎損傷, 更多以戲耍運動和意外造成。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活動量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