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 又稱鼻衄。 造成鼻出血的原因很多, 小兒最常見的是鼻外傷, 當小兒鼻子乾燥、刺癢時就用手挖鼻, 因鼻中隔的前下方處黏膜很薄, 易挖破而出血。
(1)感冒、高燒等可使鼻腔黏膜毛細血管擴張, 彈性差, 加之黏膜乾燥, 可出現鼻出血現象。
(2)有的小兒無意中將紙片、豆子類東西塞進鼻孔, 也可引起炎症和出血。 小兒患了鼻炎(如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等)也常可鼻出血。
(3)個別小兒由於鼻腔腫瘤或血液病、維生素缺乏造成凝血機制障礙, 這時有全身出血傾向口出血部位可以在鼻中隔前下方, 也可能在其他部位。
Advertisiment
(4)若是由於空氣乾燥所引起的鼻出血, 可以持續比較長, 因鼻黏膜乾燥, 甚至結癡, 同時產生不適感, 因此小兒常常會用手挖鼻而導致鼻黏膜糜爛和血管破裂出血, 尤其是變態反應性鼻炎的息兒, 在冬春交替之際鼻衄頻頻發生。 冬季發病也較其他季節多。
小兒鼻出血時, 由於不會處理, 往往弄得滿臉是血, 此時家長不可慌亂, 應先讓小兒頭部保持直立位, 弄清楚是哪一側鼻腔出血。 然後用脫脂棉花填塞鼻腔, 兩手緊捏鼻翼, 叫小兒張口呼吸數分鐘即可止住流血。 同時應用麻黃素、腎上腺素滴在棉花上放入鼻腔, 或應用止血粉, 止血效果則更佳。 還可以把冰塊包在毛巾裡置額部, 或雙腳浸入熱水中, 都有利於止血。
Advertisiment
如在無外傷情況下經常發生鼻出血, 應考慮是否有血液病或嚴重的肝腎疾病, 要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及早治療。
中藥治療鼻出血, 可取白茅花、薺菜花各10克, 煎湯或沸水沖泡, 代茶常飲。 如出現便秘, 面部升火, 可加石決明20克;口鼻乾燥、舌紅少苔者加生地、麥冬各10克。 也可用中藥外治方法, 取紫草、硼砂各6克, 青黛、生大黃各9克, 明礬15克, 共研細末, 將麻油與藥末調勻, 急性出血時用消毒棉球蘸藥末填塞鼻腔,
Advertisiment
鼻出血應以預防為主, 平時鼻腔黏膜乾燥或氣候乾燥季節, 可點一些油劑(如石蠟油)或鼻腔內塗軟膏之類藥物, 以滑潤和護鼻黏膜, 減少出血機會。